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的忧伤

2013-05-14马海燕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喜剧电影冯小刚喜剧

马海燕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生产各类影片数量达893部,电影总票房继续攀升,达170.73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全部票房总额的48.46%。而这是国产影片票房总额连续9年超过进口影片后首次处于弱势。

如果没有《泰》近12亿元和成龙的《十二生肖》7亿多票房,扳回11%的份额,国产影片可能还要输得更难看些。

在冯小刚渐渐淡出喜剧、在港产喜剧渐渐没落的时候,喜剧片的再次爆发引起业界关注。票房直追最高纪录的《阿凡达》,越来越多观众看不懂了:《泰》就是中国喜剧电影的最高水准吗?

1997年,当39岁的冯小刚用《甲方乙方》这一喜剧片的模式把多年不看电影的观众在农历新年拽进影院时,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原来的电影弱档会成为中国电影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档期,更不会想到他历时18年的圆梦之作会败在一个导演的首部小成本喜剧影片之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直言,“因为喜剧,所以火”。

后冯时代的喜剧大杂烩

恰恰是在冯小刚不拍喜剧的那几年,中国喜剧电影开始出现一些转变。2006年6月,小成本喜剧《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 300万小成本、没有明星、在6月最差档期,却创造2300万的票房,不仅创造了小成本影片的最好成绩,也让喜剧成为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的最主要类型片。

从2007年开始,喜剧片占全年电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经常创造票房奇观。比如2008年《十全九美》以800万的成本赢得4600万票房;2009年宁浩的第二部电影《疯狂的赛车》,2000万成本收获过亿票房;2010年暑期上映的《人在途》以800万投资获4000万票房;2010年贺岁档的《大笑江湖》《武林外传》都以千万元投资博得过亿元票房;2011年的《失恋33天》,更是不足千万投资揽下3.6亿元票房,成为《泰》之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国产电影。

低投入、高收益的刺激下, 2011年和2012年公映的国产类型片种类排名中,喜剧片总量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两年都在40部以上。普遍的路数是,找几个明星,按好票房影片的套路胡编乱造点剧情,加上狂轰滥炸的宣传,能拉几个人进影院就拉几个,能赚多少是多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说,除冯小刚的喜剧品牌外,凡是票房成功的喜剧电影,都是编导、投资方事先所没有预料的。编导每做一部电影都抱着一种“赌”的心态。

喜剧片一时间成为投机者最好的选择,却也毁掉了原本不成熟的喜剧市场。

在观众几乎对喜剧电影质量失去信心的时候,2010年,被称为“鬼才导演”的姜文拿出一部《让子弹飞》,在搞笑之外,以古讽今,对时代的嘲讽甚至对政治的某些暗喻,让这部电影获得诸多关注,也让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喜剧有了一个新的模样。2010年的《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一共拿下近12亿票房,占当年首次破百亿的中国电影票房的10%。

在《泰》创奇迹后,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并没有高兴反而多了担心。“去年《失恋33天》火了,就有很多老板找到我,问我这里有没有90后的女生可以写写小清新剧本;今年《泰》火了,几乎可以肯定将一窝蜂地上这类影片。”陈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程序的不规范、市场不成熟意味着票房的不规范。

2012年,喜剧依然扎堆,但除了都市浪漫喜剧《新天生一对》和宁浩的《黄金大劫案》还有《泰》等,很少有影片赢利,这与前两年的情形已大为不同。陈山说,他正在参与一个电影评奖,200多部候选影片中,类似《泰》这样的片子还有不少,但大多数连他都没听说过。

喜剧电影已过启蒙时期

说到中国喜剧片的源头,电影史研究者会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辉煌起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那时,喜剧片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虽然如《劳工之爱情》《都市风光》之类的喜剧片挣了很多钱,但它们无法代表国产片的制作水准。代表国产片高水准的还是《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正剧”。

1949年后,电影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越来越多,娱乐功能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也出现了《李双双》《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魔术师的奇遇》这样有喜剧色彩的电影,但既不揭露讽刺也不一味歌颂的中间路线显然不能体现喜剧的功能。

让内地观众真正了解喜剧电影的是改革开放后港产喜剧的进入。与同时期大银幕上《咱们的牛百岁》《顽主》等内地反映红火生活的影片不同,港产影片表达市井生活的嬉笑怒骂让人们看起来更过瘾。那时候的港产片还只能通过遍布城镇的录像厅偷偷放映。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最早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为内地观众熟知,还包括梁朝伟、刘德华等人拍的浪漫喜剧和更早些时候许氏兄弟的港产喜剧。

正是录像厅时代,成龙、周星驰积累了最初的观众影响力,且各自成为香港电影的稳定类型,为他们后来“北上”打下了基础。事实上,成龙的《醉拳》《警察故事》和黄百鸣的《家有喜事》系列贺岁片,甚至包括《倩女幽魂》这样的古装喜剧从来没有公映过,但丝毫不影响它们在内地观众集体记忆中的地位。2004年成龙的《新警察故事》公映票房达到4000万,成为当时港产合拍片中的票房冠军。

最近几年拍摄的《新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2》《大内密探零零狗》《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喜事2010》《最强喜事》等等都能看到录像厅时代港产电影的影子。只是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新一代合拍喜剧片影响渐渐式微,香港喜剧片再也无法重现过去的辉煌。

香港“北上”艺人中适应最好的要数成龙。他总是各个活动的贵宾,内地慈善的主角,更逐渐成为一个港人爱国的符号,而关于成龙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少。虽然时隔多年的《十二生肖》票房也超出预期,但和《泰》一样都得益于观众的“报复性观影”,稍有一点诚意的作品就能打动观众。

