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五策略
2013-02-01谢杰妹
谢杰妹
(温州市秀山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五策略
谢杰妹
(温州市秀山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效和高效的教学。教师在追求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探索、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只有合理、适宜、恰当、有效和高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明晰知识
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面临较多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较多知识的做法,往往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普遍是无精打采、沉闷、被动接受……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在课中精心设计活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力三要素》教学
教师让学生回答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后,问:用1牛的力拉塑料尺,这一情形反映了力的哪种作用效果?
生1: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设问:你能使这塑料尺发生不同的形变吗?
生2上台演示:用3牛的力在同一位置拉塑料尺。
师追问:这两次不同的作用效果说明什么?
生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师再设问:你还能使这塑料尺发生不同的形变吗?
生4上台演示:用3牛的力在其他位置拉塑料尺。
生5上台演示:用3牛的力在同一位置相反方向拉塑料尺。
师再追问:这两位同学的做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又说明什么?
生: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点、方向有关。
师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不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被调动起来,发散开来。教师以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明晰知识并形成知识。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参与,自己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自己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自己形成科学能力,自己把书本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精心联系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和最佳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 2:《光》复习教学
师:(展示汽车图片)汽车中的哪些元件或设计与光的哪些知识有关?请小组讨论。
小组针对图片材料进行讨论探究,提出以下问题:
(1)车的颜色看起来为什么是红色的?
(2)人在车内看外面比人在车外往里看要暗的原因是什么?
(3)后视镜和观后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4)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是倾斜的,而公共汽车的玻璃是竖直的?
(5)车的尾灯为什么是垂直装置的?
……
这个案例,教师精心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扩大了他们的思维广度,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层次,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精心编制问题——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价值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有效问题,能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能促使思维的反省。问题解决又使学生在亲身感悟中体验科学知识价值,从而激励他们再发现和再创新。
案例3:《电功和电率》复习教学
师:(展示自动感应干手机图片)你们对它的工作原理了解吗?
生: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工作……
师追问:你认为它内部有哪些主要的装置?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电热丝、电动机、自动感应开关……
师又追问:你能说出该干手机的电路原理图应该是怎样的吗?
生发表不同想法和理由。
……
一个有效问题的标准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它能反映当前教学内容的本质,学生经过适度的努力是能够解决的,上述案例正是如此。此案例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生活经历等;符合科学学科特点,使学生领悟科学实质;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学生能够感受、体验科学的价值。
四、精心引领合作竞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精神
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合作和竞争学习。合作和竞争学习不仅能激发出学生个人的能量,而且能够发挥出学生群体学习的优势。
例如,在《试卷分析课》中,教师对得分率较高的题目可让同桌之间自己解决问题,而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可设疑引领教学,让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让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又如,建立订正随堂练习的学习小组,设置分组合作学习,通报不同小组双基识记的情况、随堂练习的正确率。这样体现了组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把合作复习、竞争学习的设想真正落到了实处。
合作竞争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
五、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氛围中激发动力
学生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同能力,思维活动效率和学习效果越好。教师创设情境,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将学生带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出学习动力。
案例4:《密度》复习教学
师展示楠溪江风景创设情境:女儿欣赏着蓝蓝的天、清清的水,完全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里,疯狂地叫着、跳着。突然有一滴水进到她的嘴里。“妈妈,这水为什么是咸的?难道这么清的水不是纯水吗?”教师在此氛围中提出问题1:“你能帮她鉴定这楠溪江的水是不是纯水吗?请说出你的方法。”从而进入到液体密度的复习。
紧接着师展示楠溪江的鹅卵石图创设情境:楠溪江不仅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而且还有各种各样形状的鹅卵石。女儿爱不释手,她捡起小小的一块儿问:“妈妈,它的密度又是多少呢?”在此情境中教师提出问题2:“怎样才能知道鹅卵石的密度?”从而进入固体密度的复习。
在课堂上精心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情境氛围,有目的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探究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氛围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设法采用多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使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