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启示

2013-05-16王建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青奥会体育竞赛运动会

王建利

(内蒙古科技大学体育部,内蒙古包头 014010)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个人健康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包括社会和学校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是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青奥会作为新生事物,是对现行奥运会模式的发展和补充,也预示着世界性体育战略的变革和延异。继首届新加坡青奥会之后,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将由2014年中国的南京市来承办。对此中国体育应该借鉴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尤其是在青少年竞赛体制改革方面对青奥会的模式加以借鉴,大力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1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开展现状

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城市运动会目前是我国的青少年综合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届。城运会举办至今已历七届,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型赛事,城运会设立的初衷有二:一是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二是发现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然而,虽然拥有“城市”运动会的标签,城运会的“城”色却总显得不够。从项目设置上来看,城运会更像是全运会的翻版,稍有不同的是,参赛运动员以青少年为主,总局和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期冀从城运会比赛中发掘好苗子,以尽早将其纳入到奥运人才梯队建设当中来。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参赛选手大多籍籍无名,城运会一直欠缺吸引媒体眼球的亮点,主办地之外的观众关注度不够,赞助商也兴趣寥寥,直接导致城运会商业开发严重不足,办城运会对承办城市形成不小的财政负担。事实上,近两年有关城运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国家现在对大型综合类赛事活动总体持节俭办会与压缩规模的态度,那么与全运会严重同质化的城运会是否可以考虑取消?既然强调要“依托校园办体育”,那么对青少年体育人才的选拔是否可以通过已经存在的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来完成?城运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上所述,我国青少年比赛还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目前已经举办了9届,中学生运动会已经举办11届。全国大学生运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均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分届次由不同省市人民政府承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是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举行的,坚持“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和“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的原则,每3年举办一届。目前,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会大都由挂名在大学或者中学的运动员参加,并非真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1]。在天津举办的第9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一些大学生表示,大运会有专业队员乃至国家队选手参与,对普通的大学生公平竞争不利。

根据2013年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全年共有70项大、中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其中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占43项、中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27项(表1)。

表1 2013年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计划表

另外,由体育局系统负责的全国青少年比赛还包括各个单项协会举办的其他各年龄段青年、少年锦标赛、联赛、冠军赛和邀请赛等。

2 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启示

2.1 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焦点——运动员成就

成为代表国际最高运动水平的赛事之一,是青奥会创办的一个目标。在新加坡青奥会上,由于青奥会要求缩减规模,各参赛队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派出本国最优秀的选手参赛,因此勇破世界青年纪录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国际奥委会举办青年奥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建一个类似奥运会的小型奥运会,而是利用体育这种媒介,把全世界的青少年集合在一起,为他们欢庆,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在青奥会上,与奥运会相比,大大地淡化了竞技的色彩,凸显了文化教育的地位。因此,创办青奥会的初衷在于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青奥会的创立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教育体系,而且健全了奥林匹克教育制度。青奥会不以奖牌的多少和竞赛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注重对运动员的教育,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的培养[2]。

反观国内青少年竞赛,受奥运会、全运会等“唯金牌论”的参赛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城运会,还是大运会、中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锦标赛、冠军赛等,很多运动项目的设置和参赛模式都完全按照奥运标准执行,如果不是专业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就没有在全国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参加体育运动的资格;多数参赛者都过分强调竞技比赛成绩尤其是金牌的争夺,并出现了参赛队伍篡改运动员年龄以及临时“租借”运动员等负面现象。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青奥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正是发挥了中国竞技体育勇夺金牌的精神,以29金16银5铜的成绩名列奖牌榜榜首。而国际奥委会说,在新加坡青奥会上,为了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运动员的成就,而不是成绩,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不为首届新加坡青年奥运会设奖牌荣誉榜及大会纪录。这几乎把中国奥运战略目的打破了。从这次青奥会看中国奥运战略下的竞技体育弊端,几乎直指中国体育的核心。

2.2 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终极目的——增强青少年体质

关于体育的终极目的,中外有很多提法,但是最受公认的是它的强身健体功能。在我国大中小学校,现在体育很不受重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身体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总是讲精神,认为精神高于身体,或者因高考指挥棒太过重视其他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使得对体育的认识产生偏见。而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正是点出了体育的终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季奥运会也好,冬季奥运会也好,青年奥运会也好,能够认识到健全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灵的统一性,调动起对身体的重视,提高一种对体育终极目的的认识,是很必要的。近些年来,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快速扩大和普及,引发了许多关于青少年电视和网络成瘾的问题。许多青少年沉迷在那些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中,对于学习和体育活动很少有兴趣,对他们进一步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年轻一代对于奥运会的热情正在减弱。因此,青奥会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正在于把他们从对电视和网络的关注重新转移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运动、参与奥运的激情,浸润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扩大青奥会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精神和谐发展的人[2]。

