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蓝染色与术中B超定位在乳头溢液手术中的应用
2013-05-30卢晓峰张俊英孙淑明谢舜峰
卢晓峰 张俊英 孙淑明 谢舜峰
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确定病变的乳腺导管位置是治疗的关键。乳管镜为伴有乳头溢液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和诊疗手段,但目前尚未普及。笔者分别采用美蓝染色及术中B超定位,标记病变导管后直视下切除病变组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9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非哺乳期女性乳头溢液患者46 例,年龄24~70 岁,均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临床未能触及肿块。其中血性溢液22 例,浆液性溢液24 例,将其分为美蓝组(23 例)及B超组(23 例)。
1.2 方法 (1)美蓝组:挤压患侧乳晕区,显露乳头处溢液的导管开口,用磨钝的5 号针头插入病变乳管,注入浓度1%的美蓝0.3~0.5 mL,采用放射状切口逐层切开,解剖出蓝染导管,从乳头近端向远端追踪,将溢液导管及所属部分腺叶完整切除;(2)B超组:采用GE高分辨B超,显示肿块或扩张的导管的位置,定位明确后做弧形切口逐层切开,显示肿块或扩张的导管后,分别向乳头及外周方向游离,将腺体做扇形切除。剖开病变的导管,缝线标记病变处组织后,标本送快速冷冻病理切片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美蓝组23 例中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 例,乳腺导管扩张症10 例,乳腺囊性增生5 例,乳腺癌3 例。B超组23 例中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 例,乳腺导管扩张症12 例,乳腺囊性增生4 例,乳腺癌2 例(见表1)。乳腺癌病例改行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其后续手术过程不纳入研究范围。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美蓝组的切除腺体重量明显小于B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野污染率美蓝组为13.04%(3/23),B超组为0(0/23);病灶遗漏率美蓝组为0(0/23),B超组为8.70%(2/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因切除组织少无1 例发生乳腺局部变形及皮下积液(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手术不足点比较[n(%)]
3 讨论
乳头溢液是多种乳房疾患共有的临床表现,其中15%的病变为恶性病变[1],正确定位病变乳腺导管是手术的关键[2]。以往由于诊断方法的局限,部分患者接受了盲目手术。文献报道,乳管病变29.8%发生在局部主乳管,43.9%在一级乳管,17.5%在二级乳管,7.9%在三级乳管[3]。手术操作若切除组织过少会导致病灶遗漏,切除范围过大又会使乳房变形。美蓝是一种医用染色剂,手术时注射美蓝可对病灶进行小范围染色,明确显示病灶位置。而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高频超声的广泛应用,乳腺非临床期肿物的发现越来越普遍,即使是直径≤1.0 cm的微小病灶也可准确定位。两者在临床上未能触及肿块的乳头溢液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美蓝组切除腺体重量及病灶遗漏率低于B超组,但术野污染率高于B超组。两组因切除组织少无1 例发生乳腺局部变形及皮下积液。美蓝染色能够准确定位导管,手术切口较小,切除病变部位可靠,出血少,不必过多的切除周围腺体,但手术解剖分离的过程中,若导管破裂,导致美蓝外溢并使周围正常乳腺组织染色,手术野蓝染后无法正确识别病变的乳管,从而使切除范围过大。而术中B超定位,与操作者经验、水平有很大关系,虽然遗漏率较美蓝染色定位高,但其重复性高,可反复确认定位,无术野污染的问题,具有美蓝染色无法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美蓝染色和术中B超定位对乳头溢液患者病灶的切除,具有安全、准确、实用等优点。若能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准确性,避免盲目扩大切除造成乳腺变形的缺点,提升治疗效果。
[1]房献平,王先明.中国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351.
[2]邓宏武,樊巍巍,刘志华,等.乳头内置管美蓝标记加选择性区段切除治疗单纯性乳头溢液[J].临床外科杂志,2007,l 5(7):497.
[3]Shen KW,Wu J,Lu JS,et al.Fiberoptic ductoscopy for patients with nipple discharge[J].Cancer,2000,89(7):151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