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争取1而奋斗”

2013-05-14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学理主义底线

徐庆全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施芝鸿在讲话中说,左右之争会撕裂社会。此论一出,哗然一片。“撕裂”一词随即在网络上蹿红。其实,在施芝鸿讲“会撕裂”时,这个社会已经早就被“撕裂”了。对此,“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历史学者的说法是:“何必今日,早知当初”。

在中国,左右之争一直是个老问题。远的就不说了,说近的。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兴起后,左右之争就一直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如影随形。邓小平以“不争论”来解决;后邓小平时代“不争论”压不住了,就采取“闷声发大财”的方式进行消解。进入新千年后,发了大财的,吃香的喝辣的,有时间有闲情有逸致想起了左右;没发大财的,见了饭馆就自卑的,见了高楼就骂娘的,也焦虑起了左右。闲情逸致话“左右”,与充满焦虑说“左右”,显然不在一个对话平台上。于是,左右又蜂起,社会就开始“撕裂”了。

与官方一样,民间的知识分子,不管是“精英”的还是不“精英”的,也一直充满焦虑地看待左右之争,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架势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是,一种是喧嚣的高度——简单化的“口号立场”,产生冲击力来达到炫目的轰动效果;一种是思想的高度——从学理出发提出的对策,没有炫目的效果,却有着经纬的刻度。秦晖显然是属于后一种。

秦晖是著名的学者,一直以来,他关注历史问题又关注现实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针对当年左右之争的社会现实,从“问题”来谈“主义”,写下了多篇学理性强、思想维度高的文章。后来结集出版的《问题与主义》一书,在当年思想界引起过震动。此后,他一直对这个问题充满着兴趣,陆续写下大量的文章,来推动左右在学理上产生共识。在当年的《东方》杂志上,他的文章往往成为人们读这本杂志的一个理由。

秦晖的这些文章,后来也结成了一个集子,但却没有《问题与主义》一书即时的幸运,而是延宕了十年之后,才在最近以《共同的底线》结集出版,这也可以看作是《问题与主义》的续篇。

秦晖列出了一道算术题来阐述“共同的底线”:(2+10)÷2=6。他解释说:人们之所没有共同的底线,是因为“人们常常抱怨两极的力量太强而中间派太弱:一些人非要2,另一些人非要10”,而且主张6的呼声便被埋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2的人与主张10的人难道不该首先为争取1而奋斗吗?而‘为争取1而奋斗当然不能说是2和10之间的什么第三条道路,只能说是两者‘共同的底线。”在秦晖看来,共同的底线不是“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

用这种最低限度的权利来调和左右,倒是点到了左右之争的“死穴”,但也可能左右都不讨好。好在秦晖不在乎这些,他只在乎学理的逻辑。

比照当年阅读《东方》的记忆,《共同的底线》似曾相识的文字当然有一种亲切感;可是比照当今社会的现实,“今夕是何年”又是一种似曾相识,却只有沉重感。十年了,秦晖的论述竟然还能够为现实把脉。这就是思想的高度吧。

猜你喜欢

学理主义底线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新经典主义
底线①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偷猪”引发的血案
都是主义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
学理支撑,目标精准,评价引导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