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能力诸因素测评与评价——持续近10年的素质训练研究
2013-05-26韩丹刘青吴俊芳张先荣余言松王文挺
韩丹,刘青,吴俊芳,张先荣,余言松,王文挺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2.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处,湖北 武汉 430071)
当代全球医学教育面临着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医学教育(Learner-centered medical education)[1]。其目的在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quality improvement)和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2]。促使医学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从浅资历医生成长为具有专业特长的医生[3],甚至养成自我教育的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习惯。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中,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极富探索性和具有应用前景。其中包括对受教育者认知能力、思维技能和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的评价等[2,4-5]。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于形成新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电生理技术与fMRI等技术的联合运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们感到有难度的往往是电生理技术与技能[6],需要有一定的电工学、晶体管电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电生理技能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掌握有关的思维技能[7]。2000-2008年期间,开设了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或课程。研究生们经历了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课堂报告(class presentation)实验设计、受到高水平思维技能训练,包括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8]。
举行电生理实验设计报告会,经评委对报告者的实验设计、口头报告、PPT制作和筹建电生理实验室策划质量进行测评(assessment),然后进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7],以获取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诸因素评价信息。具体描述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00-2008年期间,104名医学研究生报告了自己设计的电生理实验。学生所属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医学影象与核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口腔医学、生理学等。
(二)方法与实施。
“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为研究型教学。由三个部分构成:学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举行电生理实验设计开题报告会和设计者能力诸因素评价。增设了部分电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如:学生自制热敏电阻式呼吸传感器以及动物实验等。
1.医学研究生独立设计电生理实验。
鼓励医学研究生们回到所属学科,寻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电生理实验设计,并准备报告用PPT。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长进行探索性地学习,学会选择、取舍、组织与整合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加工[7]。面对困境时进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性学习[9]。
2.课堂报告电生理实验设计,获取综合素质和能力诸因素评价信息。
聘请校内外具有电生理技术专长、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生教育经历的专家对医学研究生报告的实验设计进行提问、测评和评议。评委构成:教授、高级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部分高年级医学研究生。
注重评价实验设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质量、技术技能水平认知程度、学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包括:电生理实验设计:(1)理论正确,(2)操作可行,(3)思维创新;口头报告质量:(1)语言清晰,(2)语音与语速,(3)答问灵敏;PPT制作质量:(1)文字简洁,(2)内容清晰,(3)PPT美工;筹建电生理实验室:(1)主要技术,(2)仪器配置,(3)实验室设备线路连接、接地要求和屏蔽等(实验室布局),(4)经费预算。对历年的测评项目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观察细则评分排序聚合和离散程度,用以分析能力强项和弱点。
3.资料分析与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1.5对历年医学研究生实验设计开题报告得分的均数±标准误(M±SE)进行分析(单向ANOVA检测),比较其差异是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Sigma Plot软件制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历年获得电生理实验设计报告评分的104名医学研究生中,绝大多数报告者选择了全英文口头报告和PPT制作。
(一)医学研究生报告电生理实验设计能力诸因素评价。
如附表所示:四项测评项得分均数显示:“口头报告(8.3523±0.02292)”明显高于“PPT制作质量(7.9885±0.02473)”、“电生理实验设计(7.9291±0.0296)”和“筹建电生理实验室(7.8408±0.0346)”。其中“PPT制作”得分均数明显高于“筹建电生理实验室”。提示:“口头报告”富有感染力;PPT制作质量良好;电生理实验设计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相对于创新、创造教育而言,“筹建电生理实验室”的创业训练是最困难的,要求设计者具有高水平认知能力、良好的思维技能、宽广的思维纬度(thinking dimension)和有效的信息捕捉能力。
