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乐学、会学三位一体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2013-05-17梁守瑞
梁守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注意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产生爱学——乐学——会学的积极情感,分别从主观态度、产生情绪和提升技巧等三个相互衔接的方面来完成知识到技能的迁移。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牵引“爱学”(态度);实践交流,启迪“乐学”(情绪);丰富教法,引导“会学”(技巧)等角度来对优化课堂,提高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牵引“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一线语文教师需要适时设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以期诱导同学们迅速投入学习状态。初中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如果课堂沉闷,势必会造成大面积走神,昏昏欲睡的现象,因此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借助情境来牵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同学们的积极爱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产生内驱力,激发探索欲望。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时,为了创设情境,牵引学生产生“爱学”的情趣,在课堂伊始给同学们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让同学们通过背景音乐来体会,感悟和思考以下问题: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大家通过这首歌描摹的什么特点体味出来的呢?同学们经过倾听和思考,都能正确回答是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我们播放的视频或背景音乐,同学们听不懂的话就无法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爱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建议该课在导入时,可以播放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大家在轻快的旋律中勾起儿时的回忆,歌曲的熟悉程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再导入新课,开始《春》的教学,学生在爱学的态度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实践交流,启迪“乐学”
在新课改中,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同样是重要的理念之一,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的应用,做到“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遇到师生之间意见有分歧时,需要教师理智分析和引导,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自由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学生有乐学的情绪,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厌学兴趣,所以就以《孙权劝学》为例,笔者让大家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激发乐学的情趣。如孙权对吕蒙说:“不可不学!”以坚决的语气,严厉而又不乏关心与厚望;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说明孙权不悦和责备吕蒙;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则是孙权以恳切的言辞,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吕蒙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是吕蒙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则是鲁肃对吕蒙所得成就的吃惊之余的感叹。这样设置让同学们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就学会与人交流,吕蒙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乐学的情绪,才能提升学习效率。
三、丰富教法,引导“会学”
教学实际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老师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10分钟时又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观书有感》这首诗时,前5到10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诗的背景,到10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掌握好这首诗的灵魂。到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以上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分别从“爱学、乐学、会学”等三个相互衔接的方面对优化课堂,提高效率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还原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我们要认真分析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倾向,并积极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产生“爱学、乐学、会学”的积极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注意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根据实际学情适时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大靖春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