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联合颁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问题层出,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主要原因。因此,南京承办2014年青奥会,我国青少年体育应该借鉴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祛除体育运动中的功利化、实用化、政治化和狭隘民族主义,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精神和谐发展为旨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做出大胆的改革。

2.3 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核心价值——文化和教育价值

青奥会的办赛新理念就是“实现竞技、文化和教育三者的平衡”,因此文化和教育活动能否办好,也就被普遍认为是衡量首届青奥会是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青奥会的文化和教育项目源自于国际奥委会在创建青奥会时的构想,就是希望通过“文化和教育项目”,年轻选手在青奥会上不仅能获得比赛经验,而且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体验,使运动员获得全面的发展。“文化和教育项目”对运动员的影响深远,使他们能全面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实现更大的价值,帮助运动员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一分子,成为其他人的榜样。与奥运会相比,青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更加强调青年文化教育功能,更加突出奥林匹克精神与生活融入,更加注重多元文化形式交融,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样、文化光彩更加灿烂夺目。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常见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对竞技体育性质本质的认识,关乎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的大事,也与优秀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对竞技体育强力支持的良性循环有着直接的关系[3]。新加坡青奥会上国外的许多选手都是在校学生。由于运动员培养体制不同,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来自体校或运动学校。由于受历史条件、旧有体制、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尚未取得质的突破,其文化水平依然不尽人意。青奥会给我们得重大启示就是要把体育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面来发展,在办会期间通过多元的文化和教育项目,使青少年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体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未来成为更优秀的人。

3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发展方向

3.1 体育回归游戏的本质

十八世纪席勒等人的游戏理论作为对原始艺术的起源理论,同样适合解释人类体育文化现象。现代体育是人在身体游戏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结果,是游戏的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作品。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极限挑战等运动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游戏性质。经历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的辉煌成就之后,我国民众对金牌的期盼已也表现得趋向成熟。既然体育的本质是游戏,把它过度政治化,商业化都没有必要。青奥会创办的初衷即是吸引青少年,让他们体验到投身运动的快乐,远离电子游戏。为了让大家快乐起来,首届青奥会在设项方面就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质和心理上的特点,缩短了一些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时间,一些集竞争性、趣味性以及励志作用于一身的奥运衍生项目也成为青奥会的一大亮点、一大品牌[1]。

在我国体育界,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缺乏游戏的精神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奥运会争金夺银为代表,竞技体育过于突出政治功能,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亟需回归体育的本质。目前,城运会和我国的全运会一样,已经脱离了在最初成立时期的初衷。以青奥会为镜鉴,我国应该将城运会这个青少年大型综合运动会变成一个普及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运动会,参照青奥会的办赛理念,扩大参赛人员范围,以地级市为参赛单位,在全运会举办后的两年在全运会举办地进行城运会(青少年运动会)比赛,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上业余运动员参赛,取消金牌榜和奖牌榜,增加青少年有兴趣的项目,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和较难开展的项目[1],使娱乐成为展示体育竞赛趣味和魅力的平台,这样既不会弱化竞技的核心作用,又能兼顾体育的游戏本质。

3.2 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青少年直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不利因素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常发展,也弱化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以大众传媒为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都是在与媒体接触中度过的,电视和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而非获得教育信息。看电视太多,沉迷网络交友和游戏,都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青奥会不是低年龄的奥运会,也不是挖掘、培养竞技体育比赛的冠军,而是为了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运动的激情,让大家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我国的青少年运动会应该借鉴青奥会,让学生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从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着手,使参加体育比赛的青少年真正来源于校园而又回归校园,从而带动校园体育的蓬勃开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3.3 体育彰显教育的宗旨和文化的功能

与世锦赛和世青赛不同,青年奥运会并非只是由青年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文化教育活动是青奥会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区别于传统奥运会的重要标志[4],这或许能给中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即体育彰显教育的宗旨和文化的功能。但是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竞赛体制距离真正的体育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实现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目前的青少年比赛一直是由一小部分精英运动员参赛,中学生运动会基本上是由挂名运动员代表学校参加,大运会上奥运会冠军、全运会冠军屡见不鲜[1]。第1届青奥会的举办为我们的改革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即只有从实质上对我国现行的运动员专业化培养体系和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改变运动员基础教育、文化欠缺的局面。在现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之内,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各类体育竞赛回归校园体育,进而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另外,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是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根本。要不断提高教育和体育的行政融合度,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逐步向普通中小学推进,保证每一个运动员都能享受好的教育资源。

[1]岳艳丽.我国青少年竞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4-7.

[2]王 成,田雨普.论青奥会的创新、使命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2):12-15.

[3]高雪峰.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

[4]宋忠良,陈亮.青奥会青奥会成功举办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C].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猜你喜欢

青奥会体育竞赛运动会
我要参加运动会
春季运动会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南京青奥会的认知分析
青奥会的真正内涵*——“南京青奥会口号、目标与理念”研讨会综述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天津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