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3-05-25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457000左东奇

地理教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标思维能力教材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457000) 左东奇

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457000) 左东奇

一、正确理解课标与考纲理念

课标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考纲在考试内容部分规定“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规定既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应遵循的理念,也是高考命题遵循的原则。由此可知地理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观察、提取、归纳、推理、描述、论证等能力的综合,也是我们日常所言的“悟性”。具备悟性的学生才有被培养的潜在价值,这也是高考的首要作用。

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地理学科理论为背景,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体现“能力立意”、“问题探究”的特色,用大量的案例、图表及少量画龙点睛式的文本叙述呈现地理知识,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文本、图表等学习素材自己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高考命题的理念和课标以及以课标为依据编排的新教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体现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考地理试题常以组题形式出现,每一组题或每一道综合题类似于教材中的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破解试题的过程类似于一个个小型的自主探究过程。破解试题所用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教材中学生自学即可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学生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却不一定能破解高考试题,因为不具备地理思维能力,不能把题中材料蕴含的信息提取出来且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关联起来。而且高考试题的命制陌生度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致力于避免知识积累的雄厚即可得分的状况。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必须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教法提倡课堂的生成性,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原生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生成众多超出教材内容的问题,无论得到或未得到解决,但都最终得到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悟性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从事各行各业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一个供学生尽情展示的平台,使学生感悟教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体会到用知识的乐趣。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生成状况如何等等决定了课堂的走向,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估计到的,故课堂应采取开放式和随机式状态,课堂是因学生而精彩的,教师首先是参与者,其次才是组织者,要把“教室”和“课堂”变为“学堂”,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快乐而又充满思维张力的“学堂”。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的取舍上注重的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强调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是有别于旧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一种残缺之美。不理解教材编写的这种意图就会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失误。比如在学习课标必修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相关教材内容时,有的教师把旧教材具有的三大类岩石种类、矿物种类都拿出来,津津乐道于各种沉积岩的层理、化石特征,甚至各岩石的条痕、色泽,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等等琐碎不堪的知识,忽视了教材编写注重主干、删除枝蔓的留白之美,以留出时间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用。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侧重于“循环”而非各类岩石本身,在这点上湘教版教材的编写在内容取舍上是有失误的,繁杂啰嗦,不如人教版教材具有简约之美。

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采取的“过程与方法”

一个课标知识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一般分为三步走: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包括教材);师生合作探究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成的各种疑问);学生展示交流学习心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提供能诱发学生思维探究的学习材料,能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提供“中国地形地势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中国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关系图”“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图”“兰州城区主要交通线路图”“河流地貌对聚落分

布及聚落规模的影响图”等学习材料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之后,获得的共识有:平原地区聚落分布与交通线路密度大,山地地区聚落分布与交通线路密度小;山地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山地地区的城市发展常受到地形的限制等。然后可把具有知识关联的历年优质高考题的图文表材料展现出来,如展示下图:

a

b

提出问题:分析说明a、b两区域的地形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从图中铁路线与河流的分布状态可看出a图铁路与河流并行,可知该区域山高谷深,铁路沿河谷修筑,省力省工;b图铁路多纵贯河流,定为平原无疑。

展示原题设问角度以验证加深理解:

(2012年新课标卷第7题)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观察纬度知松嫩平原纬度太高,轻松排除,得出正确选项C项。

在学习中最有利于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展示同图异构、变换设问角度,让学生明白同一区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仍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例,可展示下图:

提出问题: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规模的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城市规模依次减小。

展示下图,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创设选择或综合题:

再如,展示下图:

展示原题验证(2009海南13~15题):

13. 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 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 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14. 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 河流水量更大

B. 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 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 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15.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地面沉降

【答案】D B B

给出材料让学生自主命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与原题设问角度加以对比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学习印象,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上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创设选择与综合题。

展示原题验证:

选择题:

1. 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由北向南流 B. 由南向北流

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

2. 图中河曲发育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地转偏向力 B. 河谷地势平坦

C. 泥沙淤积 D. 地质作用

综合题(2005年全国卷):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

(1)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3)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在剖面线BB′附近)有峡谷(形成较好坝址)。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所讲河流上中下游河谷形态的变化(逐渐展宽)来判断河流流向,结果无法得出。根据“水往低处流”这一简单道理,只需观察三个剖面所示河床的海拔即可得出,可见定势思维的弊端极大,更证明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地理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课标思维能力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精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培养思维能力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