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3-05-25李晓全
李晓全,孙 波
(大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单纯的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现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心和技能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真正实现“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的个体需求为导向、以发展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为目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保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东北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对俱乐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庆师范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将有利于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合理、高效、良性运转,对指导公共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众多高校纷纷开始了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自2002年6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和2003年8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以来,“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逐步确立,全国高校对体育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随之产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多数学者集中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和现状研究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范桂玲的《普通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尚志强的《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2],唐迅、唐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3],付鹏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这些研究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多处于理论层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少,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与实践操作没有合理有效的研究。
调查显示,东北地区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选择参与各项体育俱乐部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促进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然而因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同,在操作中出现多种形式,其形式包括课内俱乐部、课外俱乐部及课内外相结合俱乐部[4-6]。
2 存在的问题
2.1 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与体育教学脱节
课外俱乐部是以学生自娱自乐的形式存在,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学生完全凭个人兴趣和爱好参与俱乐部活动。虽然有的学校安排了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教练,但在具体操作中体育教师缺乏管理职权,其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导致课外俱乐部的活动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由于没有课程“教学”含义,学生只是通过这个组织形式,在课余组织开展一些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所以学生对课内外俱乐部活动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俱乐部的存在价值没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能够并非出于自愿,也导致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目的不明确、组织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
2.2 课内教学俱乐部的学生年级范围、选择项目及场地产生矛盾
一般高校的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仅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满足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育需求。其次,各高校俱乐部开设的项目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专业限制或场地设施等影响,部分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俱乐部。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如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项目,由于场地的限制,多数院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作为东北地方高校,冬季开展的体育项目较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冬季的冰雪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所以减少了学生选择的项目,不能充分满足所有学生体育兴趣的需要。
2.3 体育教师难以适应角色转变
高校体育课教学形式的改革给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的新问题,部分体育教师还不适应从体育课的传授者向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转变,不能积极、充分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因素,不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仍旧较多地偏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如高校体育教师的专长多集中在田径、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上,而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等项目相对较少,一些新型的项目如攀岩、拓展训练及定向越野项目的专长教师更少,以至紧缺,难以满意现代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从而忽视了学生终生体育和锻炼意识的培养。此外,体育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效果的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2.4 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价不健全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普遍采用“结构考核”和教师终结性绝对评价为主要的方法。实际上“结构考核”中的内容都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如学习态度、知识考试和技评部分,这些内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学生的客观性更具有不稳定性、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考核没有完全体现出《纲要》精神的“参与程度、学习过程、组织能力、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要求去建立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 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3.1 专家访谈结果分析
对东北地方高校的10 位公共体育俱乐部专家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的发放及回收,专家的资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专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表1能够得出:专家对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东北地方高校的10 位公共体育俱乐部专家进行访谈,专家对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了解程度及态度如下:非常了解的占75%,一般了解的占25%,其中有92%的专家喜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支持改革,但有8%的专家还是赞同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这表明绝大部分专家支持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
表2 专家对影响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因素的合理性的观点
表2表明专家对影响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因素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教学进度设置,教学内容设置,考核标准制定,场地、器材、师资的利用等,结果表明:有80%的专家认为教学进度设置合理,有20%的专家认为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有90%的专家认为合理,10%认为不合理;有80%的专家认为考核标准制定合理,有20%的专家认为不合理;有90%的专家认为场地、器材、师资的利用比较合理,10%认为不合理。这位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表明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3.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实施近两年,本研究对大庆师范学院18 个公共体育俱乐部的72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率、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5%。学生认为能充分体现学生“三自主”原则的占98.3%,不能的占1.7%;学生认为能充分调动课堂运动的参与程度的占98.8%,不能的占1.3%;认为能提高组织能力的占95.1%,不能的占4.9%;学生认为能使技能水平有所提高的占94.3%,不能的占5.7%;学生认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占97.6%,不能的占2.4%;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的占96.4%,不能的占3.6%;学生认为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占81.8%,不能的占18.2%。结果表明: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1)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如何更好地完善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其科学合理地发挥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
3)建议提高地方高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体育俱乐部教学时间的比重,达到大学体育四年“不断线”、课内外“一体化”的目的。
4)高校应加大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投入,改善俱乐部场地设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运动成效。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艺体[M].北京:教育部,2012.
[2]尚志强.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3(4):92.
[3]唐讯,唐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科学,2004(3):119-120.
[4]蔡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1(5):79.
[5]李刚,刘丽.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34.
[6]张锁雁.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J].成人体育学刊,201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