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比较研究

2013-05-16孙庆祝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年龄段城乡居民

李 国,孙庆祝,刘 超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群众体育作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基石,不仅肩负着提高国民体质与参与意识的重任,而且承载着培养乐观向上的民族意志、塑造人格健全与意志坚强的民族品格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和作用。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充分体现,受到历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国相比,在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经常锻炼人数比例以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为了解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科研团队先后对1996年、2001年和2007年群众状况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为了探讨1996年至2007年我国群众体育的动态发展变化,进一步把握群众体育发展演变的规律与特点,分析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问题与瓶颈,以三次群众体育调查为基础,选取相关调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冀望为群众体育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1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及结构比较

1.1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较

我国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简称“经常锻炼”,也称“体育人口”)[1]。据此标准统计,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达到“经常锻炼”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比2001年的33.9%、1996年的31.4%分别下降了5.7%和3.2%。虽然我国人口基数不断上升,但我国经常参与锻炼人数下降已成事实。表1显示我国经常锻炼者比例呈现先增长(2001年比1996年提高2.5%)后下降(2007年比2001年下降5.7%)的特点,彰显了我国群众体育人口结构不稳定的发展趋向,这是我国群众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应然表现。此外,2007年调查显示:城镇居民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比例为13.1%,乡村居民达标率为4.1%,相差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较大。因此,统筹规划城乡群众体育工作,积极推行城乡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表1 三次群众体育调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一览表

1.2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结构比较

1.2.1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年龄结构比较 1996年调查显示:我国经常锻炼者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0~75岁,占该年龄段总数的46%,其次为16~20岁年龄段,比例为31.8%,比例最低年龄段为41~45岁,占6.7%;2001年调查显示:经常锻炼人群年龄段最高的是16~25岁,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其次为65岁以上年龄段,比例为22.2%,比例最低年龄段为36~45岁,比例为12.8%;2007年调查显示:经常锻炼者年龄段最高的是60~69岁,比例为11.7%,其次是50~59岁,比例为10.8%,第三为16~19年龄段,比例为8.8%,20~29年龄段和30~39年龄段分别以6.2%和6.1%排在最后两位。虽然三次调查的年龄段划分标准不同,仍能看出经常锻炼者年龄结构都是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状”结构(图1),其中20~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低谷。此年龄段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20~50年龄段特别是20~39年龄段体育活动参与率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图1 1996年、2001年、2007年城乡居民经常锻炼人数比例图

1.2.2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性别结构比较 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经常锻炼男性占该群体总数的比例为9.0%,女性为7.5%,男女比例的差值为1.5%;2001年男性占该群体总数的比例为20.2%,女性为15.8%,男女比例差值为4.4%;1996年男性比例16.9%,女性比例为13.6%,男女比例差值为3.3%。2007年与2001年、1996年相比,男性比例下降了11.2%和7.9%,女性比例分别下降了8.3%和6.1%。不难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者男女比例较前两次调查均有所下降,男性比例仍高于女性,但男女比例差值与前两次相比有所缩小(表2)。

表2 三次群众体育调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性别结构一览表(%)

1.2.3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文化程度结构比较三次调查显示城乡经常锻炼人数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表3)。2007年除大专及以上学历外,高中、初中、小学等学历层次与2001年和1996年相比较而言,均有不同层次的下降,但是学历层次排序没有变化,仍是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表明教育在培养人们健身意识、提高运动参与率方面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是促进群众体育健康开展的有效途径。

表3 三次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文化程度结构一览表(%)

1.2.4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职业结构比较 2007年调查显示有职业者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为87.90%,比2001年与1996年分别增长了5.8%、10.41%,无职业者参与比例下降到12.1%(表4)。可见,职业与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相对稳定的职业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除位于第二位的管理人员(比例为12.8%)无变化外,2007年经常锻炼者职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专业技术人员跃居首位(比例为14.0%),三到五位分别是办事人员(12.6%)、服务人员(7.4%)、其他人员(6.7%),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正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致使从业人员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之于群众体育的影响,理清经常锻炼者的职业结构新特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关键。

