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研究

2013-05-24郭燕波崔国富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

郭燕波 崔国富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巨大工程体系,新型农民培养是其重要课题之一,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也就成为建设的重点。从农民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民教育需求差异的现状、根源、特征以及当前农村教育需求与服务的现实矛盾,以经济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提出当前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服务;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5-04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教育成为农村现代化的突破点。”只有切实了解农村生存发展和教育现状,从农民的实际教育需求出发,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共同促进农村教育体系改革,从而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需求现状与特征

(一)农村教育的需求现状

1.总体教育需求。根据我国农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状况中识字较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1%、25.3%、52.8%、11.4%、2.7%、1.7%,小学、初中文凭所占人数比重较大,我国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数约为800万,农民技术培训的在校人数仅为6209.6万,不到乡村人口的10%。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人数占20%,接受过初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数分别占3.4%、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数高达76.4%。几乎全部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和高达70%的农民工希望继续接受教育,以提高致富能力和社会地位,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教育需求总体前景广阔。从农村发展实际来看,大部分农民需要留在土地上务农,不能适应从“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这种身份符号的变革。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的推广,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收入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农村正处于战略的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持续发展,农民的现代教育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发展趋势。

2.实用技术需求。在农村留守劳动力中,非农收入达到农村留守劳动力收入的一半以上,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宾馆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大大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多数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实现致富渠道,农村留守劳动力对这些产业领域的知识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强。非农产业对群体的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并力争“精准细”,农村留守劳动力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自身发展技能。针对不同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比如种植与养殖、法律知识、医疗卫生等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由于职业的影响特征因素,从事农业的农民对养殖、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才是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非农业农民对其他方面的培训(如打工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需求也要比其他职业农民高,对于农民工来说,外出打工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需求放在首位。

3.经营管理知识与市场信息需求。初期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不出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是优质服务的不足,最大的困惑在于缺乏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认知,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不足。对市场前景预测和价格波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影响农民发展收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对市场发展潜力、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等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经营管理策略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电视讲座、实践经验等途径获得。农民经营组织化是国家农业发达、农民进步的标志性特征,现阶段存在农村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组织性的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农民的良好组织性可以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的弊端,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沟通衔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有效分析,实现农民利益的组织化表达。市场信息是影响农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了解市场走势、预测经济效益等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益,减少其生产活动的盲目性。近几年,各地区频繁报道菜价暴跌、滞销的问题,而居民“菜篮子”问题并未明显减轻,追求高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的供需失衡,根源在于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合理应对市场经济波动。

4.文化卫生知识需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文化的娱乐生活以看电视、打麻将方式为主,只有少数农村家庭以读书、上网作为文化娱乐。农村电影、戏剧、杂技等传统文化生活已经基本停办,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包括科学常识、计算机操作等现代信息化知识。家庭收入中的医药花费作为农村家庭三大主要支出之一。导致农村家庭对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十分需求,比如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农村群体可以通过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患病几率,一方面减少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减少家庭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沉闷心情,从而增加生活幸福感。

5.就业培训需求。近几年,我国农村就业率达到年均65.8%,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逐年增长。根据一份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总流动人口规模约1.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要群体。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另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半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正规形式的技能培训,庞大的农民工缺乏受教育的经历,预示着我国农民工培训教育的巨大空白,除了农民工群体,其他农民群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培训需求,如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需求农技培训、失地农民需求岗位培训、机械化务农的农民需求新技术培训等。

(二)教育需求的特征分析

1.目的性特征。教育需求可以改变农民落后的经济状况,是教育需求最直接的动力。据统计,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3.32:1,近几年,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乡土中国已经划分成三个世界,人均年收入相差12倍。农村群体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探寻发家致富的道路,除了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社会机制的各种变革,也期望通过本身的努力学习,改变落后的经济情况。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参加教育培训,才能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发家致富的实力,处于社会下层的农民通过接受教育,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并掌握操作技术进而增加收入、改变生存现状。所以,大部分农民群体在内心深处需求政府或社会机构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另外,也有许多家庭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把脱贫致富的任务转嫁到下一代,认为教育是培养子女走出农村、实现身份转变的唯一途径。

2.多样化特征。由于农民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经济状况的差异,导致个体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的变化,也必然导致农民教育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从大专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正规教育到培训班、技能操作、师徒制等非正规教育的开展,教育时间和周期也不尽相同。教育需求可以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这种明显的诉求是教育需求的内在动力。多数农民群体认为,自身缺乏政治话语权,社会地位较低,是被社会孤立和排斥的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使他们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发展。但他们渴望取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希望自身与城市群体一样享有广泛平等的权利,比如教育、政治、就业、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这些诉求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加强而日趋明确。因此,通过教育培训弥补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上的缺失,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可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3.功利性特征。多数农村弱势群体有强烈的“求富”心态,由于长期、持续的小农经济影响,农民更关注于高收益、低投入、见效快的职业技术教育,因为文化基础的限制,一般选择养殖、经济作物栽培、土木建筑、园艺等风险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只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是为拥有职业竞争条件,获得较理想的收入,从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教育需求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是教育需求的潜在动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经济条件、客观环境的改善及价值观念变化,部分农民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日渐显现在就业的选择上,农民工已不满足于枯燥、单调的生产线工作,也不只满足于靠薪资解决生存问题。而是需求高品质的生活,渴望关怀和爱、得到尊重,获得不断教育培训的机会。这种需求隐藏在农村弱势群体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潜意识的教育需求,是潜在的动力。

另外,农村教育培训组织化程度低,对知识、素质的传授造成一定的影响,关于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习的途径等方面,缺少选择的能力,较为盲目。比如,近几年的养殖业收入丰厚,许多农民“跟风”学习养殖技术的现象,表明农民盲目参加学习的特征明显。

