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蓝宝”贺兰石
2013-05-24李瑞华
□ 文/李瑞华
苏州石雕艺人徐佩根用2个多月的时间刻制的贺兰石“双龙砚”
[收藏]
色为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传说古贺兰国有位公主叫坦依·贺兰。她不顾王室反对,与身份卑微的武士阿拿结为夫妻。后来阿拿在抵御外族的侵略中战死沙场。公主守护在爱人的身边,日夜祈祷,流下的眼泪化作清秀莹润的彩色石头——贺兰石。为了纪念这段动人的爱情,人们将贺兰石称为爱情石或吉祥石,被誉为宁夏的“蓝宝”。
贺兰石产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贺兰山悬崖上,形成于18亿年前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是地层中染色沙质极岩在自然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块状岩体。其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坚实嫩滑,刚柔相济。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斑斓秀丽。有的石质镶嵌“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特殊结构,有的石质色泽与纹理犹如山涧流水、花草鸟禽、人体形物、小虫河鱼等奇形怪状图案,天然成趣,文雅美观。
《乾隆宁夏府志》记载,贺兰石开采于清朝康熙年间。其料分为前山石和后山石两种:前山石分布于笔架山一带,质地稍粗,彩色石不多;在小滚钟口后山的大寺沟的山峰背后所产石料,被称为后山石,石料较前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易于制砚。清末,流传着“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说明贺兰砚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制砚工艺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它已与天下第一的端石齐名了。
从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序。艺人们面对一块贺兰石石料,观其质,量其彩,反复构思推敲,方才下刀。先顺理走刀,粗凿重刻,根据所绘纹样或浮或镂,俏出轮廓层理,然后再精雕细琢,挥艺传神,刀毕功就,砚成方休。一方佳砚,艺人们往往要呕心沥血数月、以至年余。
解放前,已经奄奄一息的贺兰石刻,随着银川古城的解放,重见光明。经过推陈出新,不仅雕刻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飞跃,而且技艺也日益纯熟,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以贺兰石雕制的大幅竖屏,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成为贺兰石雕艺术的最高荣誉。
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曾为贺兰石砚题诗:“色为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1997年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就是用贺兰石制作的石砚“牧归”。
随着更多的人喜爱上了贺兰砚、贺兰石镇纸、贺兰石屏风、贺兰石印章等贺兰石制品,人们对贺兰石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贺兰石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每年限量开采贺兰原石不超过20吨,使得贺兰石制品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