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013-05-24上创利赵德海

中国软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产业链

上创利,赵德海,仲 深

(1.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2.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伴随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流通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以商贸流通业为基础的商业社会,流通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着眼于产业链,在当前以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下,其业务流程为:研发,围绕流通从事研发;生产,围绕流通从事生产;流通,围绕如何实现价值最大而从事流通,说明流通位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产业链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黄正平,2009),流通先导作用的发挥需要的是有效运转的产业链。因此,基于产业链视角研究流通产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实践中,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整合发展流通产业,对于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2]。但就我国流通产业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至深。虽然各级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流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沿袭了过去的模式,进而产生信息不畅导致产品积压、滞销的现象频频发生。二是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缺乏均衡性。据统计数据显示①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从2005年到2009年五年期间,流通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流通内部各行业增长幅度较小及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现象依旧比较严重;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流通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幅度极其微小,并没有发挥流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三是流通产业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高。2009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库存占当年销售额的7.97%,而美国、德国、日本在1990-1998年间仅占1.14%-1.29%;我国年商业流动资本周转次数为2-3次,而日本却为15-18次。致使2005年以来,我国流通业对第三产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都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四是流通产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商品流通所有权转移不畅,致使环节增多、成本增加;物流成本和耗损率过高,流通率太低,2010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为17.8%,而发达国家为10%左右(丁俊发,2011);另外流通的风险分担功能、流通金融功能等方面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五是流通模式发展缓慢,致使产业集中度偏低。六是流通产业行政管理分散,缺乏政策约束,不能形成综合政策约束力。不难发现,流通带动生产、引导研发,流通产业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流通环节的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产业链条。因此,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领域。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产业链的研究

产业链的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断。贝恩的SCP理论为当代产业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3]。之后,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类似于产业链的概念及其作用,几乎都是系统的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与产业链相关的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信息链等,却没有真正将产业链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七大国外电子文献检索系统检索到的英文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著作发现,真正涉及专门研究产业链的理论文献非常稀少。

20世纪90年代初,自我国学者傅国华第一个提出“产业链”一词后,“产业链”的研究逐渐被重视。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4]。此后,关于产业链的研究层出不穷。利用产业链原理研究具体产业的文献比较多,这类研究由于涉及到具体的产业,因而更注重实践意义,主要研究产业的运作机制、组织发展模式等,以促进具体产业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业和电子信息方面,几乎占据整个文献的2/3多,其他少数文献涉及制造业等产业链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一是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赵绪福(2004)对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5]。杨宝祝、吴建伟(2009)通过对农业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产业链中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作用及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6]。张彦,姜昭(2011)从农业产业链的内部和外部制约因素对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选取和农业产业链管理实践给予理论指导[7]。二是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研究。贾伟(2009)围绕所设计的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战略定位、差异化战略支撑体系和循环式技术创新体系三个模型,展开了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研究[8]。李振华,贾迎新(2011)分析了标准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机制,进而指导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9]。

(二)关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新提法、新战略。目前国外还没有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概念和提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呈现出一个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主流都体现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黄国雄(2010)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流通产业一次创新和改革的极好机会,会带动观念的创新、战略的调整、结构的优化和营销方式的改变,将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10]。李骏阳(2010)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流通业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他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11]。章迪平(2010)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流通产业关联、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关系[12]。洪涛(2010)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逐渐显现。他用十七大报告的9种新提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业,得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13]。刘海飞(2010)认为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要有正确的工作定位,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适应这个转变,二要促进这个转变。他主要从思想观念上提到了几点转变的方式[14]。李丽等(2011)从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推动流通产业技术升级和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等角度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15]。李晓晨(2011)从发展现代流通系统、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加大流通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流通法律法规健全及全面推进绿色流通方面探讨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16]。

通过现有的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和行业方面,从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对表象问题的描述上,而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多层面、多维度系统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成果较少,以产业链整合视角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几乎是空白。上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三、流通促进产业链整合的机理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本文涉及的产业链即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是以流通产业为核心,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状态。

(一)流通在产业链中功能的重新定位

依据本文对产业链的界定,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应该由若干产品链构成。这个产品的“链条”是由研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经销商、零售商、运输商、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在这个产业链的构成体系中,流通环节是产业链中最能够反映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环节[17]。因此在需求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根据前文所述的产业链基本流程,流通无疑处于主导的“链主”地位,流通几乎贯穿于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因此,流通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将有了新的定位,如图1所示,①-③的路径反映了新形势下流通在产业链中的重新定位以及对产业链价值提升的积极作用。

