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的“空中之城”
2013-05-30河西
河西
伊东丰雄说:“建筑像‘风一样,每个时期都在变化,捉摸不定,但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位建筑师对建筑之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把流动和变化无常作为设计基础,是使用轻薄表皮的开拓者,使建筑具有渗透性——也即所谓“消隐”。他的作品有一种失去重量后的轻盈。
2013年3月18日,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因为伊东丰雄“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而将本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这位现年72岁的日本建筑大师。这是第六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他的弟子妹岛和世前年获得了这个建筑界最高奖的肯定。
“新陈代谢派”眼中的城市
伊东丰雄并不出生于日本,1941年6月1日,他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两年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迁回日本,之后父亲也回到日本。他的父亲1953年去世的时候,他年纪很小,还只有12岁,靠家人开的一家味噌店生活。尽管如此,他的父亲乃至家庭对他日后从事建筑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伊东丰雄说,他那时候喜欢的是打棒球,自己在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的兴趣,但因为祖父是木材经销商,而父亲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所以从小就接触到了建筑。
1965年他从东京大学工学系毕业后,进入菊竹清训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菊竹清训是日本“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建筑设计师,“新陈代谢派”是日本建筑大师、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丹下健三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旗下,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都是帐前大将。其中,槙文彦于199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可以说,菊竹清训的建筑思想深深影响了伊东丰雄,这个传承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1966年菊竹清训设计都城市民会馆时,他做了一个轻型的、呈现移动式和可拆卸的房顶。1989年,他在摩纳哥浮动的水上城市(Monaco Floating Marine City)工程中再次将固定基础与结构分开,以实现其新陈代谢的理想。
和菊竹清训一样,伊东丰雄也认为建筑是可以拆卸的。他的银色小屋使用轻快的钢结构顶棚,让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农业上广泛应用的温室,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和混凝土庭院恰成对照,显得轻者更轻。
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仙台媒体中心,整座建筑由6块地板(金属板)构成,13根形状像摇晃海草般的铁骨独立轴单纯构造。从他的设计草图来看,从一开始,伊东丰雄就特别意欲设计一种非常具有上升性的建筑,这种建筑仿佛可以飘在天上,如此轻盈,建筑外观全部采用透明的玻璃拼接,从远处看,整幢建筑物像一个传统的现代派“玻璃箱”,一些巨大的白色的“格子管”穿透被精美的钢结构架覆盖的建筑物的顶部。这些管道被安排成一种松散的、几乎是无规则的图形。正如普利兹克评委会所评价的:“伊东丰雄是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他还大胆开辟新的路径。他的建筑作品里充满了乐观、轻盈及喜悦,又同时具备独特性与普遍性。”
把房子造到天上去?
后现代社会,人如浮萍一样无依,在伊东丰雄这里,建筑是人类社会的表征。日本“代谢派”建筑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与科技文明,这种宗教上的意图其实古已有之。
把房子造到天上去?
在古典时代,造飞机的工厂尚未成形,人们以一套空想的乌托邦空中地图来建立轻逸之神的存在性和合法性。比如在中国经典文学《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居住在33天的兜率宫中,在佛教,兜率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而在道教系统中,兜率成为了最高统帅太上老君所在府邸的名称,从欲界第四天,一跃而居于道教最高层的33天。
与之相类似,佛教发展出一套同样繁复的天庭阶梯图,《智度论》第100卷云:“七匝山顶有33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慧苑音义》说须弥山巅的四方有峰,各500由甸,每座山峰又分8天,四八三十二,再加上居于中央的善法堂天,总数33处,共同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33天世界。
“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在古典文献中的这些“建筑学”指标,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人心中确认天堂的存在,也许是为天宫命名的目的所在。而到现代,对建筑轻逸性的追求并未终止。比如建筑乌托邦的代表人利布斯·伍兹的“空中巴黎”——建筑师试图将整个巴黎城建到埃菲尔铁塔的顶端,它们在空中依靠一种子虚乌有的磁悬浮而保持大鸟一样的飞行姿势,它们随风摇曳,却没有坠落的危险。直到2012年10月30日利布斯·伍兹病逝,他那些迷人的乌托邦也仍然是“纸上建筑”。
伊东丰雄对建筑之轻的感同身受,可能和他开始设计师生涯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他说:“1970年代的时候,1960年代的那些梦想消失了。随着经济的崩溃,新陈代谢派也变得对未来不再乐观。我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依靠的机器人。”
1971年,伊东丰雄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最初名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
“风之塔”
和安藤忠雄一样,伊东丰雄将禅宗引入建筑,只是和安藤桑以柯布西埃的弟子自居 (他养的一条狗就叫柯布西埃)不同,就建筑本体论上而言,伊东丰雄的一套建筑方法论,是对以柯布西埃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潮流的一次反驳,正是伊东丰雄打破了柯布西埃楼板和柱子组成建筑的定理,在他最重要的作品仙臺媒体中心中,柱子消失了,而在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中,没有柱子,连楼板也消失了。
伊东丰雄说:“首先,在仙台媒体中心里面,它的墙壁很少。同时我想给大家一个感觉,就是大家到这里就像逛公园一样。大家到里面也可以看书,可以看电视,还可以吃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恋人喜欢到这里来谈情说爱。这里的墙壁不像以前的建筑那样,这里做什么那里做什么,好像一清二楚,界限已经被打破了。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开音乐会,可以在这里放松休闲,怎么样都可以。人群也没有限制,老年人、青年人或者小孩,都可以来这里。我这个建筑使用很多的管道,由管道构成一种很独特的柱子形状,有很大的意义。这些柱子小的直径是2米,大的是9米,其中就是安装楼梯、电梯和我们的空调设施。”
“风之塔”更是如此。从横滨火车站附近的环形岛的中心,可以看到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那是一座高21米的塔,外部覆盖人造的镜状表面,并被包裹在一个椭圆形铝制圆柱体内。这座塔包含1280个迷你灯及12个垂直排列的明亮的白色霓虹灯环、30个由电脑控制的泛光灯,一旦被点亮,位于两层之间的泛光灯使这座塔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可是,你要知道,那只是一个通风口!
一个通风口也可以造得如此与众不同妙不可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正是这个作品,让他在国际建筑界声誉鹊起,为他在2006年获得英国国家建筑师协会的大奖,列为1990年代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仿佛是树立在横滨的一个视觉纪念碑:那些细小的混凝土柱子,纤弱的曲面顶棚,朦胧的玻璃幕膜,无一不在指向轻,铝板就好像是一张透明的胶卷,漂浮在塔的表面,而且,永在改变,用它的轻薄表皮,为这冷漠的后现代世界,写一首建筑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