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本体与演奏结合分析——以第一乐章呈示部为例*
2013-05-25郭超
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本体与演奏结合分析
——以第一乐章呈示部为例*
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也是众多钢琴演奏家及练习者非常喜爱的一套奏鸣曲,本文就结合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的第五钢琴奏鸣曲,从音乐本体,如曲式、和声、旋律、旋法一些方面来分析,由此而有的放矢地得出一些相对应的演奏技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 -1827.3.26),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特征。在1794到1822年的这28年中,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奏鸣曲,数量多于他其他的体裁作品。这些力作,都恰到好处的平衡和衔接了古典后期至浪漫派时期的音乐风格。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最具代表的英雄性。这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且三个乐章都是奏鸣曲式。尤其第一乐章,采用紧凑的形式、严谨的结构,并且由于作品所反映的内在激烈的热情,有人称之为“小悲怆奏鸣曲”。要想正确的解读一个作品,背景材料的查阅、学习必不可少,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掌握其生活背景、再结合详细分析作品结构、才能够找出表达深刻音乐内涵的内在原因。下面通过音乐本体的一些材料,作品本身以及个人在学习这首乐曲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对其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首先,从曲式方面我们可以分析出,整首奏鸣曲的三个乐章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写成。这是贝多芬采用奏鸣曲式贯穿三个乐章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二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为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比较著名的就是被称为“悲怆奏鸣曲”的op.13。而这首奏鸣曲就是采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的奏鸣曲,这就奠定了整首奏鸣曲的基调。“奏鸣曲式是一种适合于表达戏剧性内容和叫交响性构思的结构,在奏鸣曲式中,形象的对比往往比较富于戏剧性,并常用戏剧性手法揭示这种联系和矛盾”。在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构成的动机上,我们不难看出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呈示部开始,在以悲壮、戏剧性著称的c小调的主和弦的坚定爆发之后,接着,三小节成锯齿状折转上行跳进分解的和弦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组级进下行组成(谱例1)
谱例1
虽然,在这个短短的主题动机里虽然包含了两种矛盾的冲突和因素,但又是统一的,弹奏时必须一气呵成,充满坚强的意志动机;在伴随着充满一种坚强意志的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达到最高音后,仿佛把内心的愤怒达到了极点,附点音符的应用使节奏的推动力和力度感增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充分体现出来。第一个和弦为c小调主和弦,强音f要求力度极具内涵,上行分解琶音要注意符点音符节奏的鲜明,随着疑问的语气到达顶峰之后,双音组的下行呈降调语气,仿佛是近乎乞求的哀求声,好像汉语语气中的一问一答,与前一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第三小节出现的第二个动机情绪仿佛是无可奈何,给人以压抑感,音量控制到弱音p,情绪和力度同第一个动机形成了对比。
这两个主题动机的对立暗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这是一个惊人的深刻和朴素的开端,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主题,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同时,强音f的坚定和弱音p的抒情,从另一方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而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做好了“斗争”的准备。当人们的思绪还沉浸在“叹息”的音调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对前一组动机的模仿便接踵而至,随着一声更加坚定的声音,一个强烈不稳定的Ⅶ56和弦便闯入进来,直接宣告了从主功能组进驻到属功能组,开始了属功能组上的动机模仿,然后开始一连串的导和弦分解,解决至主六和弦。这前八小节内完成了从主功能到属功能,再回到主功能的正格功能进行,时而激昂,时而隐藏,对比反差大,极富戏剧性。由于从导和弦回到主和弦的时候预示着第一个矛盾冲突的落幕,所以一定要注意最后一个叹息下行音调的连接和表现,做好前一个矛盾的结束,并为下一个发展做好准备。