图1 流通在产业链中重新定位图

(二)机理分析

为了说明流通环节对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有效推动作用,运用价值分析来证明流通对产业链的推动机理。价值分析认为产业链是由众多的“价值环节”组成,每一环节依据其在产业链中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掌控程度定义其在链条中的价值实现程度,其创造的价值分散的分布于价值链中各个部分[18]。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研发和流通,处在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最低。并认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获得持续性的附加价值,才能够生存下去。只有高附加价值的环节,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方能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19]。另外,用微笑曲线进行价值分析,还可以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地位,确定最佳的切入方式。微笑曲线已得到大量国际贸易数据的印证:在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低端环节只占5% -10%。目前,我国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获得的利润甚至只有1%-2%(刘东明,2007)。

如图2-1所示实线部分,前端技术研发、后端的流通环节居于微笑曲线的两端,生产环节位于最底端,流通和研发环节都是整个产业链条上附加值比较高的环节。依据上文产业链分析的结果,流通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所以,要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流通环节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是一条必选之路。通过微笑曲线进行价值分析的结果显示,流通成为产业链上最具发展潜力、最快能够整合产业链的环节。只有高附加价值的环节,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才能确保整个链条永续生存。

依据价值分析,也可以找到流通产业合适的细分市场地位,确定最佳的发展方式。依据前述流通产业的问题分析,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佳点就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带来两方面的效应,如图2-2所示:一是发展方式转变,可以带动流通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引导生产和研发环节附加值的提升,使得整个产业链附加值提升,微笑曲线上移;二是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促使流通环节顺畅,并发挥流通带动生产和研发的作用,致使整个产业链效率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最终会使得微笑曲线各环节距离越来越近,整条曲线出现扁平化发展趋势,如图2-1中虚线部分。从图2-2中引伸的虚线连接到图2-1展现了整个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四、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讨

依据上述产业链构成分析的结果,证明流通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时,根据流通促进产业链整合的机理分析,证明流通是产业链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环节,并找到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由此得出结论,通过转变现有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即可以带动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同时又可以带动流通产业的飞跃发展。

(一)流通观念的转变

图2-2 流通的带动作用演示图

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主体的主观行为。树立正确的观念,就尤为重要。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和流通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流通产业亟待冲破决定于、依附于生产的传统观念束缚,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确保流通从产业链的末端环节升级为核心环节。因此,必须将“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观点放在战略高度来研究,从全局出发转变产业链上所有主体的思想观念,为产业链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指导原则。实现“流通决定生产”,需从产业链的末端环节入手整合产业链,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已经表明,一国控制了现代流通,就控制了市场,就控制了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成为主导。“流通决定生产”观念的树立,为流通产业更为物流业带来了整合资源、规范体制的大好发展机遇。因此,应该先从战略高度制定相关的全局性政策,用政策的辐射性影响各个流通主体,进而不断的外延和拓展,最后实现整个产业链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国家以及各地的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等已经陆续出台,都为流通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流通功能的转变

通过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提升流通的附加值和流通产业链的竞争力,流通功能和作用的正常发挥是必不可少的。流通功能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流通主体规模化,实现流通所有权快速转移 面对流通渠道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完全由生产者自产自销,或者只通过较少的商业环节来媒介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满足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要求,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循环,也会面临将大量商品销售不出去的巨大压力,使商品销售业务变得极其复杂,不仅会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为地延长商品在途时间,而且会使很多商品无法进入消费领域。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迫使再生产过程中断。为了解决这一连串的尖锐矛盾,作为流通中介作用的大型化、集团化的现代批发商业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如图3所示。徐从才认为:“未来商业的竞争是规模的竞争,有规模才能掌握货源,有规模才能享受批量优惠[20]。”

图3 商品流通所有权转移路线图

2.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节约流通成本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建立电子交易市场。这种网上交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了流通成本、削减库存和运输过冲中的消耗,并快速响应了顾客要求。如淘宝网、当当网、京东网等电子交易平台极大的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对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3.积极发挥物流功能,缩短生产和消费时空分离 本着减少物流运输环节、节约产业链上各节点成本、减少损耗的原则,建立一批现代物流基地。以大型连锁、批发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业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商品市场上大量产品滞销的现象。

