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家与中层改革
2013-05-30储建国
储建国
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各阶层、各群体、各地方的步伐变得越来越不协调,试图保持一致性的中央真正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在群体性利益冲突日益公开化的今天,中央统摄性话语已无法说服人们让出自己的利益。以致李克强总理感慨地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有时候,再难的事也得去做。当全国性方向问题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中央领导人就得展现政治家的强硬手腕。邓小平这样的政治强人就不用说了,即使后来的领导人,在必要的时候仍然是很强硬的。
然而,在当前的局面下,中央层次的强硬没有办法应对地方层次的很多问题。地方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境不是靠中央的强硬所能解決的。地方官员变得比以前更加圆熟,知道如何与强硬的中央领导人打交道。他们在对中央的强硬话语唯唯诺诺之后,一切也许仍然在按地方的逻辑运转。即使中央的逻辑发挥了一段时间的作用,但对于长期的矛盾解决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些年的房地产央地博弈就是明证。
中央领导人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认为矛盾集中在基层,中央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得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并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提供新的经验。所以在改革年代里,县、乡、村涌现了很多改革明星,但到了地级以上,尤其是省一层次,改革明星就很寥寥。有那么几个,结局并不好。
当然,改革明星受到惩罚,公开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贪污腐败,违法犯罪,似乎与其改革本身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老百姓和地方领导人的心中,不可能不把二者联系起来。这对于改革的消极意义在于,很难有中层领导人敢于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改革了,政治风险的确太大。
然而,如果不能出现这样的中层改革者,或中层政治家,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不仅很难往前迈出重要的步伐,而且面临的风险可能会更大。因为30多年经济发展所累积的矛盾需要有一种适度的系统性解决。基层没有办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央的系统性方案风险又太大,在中层进行相对独立的系统性设计,并进行比较大胆的探索是比较合适的。
中央需要在强化顶层战略的前提下,培养和容忍地方政治家进行中层改革设计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