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状态研究——基于对江西省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调查分析
2013-05-22杨晓丽
沈 栩, 杨晓丽
(1.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南昌 330027;2.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经济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距,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1]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2020年要实现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配置均衡、城乡一体、结构合理、乐教善教、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2]的目标,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必须多措并举、多部门联动,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3]。“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补充、配备、培养、培训、交流、待遇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4],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
2012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宏观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政策目标及保障建议。在国家农村教师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就农村教师工作状态如何变化,以江西省部分农村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农村学校内部发展环境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为农村学校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提供新视野。
二、资料收集与样本情况
(一)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依托赣南师范学院所属的江西省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对265名江西农村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发问卷的程序和方式大致如下:首先对来自全省参加赣南师范学院“国培计划”的农村骨干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并为每一期参与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制作纸质版和电子版的通讯录,每一位教师在培训结束时都可以得到一份通讯录。从这些通讯录中随机选取一些农村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的电子信箱发送一份格式和内容均统一的电子式调查问卷。同时,附有相关的指导语或相关填答说明,教师将填写好的电子问卷发回指定的收件信箱,将回收的问卷进行过滤排查,主要将那些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再次发回给相应的填写者,等他们将主要信息填写完整后再次发回,最后得到信息基本完整的问卷205份。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利用SPSS19.0管理和统计分析数据。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05名农村骨干教师的学校类型分布情况是:教学点4人,完全小学59人,中心小学80人,九年一贯制小学教师17人,独立初中教师20人,完全中学教师21人,另有3名教师所属学校类型不详;学校级别情况是:小学教师160名,初中教师44名;性别情况是:男教师105名,女教师96名,另有3名教师性别值缺失;职称情况是:小教二级9名,小教一级35名,小教高级102名,中教二级13名,中教一级22名,中教高级18名,另有5名职称不详。职务情况是:班主任48名,教研组(正副)组长27人,德育主任10人,教务处(正副)主任23人,校长(正副)22人;获奖情况是:特级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市级优秀教师42人,县级优秀教师106人,全国优质课2人,省级优质课4人,市级优质课37人,县级优质课80人;任(兼)教科目情况是:语文教师58位,数学教师72位,英语教师55人,物理教师8人,化学教师13人,生物教师5人,音乐教师23人,美术教师19人,体育教师22人,综合课教师16人,科学教师21人,品德教师39人,(地方)校本课程教师8人,信息技术教师32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学校绩效工资未能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2008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这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的奖励性部分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目的为了“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6]。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同地方的学校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绩效工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体现绩效不够,教师绩效考核的简单化、机械化,造成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紧张并引发多种矛盾等现象”[7]。
表1 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生活条件
被调查的所有教师都能及时领取到工资 (表1)。但学校是否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时,只有50%的教师给出了肯定性回答。尽管不同的教师对生活条件的理解不尽相同,由于来自农村学校,均属于骨干教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同质性,答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意见》规定:“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要给予适当倾斜”[8],并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9],实施绩效工资是否激励了农村教师的工作,仅有56%的肯定回答。
上述调研分析证明,农村教师工资不存在拖欠问题,有40%以上的农村骨干教师认为,绩效工资对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
如果教师所获报酬与其所付出的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长期得不到科学认识和合理解决,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教师经济压力加大,工作满意度降低,敬业精神减弱[10];二是教师转移自身劳动力(包括从事第二、第三职业和离职从事其他职业);三是难以吸引、吸收新任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职业。三种结果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40%以上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待于补足配齐
较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会起到积极作用。
表2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保障
表2:对农村学校是否具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只有42.6%的教师做了肯定回答,而对所在学校是否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的问卷,做出肯定回答的教师比例为56.4%。当前,我国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11]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的建设,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教育教学岗位对农村教师的吸引力。
(三)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意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管理机制
作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教育机构,科学意识的培育和民主氛围的营造,对中小学师生的校园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领略和享受到科学民主的教师,才能完全意识到科学民主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学校应该营造科学民主的氛围,为教师们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表3:70.4%的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反映其学校领导作风属于民主型,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公正和客观的。对学校教师能否公开合理竞争教学岗位,做出肯定回答的教师比例占调查总数的57.7%。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正在实施绩效工资,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管理和支配,教师们对科学民主管理环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较大部分农村学校要树立民主意识,践行民主作风,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培育他们参与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表3 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环境
(四)近20%的农村教师缺乏常规的教学交流活动
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能够长期坚持自我学习外,还要不断地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教师间的交流,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素质的提高、学科视野的开阔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4:80%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能够经常交流教学,这对于农村学校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部分农村骨干教师反映,学校教师缺乏相互交流。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学校教师数量少,缺乏教学交流的氛围;二是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教学交流的重要性,或家庭生活压力等原因,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表4 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交流情况
(五)农村教师外出学习机会不均等
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能够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注入活力。“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对不同类型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新任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骨干教师要接受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12]。
表5:对学校组织教师参观考察其他学校,近53%的被调查教师做了肯定回答,学校是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做出肯定回答的教师比例为73.8%。说明农村学校在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时,人为性和随意性较大,对教师外出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到位。
表5 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学习机会
(六)与城市教师相比,42%以上的农村教师有自卑感,近62%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希望调入城市学校
“农村教师的不断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的短缺,其中的优秀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占更大比例,这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严重失衡,十分不利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6]
表6:当问及“与城市教师相比,是否具有自卑感”时,有42.3%的农村骨干教师做出了肯定性的回答,有40.3%的教师表示没有自卑感,还有17%的教师处于中间状态。
但问及是否“想往城市学校流动”时,表示不愿意流向城市学校的农村骨干教师占24.7%,表示难以判断的教师比例为13.4%,表示愿意调入城市学校的农村骨干教师为61.9%。
表6 农村教师对城市学校的向往
四、结论
本问卷的基本结论:农村学校内部管理和内部环境,是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关键要素。今后,要实现农村教育稳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学校民主管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
[1][3][4][11]王嘉毅.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意义重大 [N/OL].[2013-1-22].http://china.jyb.cn/gnxw/201301/t20130109_524027.html.
[2]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OL].2013-1-22.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 [EB/OL].[2013-1-23].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fgxwj/200812/20081200105602.shtml.
[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EB/OL].[2013-1-23].http://www.gov.cn/ldhd/2008-12/21/content_1184109.htm.
[7]胡耀宗,童宏保.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4):34-38.
[9]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指导意见[EB/OL].[2013-1-23].http://www.gov.cn/ldhd/2008-12/21/content_1184109.htm.
[10]王嘉毅,丁克贤.三省区调查报告:西部农村学校遭遇发展新瓶颈 [N/OL].[2013-1-26].http://www.jyb.cn/basc/sd/200905/t 20090504_269350_1.htm 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EB/OL].[2013-1-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0/201005/xxgk_88484.htm l.
[13]王嘉毅.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必然选择[N/OL].[2013-1-26].http://www.jyb.cn/basc/ts/201112/t20111230_47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