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在监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13-05-30范文澜余成民田小兵李正发刘国清蒋云峰
范文澜,余成民,3,华 娇,田小兵,李正发,3,刘国清,蒋云峰
(1.南充市精神卫生中心;2.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3.川北医学院法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0)
本刊网址:http://www.nsmc.edu.cn 作者投稿系统:http://noth.cbpt.cnki.net 邮箱:xuebao@nsmc.edu.cn
心理学家麦灵格尔[1]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应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健康的心理不仅能够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而且还能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目前研究表明,服刑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2-4],国外监狱中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0% ~20%左右[5],服刑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现况调查,个性或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与行为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并取得进展[6-11],这些研究既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这一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由于在研究方法上的较大差异、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一致结论,并未能为解决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积累足够的方法,深入研究极为必要。鉴于此,我们于2012 年8 至2012 年10 月期间,运用标准化的测评量表,调查了南充市各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2 年8 月至2012 年10 月期间,在监狱管理人员的协助下,以监区为抽样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96 名获知情同意的服刑人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均为成年男性,年龄18 ~76岁,平均(32.18 ±9.34)岁。
1.2 资料收集
自编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入狱前和入狱后情况三部分,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心理健康状况。经统一培训的狱警发放、回收问卷并讲解问卷各部分填答方式,对于不识字者由狱警统一读题。服刑人员作答前由狱警讲解测试目的,作答时狱警回避,测试后及时回收,整个过程保证服刑人员在无干扰情况下独立完成问卷。对于未按要求填写,缺省项目太多的调查表以及不符合逻辑的作为无效问卷。采用Epidata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对各个变量的数值进行逻辑核对和纠错,剔除项目不全及不符合要求者,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 153 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1.3 心理问题的定义
根据测量理论[12],以被试因子得分至少有一项大于常模1.5 个标准差(Z >1.5)为有心理问题的划界标准,以因子得分至少有一项大于常模2 个标准差(Z >2)为心理障碍的标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5 级计分(1 =无~5 =严重),总分大于等于160 分为阳性或心理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用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因素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变量赋值方法为由低到高,如与预警关系,非常差=1,比较差=2,一般=3,比较和睦=4,非常和睦=5,P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服刑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南充市在监服刑人员1 153 名,平均年龄(32.18 ±9.34)岁(R:18 ~76 岁)。从来源看,来自农村、乡镇和城市的比例分别为57.68%(665/1 153)、22.90%和19.43%;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33.91%(391/1 153)、46.75% 和19.34%;未婚为主,占50.48%(582/1 153),其次为已婚,占28.01%,离婚和丧偶分别为17.43%和4.08%;汉族为主,比例为97.75%(1 127/1 153),其他民族为2.25%。
2.2 服刑人员心理现状
调查对象心理状况总均分为2.23 分,各因子得分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躯体化,较低的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见表1。根据测量理论[12],被试因子得分至少有一项异常为心理异常或严重心理异常的标准,调查对象中有800 人(69.38%)心理异常,696 人(60.36%)的心理问题达到了严重程度。
表1 服刑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心理异常与严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
2.3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总分≥160 分为阳性,<160 分为阴性,对入狱前后各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表明,入狱前相关因素中,有统计意义的因素有户籍(χ2=10.04,P =0.007)、文化程度(χ2=8.49,P =0.075),家庭经济(χ2=20.40,P <0.001)、健康状况(χ2=30.69,P <0.001);入狱后的因素包括,家人探视频率(χ2=21.88,P <0.001)、朋友探视频率(χ2=21.89,P <0.001)、身体状况(χ2=91.87,P <0.001)、与狱友关系(χ2=36.38,P <0.001)、与狱警关系(χ2=75.47,P <0.001)、生活满意度(χ2= 86.77,P <0.001)、未来生活预期(χ2=90.03,P <0.001)等(表2)。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数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身体健康状况好、与监狱管理人员关系融洽、对当前生活满意,及对未来生活预期好等因素能明显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表2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南充市服刑人员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9.38%,心理严重异常率为60.36%,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极为严峻;身体健康状况、与监狱管理人员关系、当前生活满意度和对未来生活预期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这为改善干预提供了线索。
既往研究也发现证实服刑人员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钱福永[2]对黑龙江394 名服刑人员心理异常的检出率90.1%,心理严重异常检出率82.0%,张春菊等[3]等对泰安市某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异常的检出率53.74%,心理严重异常检出率44.12%。与此前研究一样,本次研究结果证实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这可能严重阻碍其改造进程,心理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研究[12-13]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本次研究还发现,服刑人员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精神病性、焦虑等因子上,提示在对服刑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中,应将这些方面作为重要内容。
通过测查,家庭成员数、健康状况、与狱友狱警关系、对狱中生活满意程度及对今后生活预期等因素可明显影响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这提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大环境和监狱中的小环境都有关联。因此,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过程中,落实人性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改善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与管理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沟通和联系等措施十分必要;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接纳和支持环境,提高他们对今后生活的预期等,也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研究发现,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入狱经历及服刑时间不同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是SCL-90 量表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无明显差异,其原因有可能与他们同处于狱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关。他们长期身处封闭环境之中,自由度相对受限,其内心的压抑是共同的,同时由于他们特定环境角色,往往感到自卑,有心理压力,对于限制自由的监狱环境,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服刑人员对自身犯罪的自责、悔恨,对远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服刑生活的不适应等引起的负面情感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日积月累引起躯体化、精神病性、焦虑的症状,所以,年龄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明显。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在改造过程中,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其心理矫治和疏导,使其增强战胜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危机,促进心理卫生健康发展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使其真正适应环境、回归社会。
(致谢:感谢四川省川中监狱、四川省嘉陵监狱、南充市监狱及川北医学院法医系学生在本次调查中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1] 苏文山.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理论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suppl):7 -9
[2] 钱福永.当代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98
[3] 张春菊,王志玉,杨会利.成年男性服刑罪犯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 -52
[4] 吕成荣,赵 山,储井山.288 名罪犯中人格问题的初步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75 -176
[5] Steadman HJ,Fabisiak S,Dvoskin J,et al.A Survey of mental disability among state prison inmates[J].Hosp Community Psychiatry,1987,38(10):1086 -1090
[6] 谭春生,路海东.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7] 柴 萌,唐宏宇,韩素霞,等.北京市新人监罪犯人格特点及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33 -335
[8] 吕成荣,王云东,李立新,等.服刑罪犯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探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119 -120
[9] 杨 坚.违法犯罪男性青少年个性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5):257 -259
[10] 褚水妹.47 例男性服刑罪犯MMPI 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224 -225
[11] 李 伟,林金树,陈东才,等.福建省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9,5(4):211 -213
[12] 冯正直,张大均.中国版SCL-90 的效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4):481 -483
[13] 王 斌.对新时期监狱教育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4,19(4):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