4.大力发展流通金融,分担商品流通风险应充分发挥流通促进金融的功能,一方面流通企业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比如淘宝网的支付宝功能就是淘宝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结晶,支付宝作为中介通过和网上银行合作暂时收取买家费用,一旦消费出现交易矛盾,这个中介会出面解决问题,确保消费者对卖家的信任,同时也降低了商品买卖的风险或者说对买卖风险进行了分担。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金融支持,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者信贷。尤其是分期付款,目前一些产品的销售也采取这种方式,比如主营家电产品的京东网,消费者购买大型家用电器只要支付非常小的逾期费用,就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来减轻资金支付的压力,同时也可以降低商品买卖过程中的风险。

(三)流通模式的转变

1.积极发展新型连锁流通业态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流通模式。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运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在现有流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确立连锁经营组织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突破流通领域传统的依部门、环节、地区分离的板块结构,营造新型的流通组织模式,即积极鼓励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兼并联合、参股控股、重组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历程来看,零售商通过实现连锁经营创新使产业链效率不断提高,取得了产业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就是最好的例证。沃尔玛在美国总部拥有规模仅次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并拥有自己的商业卫星专用频道,时刻传递和处理来自世界各地市场和连锁店的信息。另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扩大网上消费,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2.从产业链角度构建适合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滞销、“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怪圈一再出现,“买难卖难”和“卖贱买贵”等现象已成为市场顽疾。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重构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构筑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当务之急。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鲜蔬菜的运输基本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流通过程损耗很大,损失率在25% -30%左右,这些必然要计算在物流成本中,必然会带来“买难”的问题。农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由于存在大量的散户种植,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同时也包括龙头企业+批发商+终端零售、合作社+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超市等多种模式。无论是上游的农户、或是中游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还是下游的超市都应积极做到自身前后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以期能够彻底打通产业链,以此来稳定我国整个农产品的供应。

在产业链的上游,随着合作社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壮大,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将会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目前全国各地拥有各类合作社组织约1.7万个,却仅有约10%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组织。所以,应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在产业链的中游,则是大量的中间商和批发市场。大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可以向上游延伸,打造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比如,新希望集团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大基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构建农牧产品产销一体化格局,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在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超市渠道进入到上游。超市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体系,而唯一缺乏的就是上游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比如沃尔玛已经在大连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供应基地。另外,超市还可以与上游的合作社进行对接,即“农超对接”,这也是未来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趋势[21]。

(四)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大影响。流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代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杨宜苗(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流通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且对第三产业的助推作用高于第一、第二产业[22]。徐雅静(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三产业与GDP的增长保持着长期共同增长的趋势,并对 GDP的贡献度极大[23]。因此,流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是必然选择。针对我国流通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实现流通产业内部结构和行业结构的优化 通过优化流通产业内部结构,首先应增加流通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重,其次是提升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发挥流通带动生产,促进消费,致使整个流通产业链高级化、合理化。通过前述现状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在确保各行业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力度带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产值的增加,才能保证流通业总产值的增加,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流通产业及内部各组成部分产值的有效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从全国范围实现流通产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目前,各地、各部门保留的传统管理体制及方式仍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流通业的发展。首先是地区封锁。各地为了保护本地企业、本地商品的销售,采取了不同方式设置壁垒,实行地区封锁,使得本地形成了小而全的行业结构,制约了社会流通要素的区域化优化配置,不利于行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部门分分割。这种情况导致了目前严重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难以形成必要的规模和体系。因此,打破这种原有的壁垒和方式,才能进一步实现流通行业结构的不断创新。

2.拓宽流通产业就业渠道 现有关于流通业就业效应的研究成果认为,流通业的微观规模相对较小,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相对不高,总体表现为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因此,流通业必将随经济增长而发展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当前,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流通企业应积极吸引人才,增加流通业的就业人数。流通业曾被当作就业的“蓄水池”,解决了成千上万农村富余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因此,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对新农村建设,还是缓解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前文分析已经表明,我国近五年流通产业及其内部行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极其缓慢,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链上流通环节附加值的提升。同时,增加流通业的就业人数,对减轻整个产业链条就业的负担,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以快速实现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整个产业链条整体实力的提升的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政府审核制度,在适度放低流通业就业门槛的情况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情形,根据岗位合理用人,以确保流通各环节及产业链条的顺畅运行。

