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2013-05-31梁秀生
梁秀生
尽管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理工类学生的就业形势要好于文科类学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理工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应当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在就业指导上给予学生更为有效的服务。为此,笔者针对常熟理工学院2012届理工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3%。在372份有效问卷中,计算机科学专业234人(62.90%),工程专业46人(12.37%),生物专业46人(12.37%),数学专业46人(12.36%);男生154人(41.40%),女生218人(58.60%);农村生源225人(60.48%),城市生源147人(39.52%)。
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72%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很大,25.04%的学生认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仅有2.96%的学生认为没有就业压力。由此说明,当前理工类毕业生存在较为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多数学生认为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大中城市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41.94%的理工类毕业生希望毕业后能够到北上广等大中型城市就业,51.61%的学生有意愿去中小城市就业,仅有6.45%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很高,多数人对基层工作不感兴趣。(如图所示)
基层就业政策模糊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4%的理工类毕业生对相关政策情况非常了解,12.90%的学生比较了解,41.46%的学生一般了解,30.34%的学生较不了解,很不了解的学生占13.98%。由此可见,理工类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不是很了解。同时也表明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政策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
普遍缺乏基层就业积极性 当问到“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基层单位就业”时,调查结果显示,“很长时间内”在大中城市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时,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占45.16%,“毕业时”在大中城市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时,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占19.62%,有到基层就业倾向的学生仅占10.75%,还有24.47%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综上说明,绝大多数理工类毕业生不存在主动去基层单位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缺乏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意愿 针对“如果在农村基层工作,愿意工作多长时间”调查问题,结果显示,68.82%的理工类毕业生选择了视工作、生活等实际情况而定,28.23%的学生无心长时间在基层工作,认为暂时在基层就业只是在为自身增加基层工作履历,仅有2.95%的学生愿意长期留在基层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回馈家乡奉献力量。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于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比较漠视,也没有为基层工作奉献的觉悟和精神。表明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影响理工科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基层工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高速发展期,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依然存在。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在经济收入、居住条件、交通信息、社会保障、子女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交际、休闲娱乐等方面仍然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基层单位没有发展前途,尤其是基层单位较低的工资待遇,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去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达文件为主,工作大多为被动地上传下达,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和持续性,多数没有采取咨询、跟踪、调查等服务措施。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于国家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不能及时宣传,缺乏宣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活动相关信息一般来自亲朋好友或媒体。
家庭就业观念落后 父母反对儿女到基层单位就业,一方面受到社会“跳龙门”的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到农村就业不体面。另一方面,认为农村基层单位没有发展前途,大城市的单位更具发展前途。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有70.68%的理工类毕业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只有9.75%的理工类毕业生不受父母和亲友意见的左右。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也是阻碍理工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的因素之一。
学生自身缺乏基层就业意向 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真正改变,到城市就业虽然门槛高,但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子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不可否认,因此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
促进理工科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加强基层单位的机构建设 不可否认,基层单位在硬件上的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如果不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扶持,那么仍旧将在长期内无法吸引优秀的毕业学生前往基层从事工作。具体而言,应当从改善基层单位的硬件入手,为学生配备必要的科研设备。其次,提高待遇水平。再者,拓展业务范围,让毕业生能够有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从事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收入机制,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文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缩小城乡就业待遇的差距,从而让理工类学生能够安心留在基层工作,为农村发展作出更为巨大的贡献。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营造农村基层就业的浓厚氛围 高校要立足当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多方面做好宣传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基层发展的人才。
鼓励学生自主择业 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是学生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重要一步。作为家长和亲友,应当从帮助孩子独立的角度出发,不要盲目将就业与赚大钱等同起来。在当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家长必须先调整心态,鼓励子女去基层工作。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基层就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家长应当支持和鼓励子女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回报社会。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工作在各方面都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但是从长远来看,基层工作所具有的扩展性,其实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因此作为理工类毕业生应当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尤其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应该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理工类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农村基层工作能力,以新农村建设为有利契机,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服务基层、回报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并由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