在这之后是由第二个动机延伸出来的两短(两小节结构)和一长(四小节结构)构成的统一音型的扩展式乐句,旋律由单声部逐渐加厚到二声部到力度渐强的八度重复,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左手声部由小字组移至小字一组再移至小字组,仿佛是为了说明内心的焦躁不安和犹豫,前面两次似“倾诉”,似“犹豫”,似“挣扎”,似“彷徨”,弹奏时一定要注意用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表现出来,要明确、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多和弦乐器的弓法有关,后一个八度的下行乐句犹如“宣泄”,肯定的成分居多,气氛显得深沉而又悲壮,这个八度的下行乐句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是心灵深处的矛盾,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而后的三连音折转音型中,短短的5小节之内就有三次二拍子以上的休止,犹如紧张气氛中的暂时缓和焦虑的平静,中间的三连音音型,仿佛是短暂的疑问,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第一个极弱三连音和最后一个极强三连音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音符必须准确。最后以分解的属七和弦解决完备的主和弦做有力的、肯定的回答,然而并没有因此而告一段落。紧接着,矛盾的戏剧性仿佛发展到了高潮,最开始的上行附点音符又开始浮出水面,主部主题的第一个动机(主导动机)带着更大的号召性和冲击力做了令人振奋的又一次斗志昂扬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呈示,通过主和弦和属和弦交替,最后由属和弦原位到主和弦的原位这个完全终止果断有力的结束了主部。
最后三个小节的和弦音要弹奏的短促而有力,左手的和弦应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至此,主部结束。根据刚才的分解分析,在这一个刚开始的主部呈示段落的演奏中,除了要根据情绪和力度的剧烈变化把各部分乐思的情绪变化清晰地表现出来,还要注意它是一个完整的主部主题,虽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还要注意乐思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谱例2
连接部(32—55小节)没有采用主部的材料,但是连接部的开始部分跳进的六度音程,显然与主部折转上行的六度跳进一脉相承。由c小调的下属调降A大调进入,右手旋律声部三次向上模进,经过向下属方向的转调,最后平稳的到达副部主题调性(降E大调)中。该连接部的陈述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过渡阶段(32~48小节)从主调走出,按下方三度调性逻辑从降A大调到f小调到降D大调再到降B大调。(2)预备阶段(49~55小节)由于降E大调的属和弦正好是降B大调的主和弦,因此这一段落的降B大调持续主音正好为副部E大调做了属准备,这时在旋律声部,通过中声部的两次四小节缠绵和主部主题保持了某种隐蔽的联系,引出副部主题。由于声部较复杂,连接部的演奏尤其要注意声部结合的层次感,同时也不能忽略各声部旋律线条的清晰感。
副部(55—94小节),在c小调的关系大调bE大调上,副部主题进入,迅速开始了优美的副主题,织体采用与主部既然不同的流畅的八分音符均值律动,最初是四小节结构的两个较为宽广的抒发性句子,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见谱例3)
谱例3
变奏重复紧随其后。乐句均为上行旋律线末尾加二度回转式结尾,变奏重复的两个乐句运用干净短促的八分音符跳音来把上行音阶推进,增强了旋律的推进感与冲击力,使音乐充满了活力。由于八分音符的贯穿,左手的伴奏要弹得极为干净并且精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可以几乎不用踏板。左手低音声部是旋律化的和声背景,积极热烈而有生气,弹奏时要尽量的平稳流畅,轻松自如。从谱例3中可以看出,在副部主题的呈示中,中声部的bB音一直延续着,延续了14个小节,使和声背景显得更有支持感,旋律的柔和性和歌唱性更加被烘托出来。持续了14小节后,这个持续音由属音转到了主音,又持续了四小节后,左手声部变成了主四六和弦的分解。随着力度愈来愈强,右手部分由高音区急转而下,经过一个21度的音程,由小字3组的E音跳至小字组的G音,情绪伴随着音区的跳动开始渐强。
随着力度的增强,右手部分由高音区回转至中音区后坚定有力的弹出了几个标有突强记号的二分音符,伴随着半音的上行然后又回到原位,似乎是一种气氛的过渡和加厚。四小节后,伴奏部分停止了,但旋律部分采用伴奏部分的音型继续发展,引入另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经过六小节的变奏重复后,到了82小节双手同时走出了一个围绕终止四六和弦的变奏音型,采取双手相隔八度同时弹奏的方式加重终止的意味,双手同时进行了四个小节,在这四个小节里,要特别注意强调右手的半音上行线条bB—B—C—A,这一句可逐渐加强,从强音开始为好。紧接着是主部主题第一个动机的再现呼应,在节奏方面略有变化,采用了愈加紧张的四次紧缩式呼应,到90小节气氛到达高点后是主和弦的下行分解。两小节后,乐句以完全终止结束。连接部的某些音调和节奏型出现在了随后的结束部中,暂时平静的结束了主部。在结束部,要把高音声部弹得淳朴和富有表情,休止符要确切的弹出来。虽然前面激动的情绪慢慢缓和过来了,逐渐趋于平静,但是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弱音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至此,呈示部结束。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张萌.贝多芬和他的第五钢琴奏鸣曲[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高等学校学报,2000,(6).
[3]任莉娜.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突破与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黄瑞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No1)[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4).
J624.1
A
2095-4654(2013)1-0116-02
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