表4 三次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职业结构一览表

2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比较

2.1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

2007年城乡居民锻炼目的前三位是增加体力活动(34.8%)、消遣娱乐(26.8%)、防病治病(18.9%)。随年龄增大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由16~19岁年龄组的4.5%,提高到70岁以上组的46%;而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比例由16~19岁组的37.2%,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17%。但以“增强体力活动”为目的的比例在各年龄组基本一致,稳定在30% ~40%之间[1]。2001年与1966年前三位均是增加体育活动、消遣娱乐、交际交往。比较而言,前两位锻炼目的没有变化,第三位的“交际交往”被“防病治病”替代,说明居民锻炼目的相对稳定但不失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渐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致使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

2.2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

体育活动场所是城乡居民锻炼的基本物质条件。1996年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是公园、居委会空地、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占总数的7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占29.4%[2]。2001年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正规体育场所占28.8%[3]。2007年正规体育场所利用率占40.3%,比1996年和2001年分别提高了10.9%、11.5%,而且非正规与正规体育活动场所利用率差值已由1996年的41.2%缩小到2007年的19.4%(表5),说明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场所正逐步改善,利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人数正逐步增加。但利用正规场所锻炼的人数比例只有40.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单位、社区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整合其他公共体育场馆,是未来群众体育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另外,2007年调查显示,在参与锻炼的人群中,55%的人选择距离在1 000米以内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选择在1 000米~2 000米以内的为25.5%,在2 000米~3 000米以内的为9%,在3 000米及以上的为10.5%。反映了参加体育锻炼者“就近”选择锻炼场所的特点[1]。因此,增加居民社区中体育设施,“就近”建设体育公共场馆,是促进城乡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有效途径。

表5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场所一览表(%)

2.3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

三次群众体育调查对比发现(表6),我国城乡居民习练的体育项目集中在健身走跑步和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上,篮排足项目一直在3、4名之间徘徊。2001年体育锻炼项目与1996年比较,除“登山”取代“保龄球”外,前十名其他项目没有变化。2007年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武术跃居第6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健身路径(第9名)也首次入选,彰显了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等初显成效;力量训练也跻身城乡居民锻炼项目第10名。此外,2007年调查显示,从年龄分布来看,16~19岁人群主要参加的锻炼项目是球类(34.9%)、跑步(31.5%)和健身走(19.1%);50岁以后人群主要是“健身走”,占各年龄组比例在55.3% ~72.8%范围之间[1](图2)。

表6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一览表

图2 2007年城乡居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的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1]

图3 2007年城乡居民体育锻炼不同持续时间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1]

2.4 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1996年城乡经常锻炼者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1.7%,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8.3%;2001年每天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总数的57.8%,在2小时以上的占总数的42.2%,这两次调查均未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强度进行调研。2007年群众体育调查对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进行了调研:全国城乡居民每次参加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2.4%,其次“不足30分钟”为24.7%;有22.9%的人体育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从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组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数比例均最高,50岁后,各年龄组人群的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每次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图3);城乡居民锻炼的强度,以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6.4%,其次为小强度,为27%;还有16.6%的人锻炼时强度较大。从年龄分布来看,随年龄增大在锻炼时采用小强度的人数比例逐步增加,由16~19岁年龄组的21.4%,增加到70岁以上的41.6%。中等强度的人数比例各年龄组基本相同。参加体育锻炼时采用大强度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大逐步下降,由16~19岁年龄组的24%,下降到70岁以上的6.7%[1](图4)。

图4 2007年城乡居民体育锻炼不同强度的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1]

3 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比较

1996年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前三位是缺少时间(40.5%),缺少场地(22.2%),精力不足(18.1%)。2001年前三位为缺少时间(53.8%)、缺少场地设施(34.9%)、精力不足(29.8%)。2007年调查分别对参加锻炼与不参加锻炼人群进行了分析:影响参加体育锻炼者原因前三位是没时间(41.2%)、缺乏场地设施(16.6%)、自身惰性(13.0%);影响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原因前三位是没时间(33.8%)、没兴趣(20.4%)、缺乏场地设施(12.9%)。对比发现,近十一年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原因基本未变,主要是缺少时间和缺少场地设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娱乐休闲方式可选择性增加,致使缺少体育时间。另外,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经费投入较少,致使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比较欠缺。因此,提高居民健身意识,引导其合理支配余暇时间,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创造优良健身环境,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4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情况比较

