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多元智能调查及分析——以梧州市卫校为例
2013-05-23莫小卫
莫小卫
(梧州市卫生学校,广西 梧州 543000)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中,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至少都拥有8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2]。
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3]。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4]。
2 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竞争的核心指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研究中职学校学生的智能状况,就业研究学生普遍的智能优势和弱势是什么,探究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方式、方法或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其他学科中加以推广运用,强化学生的长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为此笔者对梧州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和药剂专业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调查。
3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 对象
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6个班学生共378人,2011级药剂专业两个班学生共128人。年龄范围15~22岁,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各地区。
3.2 方法
在2012年3月给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当天填写问卷并回收。调查问卷以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著作《智能的结构》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基础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采取问卷开放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6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有效回收率100%。
4 结果及分析
4.1 结果
采用由钱景舫主编的《生涯规划》中的“寻找我的智能优势表”[5]进行测试,本测试表共8个部分,涉及8项智能,每项智能分数最高为25分。每一项得分的高低代表测试者智能的高低,得分越高,则此项智能越突出。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表1 护理、药剂中专生智能情况调查结果(n=506)
(1)结合医学基础学科的特点编制调查表,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1 0个方面共9 0个问题,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在测试时,将思维和应变能力较好、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较强、学习兴趣较高、学习注意力较集中、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好、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教学互动较积极主动、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定为优秀,剩余依此类推定为良好、一般、较差。
表2 护理、药剂中专生在医学基础学科方面的智能调查结果(n=506)
4.2 结果分析
(1)中职卫校护理和药剂专业的学生发展认知情况排前两位的是: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排后3位的是自我反省智能、逻辑-数理能力、人际交往智能(见表1)。与常模比较,我校中职学生的智能基本处在中等和偏中下的边界(常模分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低弱5个等级)。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近年来,中等卫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他们不仅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而且体育、音乐等成绩也不突出。其次,现在我校招收的大多数是农村和县城的学生,当地学校教学水平有限,而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智能没有得到较好激发和发掘。而且,他们大多在中学期间由于成绩不好,被不公平地归类为“差等生”,而学校平时在培养各项特长技能人才时,多数选择成绩好的“优秀生”。因此,造成了他们有自卑感,这也使他们不断产生消极情绪,有的学生逐渐养成了厌恶学习的情绪,导致他们初中毕业后各项能力都比较低。
(2)思维能力比较敏捷的学生,学习动机比较强,学习兴趣比较高,学习注意力比较集中,相应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也比较强,自信心比较高,办事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会积极参与到互动的教学环节上。相反,思维反应相对不太灵活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太高,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自学和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教学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所谓或不愿意参与。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可以了解到:中等卫校学生确实是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的群体。因此,我们应当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中职卫校学生,通过更有现实意义和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强项”,增强自信心,带动弱势智能的提高。
5 讨论
5.1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多元智能的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多元智能的应用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中职学校确立科学的成才观,作为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成才。另外,学校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每位学生,挖出潜能,因材施教,实现“人人成才”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
5.2 对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不成功者,他们是考不上高中才选择读中职,不少学生存在自卑甚至自弃心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没有谁更聪明,只有谁在哪一个领域更聪明。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扬长避短,可以增强中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3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5.3.1 正确看待学生的智能水平,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 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位学生都具有所有智能,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的组合。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能力特点、学习类型不同的学生存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存在一位学生有多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一位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后,可以着力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智力强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
5.3.2 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自身多元智能的分析与开发利用,转变教育观念,开发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基本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5.3.3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 应引导教师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思考学生、自己、教学内容等相关问题,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各个领域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笔者以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2011级药剂专业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学校《无机化学》教材(2008年3月出版),实验过程中保证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原有水平基本相当,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名教师授课,教学大纲和进度统一,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对照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实验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按照教学内容,提出探究性教学设计思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巩固提高。一个学期结束后,从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思维能力、课堂互动效果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显著(P<0.01)。采用“探究-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级,学生多元智能明显提高。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将多元智能理论和探究性教学整合,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指导学生运用“智力强项”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5.3.4 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位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来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应该探索课程评价方法,立足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时机,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评价。
5.4 对学校来说,可以换一种眼光看学生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突破传统偏见,张扬中职学校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改变学生观和评价观,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智能优势强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可持续性发展和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推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周爱保.多元智力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8-121.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2003(10):29.
[3]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著.多元智能与学生成就[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龙影,欧阳华.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16-19.
[5]钱景航.生涯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