二、农村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的现实矛盾

(一)农村教育服务现状

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存在资源匮乏、体系不完善、经费投资收益不合理等现象。在教育教学资源上,部分可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配置的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行政部门主导的模式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使教育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在经费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效益偏低的现象,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另外,农村教育的单一应试倾向较为严重,学生升学人数少,原因在于多数学生认为升学无望或学不到务农所需的技能,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许多中小学生弃学或辍学。农村教育服务体系的上述问题,影响农村人口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逐渐减少,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减弱,影响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另外,特别是针对成人的教育方面,农村教学形式单调乏味,很难达到农村成人教育的预期目标。

(二)农村生活贫困与知识匮乏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我国贫困经费标准比2008年、2009年提高了25%,因此,贫困人口总数相应地增长,另外,还应考虑自然灾害的严重损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十年我国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对贫困的定义,认为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指收入的缺乏。贫困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指传统的收入贫困,即收入水平极其低下,不能维持基本生活;一类指人类贫困,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如不识字、较短的预期寿命、母婴健康水平低下、可预防性疾病的危害等;一类是知识贫困,不仅指教育水平低下的程度,还包括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或途径的匮乏。上述三类贫困类型之间并不相互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农村继续教育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能力的缺乏,知识能力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进步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知识能力低下也是导致农村人口收入贫困的深层原因,其本身也是一类极其严重的贫困。对农村贫困的分析从表层特征因素转向深层原因时,就不得不关注农村的知识贫困,因此,新农村脱贫工作在于国家通过短期的增收手段和成果唤起农村人口的脱贫意识,并提供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途径,使农村人口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我国多数农村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形态,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唯一渠道是重塑农村教育,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竞争。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等特征,并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的谋生手段,改变农村面貌,农业沦为弱势产业,农村沦为妇女老幼看守的家园,农村劳动力无奈地离开家园,沦为农村与城市的“边缘人”,农民的生活贫困与知识匮乏在教育链接下形成恶性循环。只有依靠社会、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强农民的生存技能,才能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促进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

(三)农村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的现实对立矛盾

1.教育需求多样性与教育服务单一性矛盾。农村迫切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农村教育服务结构的单调性、目标应试性、资源限制性之间存在对立矛盾。农村教育供给不充分,供求错位现象严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被忽视,导致教育需求与服务结构的失衡。

2.需求正规教育与教育资源现状的矛盾。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发展建设对人口素质、人力资本要求标准的不断提升,农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质量的优劣需求也越来越清晰具体。在主观上需求良好教育培训的同时,实际上却找不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经济实用的培训项目发展态势也不乐观,多数学习者对目前教育培训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资源的建设情况不满意。

3.农村群体贫困性与教育机构功利性的矛盾。农村大部分群体经济收入低下,生活贫困,无力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却因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利润的空间有限,不愿在农村地区开发教育培训项目,进而使农村弱势群体失去应有的教育培训机会。

4.教育需求与服务生活需求的“疏离性”矛盾。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与农村经济现状、农民群体学习目标联系不紧密,农民教育主要需求是符合自身条件、及时有效对生活发挥实效作用的教育培训。陶行知曾经说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目前,我国低素质劳动力人口多数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庞大剩余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阻碍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农村群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是我国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人力资源竞争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所要面对人力竞争的基本态势。然而,经过现行的农村教育所筛选进入城市的群体,因不适应城市发展等因素多数又回到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又伴随着低素质。这种脱离真实农村环境的“离农教育”,不仅制约了农村弱势群体发家致富的进程,而且严重影响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的均衡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培养。

三、有效开展农村教育服务的可行性对策

开展农村教育培训服务目标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发展中国家一般面临着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标志,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二结构,实现一元结构。我国农村既存在刘易斯的就业转换论所揭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又存在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论所揭示的农业中使用大量传统、落后的生产要素。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教育,促进他们的竞争能力,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来看,教育明显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即教育是促进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市场行情、生产要素供求、失业与空位现状的信息有所掌握,从而大大降低他们的隐性成本。

(一)改革农村教育体系

加大农村教育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定位农村教育功能,科学地确立农村教育目标,真正把农村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在普及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农村学习社区和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制度成为关键。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基础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为支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同时,政府可以将农民的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培训机构、单位、个人共同承担教育投入的新格局。

(二)创新农村教育内容

目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内容多以传统型农业技术为主,多年来教学内容没有大的突破,缺乏新意。因此,农村教育应改善教育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对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地把握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加速学习高科技实用技术,提高农业产量,比如,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农业知识、农事操作的教学;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开设“果树栽培与嫁接”、“淡水养鱼”、“蔬菜种植”等实用课程。

(三)完善农村教育方式

农村教育培训的开展应关注定向、输出、创业、委托等形式的课程培训,使教育培训内容适应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并对接受培训的农民实行跟踪问效调查,对比其工作能力的变化,听取反馈意见,逐渐形成开放、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河南省郏县的农村教育培训方式非常值得借鉴,早在2004年该县就开始实施“富脑工程”,提出“要富口袋,先富脑子”的模式,工程实施以来,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共138期,培训人员18万人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新型农村的教育培训可以依托中央、省、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资源优势,完善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坚持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使用的原则,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办学体制,积极有效地开展非学历教育,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培训制度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城市化建设的贡献者转变成小康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农村人口也成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地区群体之一。改变农村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促进社会转型的发展,教育是重要突破口。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控下,积极改革农村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还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

[郭燕波: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崔国富: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授,渤海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主要从事农村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浅谈农村教育之“怪现状”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