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与对策

2013-05-16王啸

学理论·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德育教育

王啸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良莠不齐的信息和道德观念充斥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甚至动摇着大学生以往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缺少感恩之心,缺乏感恩之举,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恩之意。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和原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重塑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感恩意识;教育缺失;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40-02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其中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更是必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对家庭、社会和他人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举,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受不良教育观和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感恩之意淡薄。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重塑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不仅是培养道德健全的人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崇尚。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充斥着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动摇着他们以往正确的价值观。

(一)缺乏对家庭的感恩意识

“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孝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在校期间大多学生除了跟家里要钱,很少关心家人的健康,甚至因为生活费少而怨恨父母,这些大学生既无感恩意识,更无回报意识,只知受惠和索取。

(二)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亲情友情淡漠,遇事首先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形成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他们无视老师的教诲之恩,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课堂随意出入,课上接打电话吃东西,漠视老师的尊严。遇到老师也视若无睹,甚至绕道躲避。其次,部分大学生借助贷款和社会资助完成学业,但无视资助之恩,甚至羞于提起,还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背离诚信,在有能力偿还助学贷款的情况下,恶意拖欠,造成国家和学校的损失。

(三)不懂如何感恩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是有感恩情怀的,对他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但却拙于如何感恩,用什么方式进行感恩。一项对大学生感恩观现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感恩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对别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但是,有些大学生的感恩观存在偏差,感恩行为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感恩的表达方式上,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懂得要感恩,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恩。如有些大学生,与父母和老师缺少沟通和交流,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来临时,有表达感恩的心愿,但是却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些事例说明,当前感恩教育的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感恩情怀的流露和表达。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感恩意识缺失原因有多方面,如传统文化道德观扭曲,学校、家庭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忽视,社会环境中感恩氛围淡薄等等。

(一)家庭对感恩意识教育忽视

首先,中国计划生育体制所形成的当代中国家庭“421”模式是家庭感恩意识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使家庭教育充满溺爱,这种教育使子女长期唯我独尊,缺乏合作与独立意识,不懂得关爱他人,更不懂得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时,溺爱使得父母只要为了孩子不求任何回报,这种单向付出的观念误导了子女对于感恩、回报的正确理解,认为自己所得所获都是理所当然,无须感恩回报。

其次,家长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对子女起着无声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但一些家庭环境和长辈的言行缺乏感恩意识,漠视他人的帮助,向子女传递着负面信息,与正确的感恩意识背道而驰,无形中对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并干扰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儒家传统文化树立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人心,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也被众多家长认可,这种家庭教育的理念使得部分大学生唯成绩定成败,却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塑造。

(二)学校感恩意识教育的缺失

首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为高校一贯秉承,但感恩教育的理论教育却不多,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只有少量课时。

其次,学校感恩教育方式落后。一是注重單向的理论灌输,缺少灵活性和互动性,这种说教式和封闭式的感恩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减弱了感恩教育的效力。二是感恩教育内容空泛化、活动形式化,仅停留于感恩社会、资助人和父母等这些常见的主题,没有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忽视了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很难将感恩教育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三是在当前社会普遍的功利主义观念影响下,一些教师过分强调科研和专业成绩,忽视德育教育,感恩教育被边缘化,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何为感恩,向谁感恩,怎样感恩。

(三)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学术腐败、假账坏账、骗款骗贷等等。这些行为直接冲击着大学生们以往坚定的传统信仰,导致他们社会责任感淡漠。同时,伴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传播,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直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观念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因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施恩行为面前表现为道德乏力。

三、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征,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这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感恩意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使大学生真正拥有感恩的心。

(一)家庭教育是感恩意识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启蒙,对子女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纵观古今,德育教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内容,如儒家文化中的“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知恩不报非君子”等。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现代社会竞争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经常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的行为倾向,把他人的帮助和奉献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新时期的家庭道德教育更应该继承传统德育中知恩图报的感恩思想。感恩不仅是生活态度,还是人所应具备的品德。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情,是一种美德,这对目前被娇生惯养了的中国大学生尤为重要,家长应该向孩子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导和点拨孩子的感恩意识,引领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为了改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让他们对周围给予其关爱的人及事心存感激,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为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体现感恩意识的细节,如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等,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智商的同时也要重视情商的培养,引导孩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和感恩意识的人。最后,家长应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孩子体味生活艰辛的同时,也感受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快乐。

(二)高校是感恩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感恩教育对于学校当前追求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是德育教育的摇篮,高校不仅给大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人成才。

1.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1952年,爱因斯坦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写道:“(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国家当前的学校教育,只注重教学和成绩,忽视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感恩有时需要老师的点拨,这种点拨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融化他们的冷漠的心和自私的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乐善好施的良好个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促使学生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谅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强人情味,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样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是引导大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学会对父母,对国家和社会感恩,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其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理念和健康的感恩意识。只要具有感恩的心,即使细小的帮助都是感恩行为的真实体现。要用平常心面对生活,做到施恩不图报。同时,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2.多样的感恩方式

第一,开设感恩课堂。高校应重视感恩意识教育,结合两课教学,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合到教学中,融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中,量化为考核指标,规范和督促大学生的言行。同时,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课程,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并结合典型事例开展日常感恩教育。

第二,强化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领路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应时刻观察、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注意从身边小事引申道理,教育学生善待他人,不求回报。

第三,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个性思想和精神面貌,大学生也不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校园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通过校园媒体、网络、标语、宣传栏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事迹,树立感恩典型,让大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第四,重视并加强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是磨炼大学生个性、塑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学校应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付诸实践参与志愿服务,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内化他们的感恩品质,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他们的付出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作用和效果,志愿活动结束后应该让每个大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明白感恩的意义。

(三)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怀感恩之心,这样的良好大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1.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净化感恩环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更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加大处罚力度,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敢于感恩,乐于感恩。其次,健全慈善机构和机制,将捐助和受助分离,不附加任何私人目的,使慈善行为成为社会风气,这既保证了慈善事业的稳定性和纯洁性,也净化了受助者的感恩环境。

2.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秉承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的感恩价值观宣传,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感恩意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感恩小到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大到爱家爱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感恩的体现。只要每个人都能怀揣感恩之心,践行感恩之举,才能更快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3]刘振中,罗成翼.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15-17.

[4]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

[5]张瑜.探析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考索·探微,2012,(10).

[6]黄美云.素质教育莫忘感恩教育[J].考试周刊,2012,(83).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德育教育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