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价值
2013-05-14陈晓萍
陈晓萍
一个北京少年,一直耿耿于1972年2月21日的生日遭遇。
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少年本可以打番牙祭,但期待已久的生日晚餐因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无法兑现。为了保证接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少年的父母不得不加班,无法按时回家,使得他过了一个挨饿的生日。若干年后,看到时任外交部礼宾司译员章含之的回忆文章所写的:“这是改变世界的7天。北京的冬天很冷,但是没有人感受到寒意。”有着深刻记忆的少年,成年之后对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记忆。
这便是周大伟在他的随笔集《北京往事》中记录的历史片断。我一直着迷于探究一个人文字呈现背后的岁月痕迹,不同的成长经历必定会导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被革命思潮所侵蚀的岁月,个人的感受是非常的脆弱,也不被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少年感受弥足珍贵。
也正因此,作者在事后能抓住这么一个细节:尼克松和小布什在中国的演讲稿,有一个英文单词被不约而同地漏译了,这个词就是individual——个人。小布什是在尼克松到访之后的30年访问中国,关于个人、个体这些词,在民间的语汇中已经开始解冻。
但在上个世纪以来,在我们的国度,individual——个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被视为洪水猛兽,万恶之源,而在地球的另一半,它则神圣不可侵犯。正是因为对个体的不尊重,导致了我们社会的失序和国家的灾难。
作为一名法律学人,周大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于民法学先驱佟柔教授。所以,在他的《北京往事》中,记录的不光是北京,也不全是往事,还有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进程的记录,在这方面,他是参与者,也是见证人。
书中记录了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当时,学术界还有另一派,打算起草《经济法大纲》,并企图游说人大法工委采用《经济法典》来替代《民法通则》。经济法的概念来自前苏联,在民法和商法没有建立和健全的情况下,经济法在中国应运而生。当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民法的“民”字到底指什么?是仅指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呢,还是指一切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有些学者甚至说,民法只能姓“民”,经济法则姓“国”;民法管的是“民”事行为,经济法管的是“国”事行为。所谓“国”事行为包括法人与法人之间,还有国营企业等等。
整个80年代,甚至更后期,许多学术争论,首先是在人们头脑的条条框框里争论,先驱者则把人们带出条条框框的理论束缚,打通前行的路。
当时,借助于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破冰”式大讨论,佟柔教授在中国法学界首先提出:民法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它本质上是私法。最终,由彭真委员长拍板,力推《民法通则》而断然否决了《经济法典》。1986年4月《民法通则》正式颁布。
另一位法学者方流芳教授非常通俗地描述了民法地位和作用:“如果说,刑法可以作为一柄锋利的手术刀来革除社会的痈疽,那么民法则可以作为固本培元的良药来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生理平衡,促进社会的健康发育。”
正因为对过往社会失序的深刻记忆,周大伟在故事叙述中,传递的是理性的思考——法律在价值、制度以及技术层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北京往事》
作者:周大伟
出版:法律出版社
定价:32元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
作者:[美]迈克尔·罗斯金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68元
追溯各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
作者:[法]米歇尔·努里德萨尼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68元
作者重点研究了包括沃霍尔在内的30多人的访谈,并与多位仍在世的艺术家长谈,以便更好地理解沃霍尔的内心世界。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出版:译林出版社
价格:38元
“巴黎烧了吗?”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发出责问。两位记者通过史料还原了解放巴黎的全过程。
《再会,老北京》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6元
北京又处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敲得响的风景》
作者:王川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2元
这是一个人的文艺之旅。边走边谈文学、绘画、建筑、雕塑、环境、音乐,读者可以从中领略中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