另一位港产喜剧代表人物是周星驰,把他捧成“后现代”“超现代”“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大师的就是内地著名高校的80后学生们。在公开放映10年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部曾经票房惨败的影片,却受到内地年轻一代的热捧。

星爷通过这种方式打开了内地电影市场之门,之后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让他一时成为内地唯一能与冯小刚相抗衡的喜剧导演。2004年冬天,《功夫》的内地票房达到为1.7亿人民币,冯小刚《天下无贼》8000万,都达到各自当时的最高票房,也创造了中国喜剧的辉煌时代。

被捧上神坛的星爷话越来越少,电影也越来越少。四年后推出的《长江七号》已显牵强,又过四年,今年春节上映的《西游-降魔篇》,想借20年前电影的余温炒“剩饭”,恐难有太多票房的惊喜。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研究专家周星表示,周星驰的成功是一个特殊的“崇港”时代的产物,但随着内地市场越来越强,香港电影人“北上”后对内地市场的迎合,香港电影早期的光环已逐渐消失。

影评人张栋则认为,港片光是两边演员混搭或内容嫁接,希望做出新感觉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自己的喜剧”

其实冯小刚并不算是最早的内地都市喜剧导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陈佩斯、葛优、梁天、谢园、马晓晴等当时红极一时的喜剧演员出演的《喜剧明星》(1991年)、《临时爸爸》(1992年)、《编外丈夫》(1993年)、《站直了,别趴下》(1993年)等,调侃小人物的坎坎坷坷不如意,让观众笑中带泪,也使都市喜剧初具雏形。

1997年冯小刚以玩票心理拍了一部《甲方乙方》,当年票房达到了3300万,随后一年一部,冯氏贺岁片成了国人每年的过年大餐。

陈山认为,冯小刚是把电视的表演方式和第五代导演对社会的关注巧妙融合,在没有纯娱乐片的时代,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喜剧。

15部电影,过20亿票房,冯小刚创造的纪录不在于他拍的电影最多、最挣钱,而是他的电影被观众记住的最多。但冯导从没因喜剧电影获得过任何官方奖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喜剧片的尴尬。

直到2007年冯小刚开始拍摄“正剧”《集结号》,各种荣誉扑面而来。

在2004年《天下无贼》之后的8年间,冯小刚仍基本保持每年一部电影的产量,但喜剧片只有《非诚勿扰》一二两部。这8年间中国式大片风起云涌,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要“票仓”。

时隔15年,人们开始怀念世纪之交的冯氏喜剧。冯小刚电影中的小人物、小情怀,透着北京人的机智,符合转型期人们急切、本能的转向,他对社会的调侃、对小人物的悲悯获得了广泛认同。

“冯小刚抓住了各种人的时代脉搏,他总是比人们的思维略微超前一点点。”影评人张栋认为,“在将要失去什么、得到什么之前,把这些以观众接受的方式点出来。当然在他位置越来越高、越走越远之后,作品有点不那么接地气了,但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没有变。”

代表本土文化的喜剧还没出现

喜剧电影从来是电影产业化的突破口,因为科幻、灾难、爱情、动作类型片都能跨地域,容易受到外来影片的冲击,只有喜剧是本土的。纵观全球影坛,以本土喜剧抗衡好莱坞也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即使在主打艺术电影的欧洲,在本国市场能与好莱坞“叫板”的,也主要是中小成本喜剧电影。

2011年欧洲本土票房排名前10名中,绝大多数为喜剧。法国本土票房冠亚军是新式喜剧《不可触碰》和《无需申报》;德国本土票房冠军是温情喜剧《红酒烩鸡》;意大利票房冠军是喜剧《多么美丽的一天》。各国的喜剧片都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特色,依赖本土的明星,以小搏大。

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通过喜剧成名后都想转型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投资人更是只想拿喜剧挣钱。这是中国喜剧无可奈何的困境。

目前中国缺乏喜剧发展的大环境。在内容创作上,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喜剧片太少。其次,喜剧通常要嘲笑讽刺一些东西的,而西方喜剧惯常的嘲笑胖警察、笨官员等在我们的喜剧中仍不可能出现。张栋说,中国喜剧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中国喜剧仍然缺乏进行过长期喜剧训练的专门人才,更没有像伍迪.艾伦那样把喜剧作为毕生事业来做的人。”张栋说,现在的喜剧片都不是专职做喜剧的人做的,中国的喜剧类型也不丰富,港台明星再搭上一个大陆美女就是都市喜剧。

在快餐式的喜剧片参演者中,除了偶像明星,另一类选择就是相声小品演员。从陈佩斯的《太后吉祥》到冯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到赵本山的《大笑江湖》,郭德纲的《三笑之才子佳人》,还有郭达等人参演的《举起手来》,这些影片大多保证了票房不赔本,但却不能成为喜剧电影的质量保证。

在没有几部喜剧能留下来的情形下,喜剧依然大量吸金。陈山认为,这与现代中国人“压力山大”,需要一种强刺激的释放方式有关。

电影是中国文化的风向标,敏感地反映了文化领域,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生存竞争压榨了文化的空间。

陈山直言,看到《泰》热不是很喜悦的感觉,而是目瞪口呆。“这种电影能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拿到国外放吗?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大篷车》可以代表民族文化水准,传播国家形象,但《泰》不能!这不仅是中国喜剧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问题”。

猜你喜欢

喜剧电影冯小刚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试论喜剧电影台词当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杯具们的喜剧
韩红三录《绒花》
爆笑喜剧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2017年法国喜剧电影回顾展开幕在即
合家欢喜剧电影《喵星人》定档暑期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举行
冯小刚,领导喊你导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