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2013-05-31连圆圆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问卷护士病人

连圆圆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为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教育,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目前条件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我们医院与糖尿病患者建立了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以此提高了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用药依从性的效果。

1 临床资料收集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10月我科共收住糖尿病患者85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占71.8%;女性患者29例,占28.2%。年龄在30~80岁,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2例,占49.4%;初中25例,占29.4%;小学及以下18例占21.2%。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选择采取多项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采用单项选择,受访者对每个问题只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按照每一个项目的累计人次计算百分率的多少。调查人员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要充分解释填写问卷的问题选项,使患者在充分了解后实事求是地填写。对于受教育水平程度低的,可由知情人代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8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100%。

2 调查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糖尿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

2.2 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率

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率见表2。

表2 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率

续表2

3 讨论

1)在当今世界,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情、现有的医疗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还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易于接受医务人员的教育,对医务人员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断学习,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健康教育选择电话咨询既经济又方便,病人易于接受,同时有助于保护病人的隐私。让患者及时得到指导的咨询电话号码,填写在出院病人和他们的家庭辅导小卡片上,同时让患者留下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利护士家访,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真正反映护士的自身价值。

3)由于病人对病情的认识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影响,他们掌握糖尿病知识存在差距,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健康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可根据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①计划性教育。计划性教育面对的是群体性的共性问题,如在病区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制定系统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可采用集中宣讲、电视专题播放、卫生专栏宣教等形式,可以起到大家高度重视的效果。但是,要让病人建立一个对糖尿病预防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②随机性教育。对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晨间护理,护理查房等时间及时进行教育。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发现不足,针对个体接受能力的不同给予强化教育。对疾病知识存在误区的病人,护士应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的重点应主要放在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上,应定期检查血糖、尿糖。③医患互相沟通,医护人员给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④交流答疑式教育。交流答疑式教育要贯穿在病人住院期间的全过程,从入院到治疗、护理等不同的阶段,护士要详细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用平实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友善的态度,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使病人接受教育。

4)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部分患者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有人能有更深的认识。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能主动监测血糖或尿糖。部分患者目前尚不清楚低血糖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如何预防。二分之一的患者不能严格控制饮食,不能建立适当的运动习惯,不知道使用药物的正确方法,不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因此,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任务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管理和控制糖尿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疾病的自我监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开支,同时可以改善代谢控制。

[1]胡丽青.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74.

[2]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51 -52.

猜你喜欢

问卷护士病人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谁是病人
问卷网
病人膏育
问卷大调查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