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的风险与对策
2013-05-24李红星刑星
李红星 刑星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校的规模日益扩大,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诸多办学风险一直是困扰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努力打造教育品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等措施,将有利于降低办学风险,从而优化民办高校办学的整体状况。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12-03
民办高校是由非政府举办并且不享受政府财政拨款,财产所有权归属于团体或个人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民办高校的兴起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进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公办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不能完全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复兴与发展。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日益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详见表1)。
从教育的初衷来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并无本质差别,但是由于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不同,便产生了差异。总体来说,民办高校具有私立性、灵活性和非稳定性等特点。私立性是指其在资金筹措及办学管理上具有私立性;灵活性是指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自由分配自筹资金,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招生标准;非稳定性是指由于民办高校是自筹经费办学,必然会存在许多风险,如果经营不善,便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比较短,针对民办高校的制度体系也在逐渐完善中,因此,它的发展必然会面临种种困难与挫折,但是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一、民办高校存在的必要性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20世纪末我国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通过高校扩招来扩大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是由于生源过多,公办高校的规模和数量有限,许多公办高校已经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紧缺问题也日渐凸显,如果单纯依靠公办高校来提供人才,显然已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的需求。民办高校依靠国家政策,凭借自身独立、灵活的办学机制,适时地缓解了公办高校的诸多压力。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5%左右,而与中国人均GDP相近的菲律宾却达到了20%。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5%左右,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民办高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二)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
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难题,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将超过14亿,届时高等教育总经费将达到13178.2亿元,其中,非财政性经费将达到7906.92亿元,这将给我国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经费短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民办高校主要凭借多渠道自主筹措资金办学,渠道包括银行信贷、社会捐赠、自主创收等。这种筹措资金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使其不需要像公办高校那样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政府缓解了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鼓励并扶持民办高校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经济层面考察民办高校,我们发现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措施,收益是非常可观的。首先,国家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并鼓励其将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这样不仅缓解了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压力,也加大了民间资本的流动,还带动了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与文教业。其次,民办高校的出现充分调动了家长的消费积极性,为了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家长愿意以高额学费为代价。再次,由于民办高校与学生数量的增多,使以学校为中心的众多服务行业迅猛崛起,增加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最后,实践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民办高校为更多人获取较高个人收入增加了机会。
(四)增加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性
在我国的精英教育阶段,只有考试成绩很高的极少数人才能享有上大学的机会,而大多数既具备学习能力也具备消费能力的人因为国家招生数量少而与大学失之交臂。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灵活,贴近市场需求,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学校,从而拓展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空间。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过去由于缺乏竞争性,公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与结构,政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实现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格局,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民办高校凭借自身独特的管理机制,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推进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同时,民办高校的存在也形成了高等教育界的竞争局面,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公办高校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办高校强大的竞争力不断刺激公办高校进行内部改革,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办学效率。
二、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
我们在看到民办高校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隐藏在其后面的诸多风险。如果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则会给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一)政策风险
尽管国家已经通过政策确定民办高校为合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但政府对其管理却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政策体系。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要么“过严”,要么“过松”。前者是用管理公办高校的方式来管理民办高校,过分干涉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导致民办高校既不能完全使用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也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发展。后者是指由于地方监控部门与评估部门缺失,政府对民办高校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在办学、招生、收费等方面产生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利益,也导致民办高校的市场秩序混乱。另外,由于缺少政策引导,社会团体、金融部门、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认识不足,对民办高校缺乏扶助意识,给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壮大设置了障碍。
(二)决策风险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之一就是其拥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然而决策的正误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造成决策风险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部分办学者的办学目的不明确,只注重眼前得失,对未来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教学投入少之又少。这种短视的决策不但会引发目前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还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部分办学者独掌经营权与管理权,凡事一人做主,管理层形同虚设。这样一来,民主的决策就变成了个人的决策,决策失误在所难免。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际接轨,民办高校面临的外部决策环境也日趋复杂。竞争对手的增多、办学标准的提高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增加了决策的难度,也加大了民办高校的决策风险。
(三)资金风险
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解决,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接受社会投资和收取学费。社会投资追求的是回报,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那么,投资方的积极性势必会大减。而民办高校相对较高的学费又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担的,当家庭无力承担高额学费的时候,学生选择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问题成为影响其办学的重要因素。由于资金短缺,民办高校不得不面临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宿舍、食堂都过于紧缺和学校基础设施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办学条件却无从保证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一定会受到影响。
(四)质量风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增长缓慢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迅速壮大的学生群体的需求。生师比过高导致课堂规模超大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对教师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导致其很难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有部分民办高校从公办学校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临时承担授课任务,对教师缺乏考核与监督,教师讲完课就走,很少与学生有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如果教师的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则无疑会被沦为教学的牺牲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何从谈起。
(五)舆论风险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众对民办高校一直抱有怀疑甚至歧视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送自己的孩子去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经常会遭遇社会的歧视,学生们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自卑,同时也使其对民办高校的“怨恨”增多。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可能会导致民办高校生源不足,进而影响其生存与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使其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民办高校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首先,应完善学校的领导体制。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民办高校的创立者要避免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应借鉴国外私立高校管理的成功经验,合理安排董事会成员,将董事长的职责和权力与校长分离。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学校的前景规划和重大事件处理,同时有任免校长的权力,而校长主要负责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事宜,并拥有相应的自主权。其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开拓多元融资渠道,努力争取政府财政、银行信贷、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金支持。在资金的管理和支配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利用和分配资金。最后,建立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不仅对董事会的决策是否公正合理进行监督,还要对办学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防止出现滥用和以权谋私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努力打造教育品牌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等一系列问题都使其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曾经说过:“竞争的状态能激励一些院校像企业那样去寻找特色,并从中取得利益。”因此,民办高校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正视自身实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关注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吸引生源。
(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作为以生源为生存根本的民办高校,更应重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完成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民办高校应该端正教育理念,正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而应该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扩大学校的影响,进而保证生源的数量。学校内部应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学风建设、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细化人才培养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组成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教师和学生是一所高校的核心主体。民办高校想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就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首先,在薪酬与福利待遇方面,应根据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的不同划分不同层次。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次,对教师队伍进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最后,给教师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同时,学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础设施上,要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课程选择上,要根据就业形势与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注重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服务地方与促进就业的双赢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李红星: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刑星: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