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治县之道
2013-05-24欧阳泱
□ 文 / 欧阳泱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与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曾这样评价海瑞: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海瑞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后又转任江西兴国知县,将近6年的知县生涯明确了海瑞的执政思路。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他的治县之道,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重量地,推保甲,减轻农民赋税
嘉靖时代,明朝国库空虚,储备全国粮食的太仓,当时剩下不到一年的粮食。这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是很大的风险,因为当时粮食没办法从国外进口,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蝗灾、涝灾,农业歉收就意味着大批的百姓吃不上饭。而国库的空虚并不是因为收成不好,而是因为皇室的挥霍和官僚系统的集体贪污腐败。为此,政府一再提高赋税,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更严重的是,当时江南的田地和赋税完全是笔糊涂账。地主勾结官僚,私自篡改土地丈量结果,将自己的赋税分摊到无辜百姓头上。
海瑞知道,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首先有安定的发展环境,而当时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土地。所以海瑞在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任职知县时,首先治理当地的土地问题。他通过重新丈量、分配土地这个方法,把赋税和土地真正地捆绑起来,落实了地主阶层的赋税责任,减轻了少地农民的赋税,解除了无地农民的赋税,还给农民一个安居乐业的生产环境。
赋税过高、徭役过重是当时整个明朝的问题,以海瑞一个知县之力,只能适应,无法改变。而赋税激发的矛盾越激烈,治安就越差。这也是海瑞力主推行保甲法的原因,因为良好的生产环境也包括良好的治安环境。
保甲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轻赋税徭役的目的。如果是官府招集的佣兵,那这群佣兵的军饷、居家问题都需要耗费大笔的资金。这笔钱加在本来就很严重的赋税上,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采用保甲制度下的民兵,对村民来说也不是很严重的负担,却能省下很大一部分用于维持佣兵的赋税。
在海瑞到任之前,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的募兵费用是每年189428两,像一些募兵用得少的地方,比如徽州,每年只需11618两。海瑞任应天巡抚后,马上制止了雇佣兵的行为,坚持保甲制度。
公正执法,铁面无私
在明朝中后期,地主、官僚与民众的矛盾已经积怨很深了。影响司法是地主、官僚显示特权的重要手段,也常常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所以海瑞整个政治生涯中都坚持对诉讼的关注,而且也坚持秉公断案。
以文官而出任总督的胡宗宪,兼负防御倭寇的职责,居官风厉,境内的官民无不凛然畏惧。一次,他的儿子道经淳安,随行带大批人员和行李,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海瑞立即命令衙役皂隶拘捕这位公子押解至总督衙门,并且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他在呈报总督的公文内声称,这个胡公子必系假冒,因为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有这样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物。
这个智判“官二代”的案件,体现了海瑞奉行一生的执法精神:“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海瑞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人,一个坚持理想的人,虽然他一生不为官场所容,但所有的百姓将永远记得他的伟大与无私。他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甚至连下葬的钱也没有,破屋烂衫,几口空箱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但是,却有无数百姓前去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