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边界变迁的社会影响
2013-05-16樊琪
樊琪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沙俄侵略势力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渗透,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等相继对该区域进行侵略。康熙年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沉重打击了沙俄的侵略气焰,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的东北边界。在这相对平等的条约中,我们对于双方的态度与立场进行剖析,从中得出当时历史条件下清政府与沙俄对于边境争夺的不同态度与做法,继而去深思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于疆域的看法的影响。
关键词:中俄关系;尼布楚条约;文化;边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59-02
中国古代的属观念和宗藩体制使得边疆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羁縻制度的本质实际上也是一种“一国多制”。在这种处于模糊边境的情况下,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等这些平等条约的签订,中俄确定了东北与北方的边境线。在具体确定的过程中,在深入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双方对于领土的不同概念,那种对于领土的意识与看法是如此截然不同,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那些隐藏在两者之间文化深层次的原因。
一、清前期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一)清前期东北地区的管辖概况
清代前期,于东北地区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对其进行管理,以八旗制度作为基本统辖体制,具体设治则因地制宜,即视汉族居民的多少而不同。这主要反映在:盛京地区是将军(八旗)与府尹(州县)双轨并存的旗、民分治制,黑龙江地区是将军统辖下的单一八旗制,吉林地区则实行将军统一统辖下的旗、民分治制。
(二)清初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不足
1.内迁与禁止边民开发造成的人口空虚。除对东海各部“收贡”和实行八旗制度外,清政府一方面加强军政建设,以抵御沙俄侵略;一方面长期厉行封禁政策。从康熙七年(1668年)起东北正式划为禁区,禁止关内各族民众、尤其是汉族民众前往定居垦殖。封禁的结果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缓慢,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统计全国人口41 280万,但占国土面积近五分之一的东北总人口不足300万。
2.黑龙江上游与下游地区控制力有限。清初虽然对于黑龙江流域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设立边界卡伦,但在黑龙江上游与混同江、库页岛地区的管辖十分有限,仅派官员去收取毛皮等贡物。同时,这样的情况下,在面对沙俄的侵略,当地达斡尔、索伦、赫哲、费雅喀等人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双方军事装备悬殊,使得沙俄入侵气焰更加嚣张。
二、雅克萨之战
沙俄于17世纪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之后,他们听说在遥远的东方那里盛产珍贵的毛皮、矿产等,使得不断地有侵略者前往。俄国哥萨克级军人不仅频繁入侵黑龙江地区,还积极策动额鲁特蒙古噶尔丹部叛清附俄。1684年,俄军入侵黑龙江中下游,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力主出兵雅克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2月,康熙下令统兵分别从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我军使用火器急攻,一举攻克雅克萨。
然而,1686年初春,沙俄卷土重来,康熙立即下令讨伐。清军采取“凿壕筑垒,四面包围”战术,经过五个月的围困,城内伤亡惨重,俄使来华“乞撤雅克萨之围”,随后派使臣前来谈判边界问题。
面对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顺治、康熙年间组织了有效的自卫战,沉重打击了沙俄穷兵黩武的气焰。但是,雅克萨之战后清政府并没有在雅克萨修筑防御工事,相反焚毁木城后退居黑龙江城,使得整个黑龙江上游地区又回到原先的无主状态,又给沙俄以可乘之机。这些后患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一百五十年间充分地暴露出来,致使东北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落入沙俄之手。
三、《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得知雅克萨之战的惨败结局后,沙皇权衡轻重之下决定与中方修好通商,且当时俄国与瑞典间战机也有一触即发之勢,因此俄廷遣使要求停战;而康熙帝始终抱持“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的政策,故对其停战要求立即表示同意;俄国特使戈洛文很快抵达外蒙边境色楞格。戈洛文途中接到俄皇秘密训令:如果获得与中国通商的利益,雅克萨不妨让与中国,并且可适当秘密予中国代表以相当礼物贿赂。清廷得知俄使东来消息后,也特派内大臣索额图等为钦差前往色楞格与会。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索额图离京时的交涉旨意是黑龙江大小流域俱属中国,所有逃人均应索还,如俄方遵行,则与之划界分疆、贸易往来;否则不与议和。但是年五月,索额图北行途中,正值外蒙喀尔喀部与厄鲁特部之战,路途阻隔,只得通知俄使改于尼布楚会商。而厄鲁特的叛乱扩大,清廷深恐为俄人所乘,决心从速了结黑龙江问题以保全外蒙古,但康熙帝深知外交需要武力作为后盾,交涉目的虽然退让,军事准备则不可放松,因此,康熙帝特命八旗京营及黑龙江兵丁等八千人随行。
尼布楚会议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开始(1689年8月12日),俄方提出两国应以黑龙江为界,江左(北)属俄,江右(南)属中国;索额图提出俄国应退至色楞格以西,以东地区应属中国。直至七月十四日,清军断然进抵尼布楚城下,俄方才正式承认依照中方意见分划中俄国境线。依尼布楚条约:当时中国东北的国土,除现今东三省外,还包括现今俄属阿穆尔省及滨海省。我东北边境即因此明确的疆界而获致一百五十余年的安宁,故尼布楚条约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是有其悠久光荣地位的。