1996年我国参加锻炼的人中有8.6%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消费,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58.3%,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很低;2001年曾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消费的人的比例为8.8%,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群众体育消费较1996年有所提高。2007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年消费水平为593元,体育消费人群比例和金额都迅速提高,说明进入新世纪后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明显提高,“花钱买健康”为人们接受。就体育消费项目而言,2001年消费项目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购买体育器材、去场馆参加活动、订购体育图书、购买体育比赛门票。2007年为: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表7)。比较发现,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项目较稳定,主要集中在购买体育运动所需的实物和欣赏比赛方面,自己去场馆参加体育活动已由2001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7年的前五名之外。虽然我国群众体育消费处于上升发展趋势,但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购买服装和运动器材,“花钱买健康”式的体育消费比例还比较低。因此,积极引导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提高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是促进群众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表7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项目一览表

5 今后城乡居民体育锻炼亟需解决的问题比较

1996年和2001年城乡居民要求群众体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基本一致,依次是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2007年除了“缺乏场地、缺乏组织和指导”外,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缺少时间锻炼”成为第一位问题;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以实物为主,成为第四位问题;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问题排在第五位。因此,认清长久存在的老问题,理清新时代背景下新问题,分析原因探其根源,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为群众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1996年至2007年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例呈现先增长(2001年比1996年提高2.5%)后下降(2007年比2001年下降5.7%)的特点,群众体育人口结构不稳定。2007年城乡居民“经常锻炼”人数比例比1996年、2001年分别下降了和3.2%、5.7%。

2)1996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经常锻炼者年龄结构仍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状”结构,经常锻炼人群男女比例差值有所缩小;城乡经常参加锻炼人数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相对稳定的职业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经常锻炼者职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3)城乡居民锻炼目的仍以“增加体力活动”和“消遣娱乐”为主,“防病治病”已成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新目的;正规体育场所利用率有所提高,居民选择锻炼场所时呈“就近”特点;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是“健康走跑步”和羽毛球、乒乓球;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以30~60分钟和中等强度为主。

4)1996年至2007年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原因基本未变,主要是缺少时间和缺少场地设施。

5)1996年至2007年我国群众体育消费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购买服装和运动器材,“花钱买健康”式的体育消费比例较低。

6)在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中,除“缺乏场地”、“缺乏组织指导”等老问题外,出现了“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缺少时间”、“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城乡体育锻炼差异明显”等新问题。

6.2 建议

1)加强场地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了5.5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平方米,增长了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刘鹏局长指出:“到2007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2.8亿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 000个;2008年中央财政将投入资金6.2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万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三次群众体育调查均显示,场地问题仍是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长期规划,根据群众“就近”锻炼的特点,加强居民集中居住地体育设施建设,创造优越环境,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2)提高“20~50岁年龄段”上班族的体育参与率,改变群众体育人口“马鞍状”结构。“20~50岁年龄段”上班族体育参与情况没有改善,群众体育人口“马鞍状”结构一直未变。此年龄段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体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晓光研究员表示:“在中国20至44岁的成年人中,有83%的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续的话,未来我们会有4亿人超重,2.1亿人患高血压。”因此,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上班族开展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3)引导城乡居民合理分配余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乡居民的余暇时间有所缩短,加之其它娱乐方式的增加,余暇时间分配不合理,“缺少时间”成为影响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因此,做好体育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合理分配余暇时间,保障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是提高居民体育锻炼有效途径。

4)积极开展终身体育教育,防止体育锻炼中断。调查显示19岁前的年龄段体育参与水平较高,“20~50岁年龄段”一直处于低谷,主要是由于此年龄段出现了体育锻炼行为中断现象。脱离了学校体育的强制性,体育锻炼意识没有形成,许多人走向社会后中断了体育锻炼。因此,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培养体育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技能指导等,是提高群众体育参与率的关键所在。

5)完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仍是我国群众个体育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各政府部门应客观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完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基本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使体育资源向乡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积极推行推进城乡居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1]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调 查 公 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010427.html.

[2]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1999(1):4-7.

[3]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41308/n41323/n41345/n41426/n42527/n42632/171416.html.

[4]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7):12 -15.

[5]刘小俊.体育强国视阈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3):69 -72.

[6]骆秉全.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评估问题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

[7]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9-31.

[8]李 国.基于WSR方法论的群众体育系统影响因素与评价模型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4):29 -34.

[9]杨建设,安儒亮.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数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7):16-18.

[10]翟水保,宁 科.中国中部地区群众体育锻炼、消费模型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12):21 -29.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年龄段城乡居民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的对策分析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