附表 医学硕士研究生实验设计开题报告四项测评指标总体评分分析
(二)课堂报告电生理实验设计能力诸因素细则评价。
对上述四项测评指标的全部细则得分均数按大小排序,标注其差别是否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单向ANOVA检测,F=20.160,P<0.001),见附图。
“口头报告⑴⑵⑶”和“PPT制作⑸⑹⑺”细则项得分均数排列聚合度高,自然构成整体,分别位于首位和第二位。“筹建电生理实验室⑼⑽⑿⒀”细则项得分均数虽然被“思维创新⑾”细则项穿插,但离散度小,基本上形成整体,位于第四。“实验设计⑷⑻⑾”细则项得分均数离散度大,“理论正确”、“操作可行”和“思维创新”的得分均数相差甚远,无法归类构成整体测评项。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测评项具体描述如下:
“口头报告”测评细则得分均数显示:“语音语速(8.4446±0.03497)⑴”和“语言清晰(8.4341±0.03814)⑵”明显高于“答问灵敏(8.1781±0.04459)⑶”,这三项细则得分均高于其他所有剩余细则项。体现了实验设计报告者具有较强的口头学术表现能力。但是,能否迅速地切入要点回答问题仍然是口头报告中最困难的部分(见附图注释),可能需要较好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
“PPT制作”项测评细则得分均数显示:“内容清晰(8.0210±0.04300)⑸”、“文字简洁(7.991±0.03964)⑹”和“PPT美工(7.9536±0.04568)⑺”的得分均数十分接近,聚合程度高,整体性较好。明显高于“思维创新(7.8084±0.05232)⑾”、“经费预算(7.7185±0.10444)⑿”和“实验室布局(7.7037±0.09924)⒀”细则项。
“实验设计”项测评细则得分均数离散度较高,“理论正确(8.0404±0.05115)⑷”向高位离散,仅次于“口头报告(⑴⑵⑶)”;“思维创新(7.8084±0.05232)⑾”向低位离散,穿插在“筹建电生理实验室”的细则项中。而“操作可行(7.9386±0.05001)⑻”细则得分均数居中,明显高于“思维创新⑾”细则项。这种细则项得分排序高度离散的分布特征是否是“实验设计”项理论依据与创新思维认知分离的表型特征值得注意。
附图 医学硕士研究生电生理实验设计报告质量测评细则评分分析(M±SE)
注释:“-”比较项
⑴和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P<0.001
⑶:-⑷P=0.027,-⑸P=0.012,-⑹P=0.003,-⑺-⑻-⑼-⑽-⑾-⑿-⒀P<0.001
⑷:-⑴-⑵-⑾P<0.001,-⑿P=0.003,-⒀P=0.002
⑸:-⑴-⑵P<0.001,-⑶P=0.012,-⑾P=0.001,-⑿P=0.005,-⒀P=0.003
⑹:-⑴-⑵P<0.001,-⑶-⑾P=0.003,-⑿P=0.012,-⒀P=0.008
⑺:-⑴-⑵-⑶P<0.001,-⑿P=0.029;-⑾-⒀P=0.020
⑻:-⑴-⑵-⑶P<0.001,-⑾P=0.037;-⑿P=0.041,-⒀P=0.029
⑼:-⑴-⑵-⑶P<0.001
⑽:-⑴-⑵-⑶P<0.001
⑾:-⑴-⑵-⑶-⑷P<0.001,-⑸P=0.001,-⑹P=0.003,-⑺P=0.020,-⑻P=0.037
⑿:-⑴-⑵-⑶P<0.001,-⑷P=0.003,-⑸P=0.005,-⑹P=0.012,-⑺P=0.029,-⑻P=0.041
⒀:-⑴-⑵-⑶P<0.001,-⑷P=0.002,-⑸P=0.003,-⑹P=0.008,-⑺P=0.020,-⑻P=0.029
“筹建电生理实验室”的细则得分均数排列位于末尾。“主要技术(7.9003±0.04841)⑼”、“仪器配置(7.8939±0.05969)⑽”、“经费预算(7.1585±0.10444)⑿”和“实验室布局(7.7037±0.09924)⒀”的得分均数十分接近,均明显低于“口头报告”细则项(⑴⑵⑶)。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绝大多数医学研究生能够挑战自我,选择难度较大的全英文口头报告和PPT制作形式陈述自己的实验设计,语音标准、语速合适、回答提问敏捷、具有较强的语言感染力以及PPT幻灯片视觉感染力。“实验设计”相对困难,尤其是“思维创新”需要高水平的思维技能。提升此项能力,需要行之有效的优质教学策略,关键又能极富挑战。另一方面,相对于“创新”、“创造”能力训练而言,筹建电生理实验室的“创业”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致谢: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之望教授、刘长金教授、王世端主任技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胡祁生教授、汤剑青主任技师长期以来为医学研究生们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训练提供的宝贵技术支持与实践经验。
[1]Ludmerer KM.Learner-centered medical education[J].N ENGL J MED,2004,351(12):1163-1164.
[2]Wang BM,LevinsonW and Shojania KG.Quality improve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J].Med Educ,2012,46:107-119.
[3]Brennan N,Corrigan O,Allard J,et al.The transition from medical student to junior doctor:today’s experiences of tomorrow’s doctors[J].Med Educ,2010,44:449-458.
[4]Koczwara A,Patterson F,Zibarras L,et al.Evaluating cognitive ability,knowledge tests and situational judgement tests for postgraduate selection[J].Med Educ,2012,46:399-408.
[5]Epstein RM.Assess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J].N Engl J Med,2007,356:387-396.
[6]张先荣,何宁,韩丹,等.CAI生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电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测试分析[J].医学教育(卫生部主办),2000,2:31-33.
[7]吴庆麟主编.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8,227,385-386.
[8]Ward JPT,Gordon J,Field MJ,et al.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al education[J].Lancet,2001,357:792-796.
[9]Brydges R and Butler D.A reflective analysis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self-regulation in learning and practice[J].Med Educ,2012,46: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