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地理选择题的剖析与思考
2013-05-25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24731范建国
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24731) 范建国
一组地理选择题的剖析与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24731) 范建国
题目
图2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图1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能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若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a、b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a河的水能比b河更丰富
② 与b河相比,a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③ b河下游西南岸冲刷严重
④ 与a河相比,b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剖析1: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图3
根据图1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我们可以知道图中的地形为一谷地,再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虚线为地层界线且K、M、P为不同地层,我们可以进行图形转换(如图3)。因为题目中只说K、M、P为不同地层,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地层与地层之间有何不同?那当然是年代新老不同,因此答案就不唯一。如果由K到P地层年代越来越老,则该地质构造“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如第(1)题中图④所示;如果由K到P年代越来越新,则该地质构造“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如第(1)题中图②所示。
图4
剖析2:区域空间定位
我们抓住第(2)题题干中所给出的关键信息——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我们可以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得出甲地应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图中信息甲地位于40°纬线以南可以得出图中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据此我们可以将图2转绘成图4,这样更有利于解题。
剖析3:比较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程度
题目中要比较a河与b河的水能资源,那我们要知道河流的水能资源取决于哪些因素?构成水能资源的最基本条件是水流和落差(水从高处降落到低处时的水位差),流量大,落差大,所包含的能量就大,即蕴藏的水能资源大。从图4中等高线的分布来看,a河与b河的落差相差不大,但两者之间的径流量相差较大,因为a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年降水量小,而b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大,这样b河水能资源应该比a河更丰富。
剖析4:河流水文特征
要分析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情况,那我们就要知道影响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取决于降水量,而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又有海陆位置、地形、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洋流等。上述分析可知,a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而b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顺便让学生思考其余几个因素对降水量的影响,教师作简要的分析即可。
剖析5:判断河流的流向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具体规律是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图中b河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应向左偏,但要注意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通常发育于谷地(或低地),在谷地(或低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如图5中等高线①的数值大于②),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河由东南流向西北,因此该河西南岸为左岸,而东北岸为右岸(如图5所示)。
图5
剖析6:河流航运价值
河流的航运条件第一取决于自然条件:①地形:流经平原地区,或流域内地形平坦,水流平缓,航运条件好;②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结冰期短,航运条件好;③河道:宽阔平直,水深,航运条件好。第二取决于经济条件:即流域内的经济发达程度,流域内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量越大,航运价值高。就本题而言,a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处亚热带河流没有结冰期,四季通航,但河道弯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而b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的流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且河道较为平直。综合地形、气候与河道这三方面,b河的航运条件优于a河。
剖析完这组选择题,不由得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在高三的复习阶段,我们通常会进入老师选题——学生做题——老师讲题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题海战术,老师觉得累,学生觉得更累。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呢?
1. 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在练习的选取时要深入细致,不能随手拿来一份试卷就让学生做。我们要尽量选取一些难度不是很大,但在一题中又融入了多个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地理技能才能解决的题目。如上述这一个题组简单的两问中涉及到高中地理众多的知识点,列举起来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与风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河流的特征、流域的开发等,同时还涉及到多项地理技能,如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图形转换、气候类型的判断、河流水文特征与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等。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题,复习了许多的知识点,还使已经掌握的地理技能不断得到应用与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师的讲评要细而透。与其一堂课讲十个题目,还不如讲细讲透一个题目。教师在讲题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如阅读材料时要找出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在读图时要抓住图名、图例等有价值的信息;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要注意等高线的疏密、弯曲、闭合等特殊信息,这样就能快速地掌握解题要领。例如,在解第一个选择题时,只要抓住图①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就可知道该地形为谷地,这样这一题立即就有了答案。
其次,我们在练习评讲时不能就题说题,要把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都列出来并适当地进行拓宽与延伸,让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我们在分析降水量时,就要把影响降水量的所有因素,包括海陆位置、地形、大气、洋流等都告诉学生并简述一下各因素对降水量有何影响,这样下一次学生再遇到与降水有关的题目时,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应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告诉学生分析这一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如“区域的开发与治理”:第一步,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对区域进行定位;第二步,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第三步,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第四步,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第五步,总结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第六步,最终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 教师要不断指导学生多复习多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觉学生往往做得越多忘得越快,也就是所谓的前做后忘,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问题出在复习巩固上。我们在让学生少做题,做好题的同时,其实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头复习与巩固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指导学生回头看做过的题目及解题思路和过程,回头看教材,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才能增强,才能用教材中的地理专业术语来答题。并不断思考这一题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当时为什么做错了,当时错误发生在什么地方,是审题问题,还是知识结构问题?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同时思考类似的题目还在哪一份试卷上出现过,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两题命题的角度有何不同,解题方法有何差异?这样在高考时才能顺应试题的千变万化,取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