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抓发展机遇又好又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2013-06-02刘永忠

唯实 2013年2期
关键词:苏北淮安中心

刘永忠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推动转型升级,壮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

◆ 打造美丽城市,彰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 促进城乡统筹,提升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 亲民淮安建设,增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群众满意度。

把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不仅是淮安人民的美好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早在2007年和2008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两会”就提出这一战略构想。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更是从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苏北振兴的高度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该文件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含金量高,包含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不仅是一口可供直接使用的“水缸”,更是一口可以深度挖掘的“水井”,为淮安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文件出台后,我市上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抢抓机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向上沟通对接,积极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全力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成绩。2012年,实现GDP1910亿元、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7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20亿元、增长21.8 %,外贸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增长47.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1亿美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增长14.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以“三靠”为方针推动转型升级,壮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地位,要建成名副其实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我们始终坚持靠开放、靠科技、靠人才“三靠”方针,在加快发展中抓转型、在转型升级中促发展,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提高发展质效。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构建特色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盐化工新材料、特钢、IT、节能环保和食品等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2012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占列统工业比重超过50%,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增幅达32%。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创新出台“淮九条”等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12年,全市新增列统企业501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700亿元、利税350亿元,分别增长30%、17%。突出主攻项目有效投入,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幅全省第一,工艺水平国际领先的天淮大无缝钢管、盐碱产能世界第一的实联化工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为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二是以开放为龙头集聚优质资源要素。突出加强开放通道和载体建设,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字号平台,一类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并开通香港航线,总投资32.8亿元的盐河通达海港工程建成试通航,先后与18家省直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扎实推进,全市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南北共建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坚持开放式招商,成功吸引了单体规模全球最大的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和投资200亿元的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台资、浙资、闽资、央资高地加速隆起,特别是成功创成省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台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49%。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深入开展101%服务。继连续四年被评为台商投资“值得推荐城市”后,2012年首次进入“极力推荐城市”行列,同时,被评为“浙商重点推荐城市”和“2012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三是以科技人才为驱动提升产业层次水平。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十大人才工程”,切实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科技产业园2家,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名,建成院士工作站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71.4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5%。

二、以品位为标志精心打造美丽城市,彰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独特魅力

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不仅要做强实力,还要做优功能、做美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我们秉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理念,加快推进特色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一是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以新的城市总规为指导,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思路,高质量推进生态新城等重点片区和雨润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速形成“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空间布局,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50万人,城市化率达54%,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功能更加完善。二是着力培育特色文化。推动新时期江苏精神淮安化,大力弘扬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积极培育健康文明的城市风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市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淮安大剧院等重点工程,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推进四大百亿元级文化产业、九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及淮扬菜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着力凸显生态优势。牢固树立“环境是发展的战略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理念,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清浦、金湖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省级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生态新城被评为全国绿色节能建筑试验区,累计创成83个省级生态乡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16%,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获批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三、以“三化”为路径促进城乡统筹,提升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对于淮安来说,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们坚持按照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三化”联动要求,持续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一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提高农业效益。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和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创成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八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二十五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五个百亿元市级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思路,着力提升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销售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54户,超10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310户,参户比在全省率先突破80%。二是在推进镇村工业化中壮大农村实力。突出抓好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建设标准厂房近千万平方米,开票销售超5亿元的集中区达13个,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启动建设村创级业点近千个,覆盖面达71%,村平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三是在推进特色城镇化中改善农村面貌。按照“县当城建、镇当县建”的理念,着力提高县城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和村集中居住点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广大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以发展为民为宗旨加快亲民淮安建设,增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群众满意度

老百姓认可是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最重要标尺。我们认真践行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理念,坚持把涉及民生的事项放到必保优先的地位来安排,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心尽责多办利民之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于民。一是重抓就业创业富民。强化富民优先导向,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鼓励支持“凤还巢”,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57%,城乡居民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幅,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二是多办好事实事惠民。每年组织实施民生十件实事,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低保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在全国打响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环卫爱心互助点、特困助保、医保付费“分值结算”、“15分钟健康服务圈”、“学在淮安”和“淮医”等工作品牌,群众较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三是维护和谐稳定安民。按照“1223”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管理、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四项排查”、“三解三促、三进三帮”等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为之不懈努力。我们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决策部署,继续坚持“三靠”发展方针,深入推进“五大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富庶美丽幸福之地,努力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苏北淮安中心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