四、对于《尼布楚条约》的反思
在《尼布楚条约》的内容中,有诸多模糊的地方。实际上,作为边界线的是至乌第河为止的一段“大石山”分水岭。双方对于阿穆尔河这道边界线的含义理解亦不同:清政府认为阿穆尔河是松花江的支流,因此,据他们的看法,阿穆尔河的下游是松花江的延续。
双方对于需要划定的领土所具有的地理概念显然全都不甚清楚。所以《尼布楚条约》的第一条并没有真正解决边界问题,而第三条只不过明确指出了消除导致军事冲突的因素:拆毁阿尔巴津,从阿穆尔河左岸及其支流撤走所有俄国人。清政府代表宣誓承担的义务保证:“博格达汗笔下永不在上述地区建立村屯……”换言之,清政府放弃把沙俄退出的阿尔巴津督军辖区固定为自己所有的权利。
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影响来看,它给黑龙江流域带来的一个半世纪的稳定,使得中俄之间的边界大致得到确定,虽然康乾年间对于东北的边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人口不足、兵力短缺,再加上诸多战略上的失策,使得在康乾盛世过去之后东北的边防变得逐渐空虚,给沙俄可乘之机。当中央政府陷于鸦片战争的泥潭时,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爆发,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不仅使《瑷珲条约》得到清廷的承认,还将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划到沙俄的领土之下。
五、中俄文化差异下对于领土概念的认识
魏源在《圣武记》第六卷中讲到清帝国和沙俄的势力范围划分得很不清楚,清帝国反对沙俄的禁绝斗争的主要原因在于沙俄威胁了满洲首府(盛京)的安全和中国国库遭受到失去貂皮贡赋的重大损失。魏源指出,17世纪清政府征服这一地区的目的尚未完全达到,实现过程中还受到了黑龙江沿岸各族人民的反抗。恰在此时沙俄也开始占领阿穆尔土地和征服那里的居民。清政府非常担心沙俄进入满洲界内。
在整个尼布楚会议的始终,清廷与沙俄双方对于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没有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所以双方对于在具体的边界划定上才会留下诸多的模糊之处。故而在具体的边界划定中往往语焉不详,甚至因为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而导致边界划定的失误,造成大片领土的白白丢失。沙俄通过离间、贿赂等手段,使得清廷的首席谈判大臣“俄国通”图理琛遭到雍正帝的怀疑,换为对蒙古、沙俄了解相对不多的隆科多,结果导致在边境的划定中大片领土的丢失。
清政府与沙俄之间对于领土概念十分不同。中央政府基本上以礼为秩序来认识其他的部族,而且“天朝上国”的思想在康乾盛世时极为流行。这种格局下的国家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处于四周的羁縻性质的部族、邦国等都可以算作是中央国家的附庸,但在两者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晰,中央如何去了解其附属地的具体边界。
沙俄从莫斯科公国开展而来,从伊凡三世到彼得大帝,再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疯狂扩展自身的领土。更因为沙俄的入侵使得清政府对其“龙兴之地”的战略担忧,顺治、康熙年间对沙俄的入侵进行了反击,使得沙俄暂时退出了黑龙江流域。但是沙俄对于领土的欲望绝非一纸条约所能限制住的。在相对平稳的一个半世纪中,沙俄继续向此地进行移民,将黑龙江流域变成了自身的粮食产区。而康熙七年推行的封禁政策使得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而当地土著满通古斯民族多以渔猎生活为主,人口自然增殖缓慢。当清朝衰落时,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言自明。
明末清初在清入关南下统一全国的时候,沙俄在外贝加尔地区和黑龙江上游地区的入侵已经开始。顺治、康熙年间,在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之后,东北地区的边防问题便被正式提上日程。黑龙江将军的析置,雅克萨之战的打响,《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这些都表明了清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重视,保卫了祖国边疆的穩定。但如果我们仔细从史料中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清政府与沙俄之间在领土问题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清政府以保守为主,沙俄以激进为主,《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虽然是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也相对丧失了对外贝加尔地区与黑龙江上游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都在明初时成立的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之内。
通过比较清政府与沙俄之间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的行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两者对于黑龙江流域的不同认识。边界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是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面对历史,我们应当反思,这对于今天的边界的观念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国家的边界,行政区划的边界、民族的边界等,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任何边界,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去反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忘记历史是数典忘祖的行径,在今天变幻莫测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清]巴泰,等.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马齐.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魏源.圣武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徐景学.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刘民声,孟宪章.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