3.适度合理增加流通产业内部固定资产投资根据近五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却低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说明流通业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及尖端化与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不协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流通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流通业对连接产业链条上下游起着枢纽作用,适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会使整个链条效率倍增,将会带来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新的发展方式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为流通业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同时,构建一套适应市场变化的、定期发布的流通产业核心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以确保客观、及时反映当前流通业的运行状况;三是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提高物流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进而发挥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对流通产业各个组成部分的支持,降低过高物流成本。

(五)流通政策的转变

本着流通引导生产和研发的原则,应制定全新的流通业支持政策,进而使流通政策全面覆盖并影响整个产业链,确保流通组织一体化的形成,促使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快速有效性。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针对长期以来造成各地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保护主义,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政策,在流通市场中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机制。第二,以相关的法律政策为主体,制定与流通企业国际化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规范流通业的发展。第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零售店铺的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并适时的采取对大型店铺的规制政策。以发挥大型流通企业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从而确保流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链主”地位。比如在日本,通过制定相关的《大店法》对大型零售店铺进行了规制。第四,应积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产品政策,强化农业组织化水平,缩短流通链条。第五,本着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建立对流通和生产、研发环节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全局性政策,使得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规范有序发展。另外,在国际化形势下,须以完整严谨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管理流通领域的外资利用政策,以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我国流通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制定全新的流通政策,确保流通带动生产,促使流通产业链的合理有序发展。

(六)流通效率的转变

在消费者起点型的流通新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应建立敏捷、有效的网络化互联流通体系,以切实了解顾客需求。在以往发展阶段,流通渠道成员中的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物流企业之间是垂直专业化分工,很多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是封闭的、垂直的、服从的构造。现阶段,这种构造应向开放的、相互协调的组织关系构造转变,使流通渠道的组织结构应由垂直专业化向开放化、网络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流通渠道组织结构扁平化,使得厂商与零售企业直接交易增加,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进而促进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也可带动流通产业效率的再次提高和发展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流通机构间信息传递不应再是垂直的金字塔式,而应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网络化互联模式,降低供需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实现以“以信息代替库存”,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降低了库存率,使得流通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模式、流通产业结构及流通政策的转变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从而能够带动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五、结论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关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站在产业链整合的角度,针对流通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流通产业促进产业链整合的机理分析,得出流通产业是产业链上最核心、最具发展潜力的环节。并说明通过流通产业附加值的增加确实能够带动产业链优化整合,同时找到流通产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为转变发展方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以确保流通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及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模式、流通产业结构、流通政策及流通效率。由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的研究仅仅是整个复杂系统中的“冰山一角”,本文仅是站在产业链整合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关于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分析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体系等问题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1]肖怡.透视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J].中国市场,2007(25):59-61.

[2]张岩.日本流通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亚太经济,2007(3):36-39.

[3]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1959.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OL].http://www.gov.cn/test/2008 -08/13/content_1071062.htm,2003-10-14.

[5]赵绪福.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杨宝祝等.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业务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5):7-9.

[7]张彦等.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理论探析[J].商业时代,2011(1):105-108.

[8]贾伟.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2009年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9]李振华等.制造业产业链视角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战略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4):29-31.

[10]黄国雄.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9):4-8.

[11]李骏阳.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11-14.

[12]章迪平.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6-118.

[13]洪涛.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从十七大报告的九种新提法看我国流通业[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89-91.

[14]刘海飞.对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思考[J].上海商业,2007(7):11-13.

[15]李丽等.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论文集,2011(3):140-149.

[16]李晓晨.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策略研究[C].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论文集,2011:150-156.

[17]罗振华.流通产业链优化外部资源要素配置的方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7(2):71-73.

[18]杜丹清.分工效率、产业链整合与流通产业规模化发展——基于制造业商业化倾向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8(2):43-45.

[19]龚晓菊.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流通经济,2011(4):15-20.

[20]徐从才.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13.

[21]张云中.农产品流通模式亟待变革[N].国际商报,2011-07-20(4).

[22]杨宜苗.试论流通产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7):16-22.

[23]徐雅静,曲双红.协整分析在我国第三产业与GDP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数学的认识与实践,2009(8):28-32.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产业链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筑牢产业链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