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2013-05-17朱军锋
朱军锋
摘 要: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带学生转入本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在教学过程中,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数学课;导入法;导课艺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虽然它占用的时间很短,但好的导课,会如同磁石,产生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学生;又如同桥梁,联系着新课和旧课;更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富有创新性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富有趣味性的导课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一堂课从开始就索然无味,出现冷场,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最佳状态的。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二、故事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就能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功效。
三、学具导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的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四、应用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五、正迁移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在上《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有办法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马上同学们就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厘米;有的说:也可以分别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接着提出问题:它们会相等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验证吧。这样顺势也就引入了新课。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