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公示的灌云探索
2013-05-14申欣旺
申欣旺
一次官员财产公示的改革,使位于江苏北部的灌云县成了公众舆论的焦点。
3月中旬,江苏当地媒体爆出消息,灌云县纪委在其官方网站“灌云廉政网”上发布“干部任前财产收入情况公示”,将该县新任33位科级干部的财产收入状况面向社会发布。几天之后,公告突然被从灌云廉政网撤下。
在外界猜测改革或已停止之时,灌云县纪委教育研究室主任张洪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财产公示改革并未难产,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撤下公示是因为公示期已过。”
改革“一波三折”
公示起始于今年初。2013年1月中旬,灌云县纪委在其官方网站“灌云廉政网”上发布“干部任前财产收入情况公示”,历史上第一次将新任科级干部的财产收入状况面向社会发布。
公告之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干部任职公示的基本履历,还包括以往从未出现过的“个人财产情况”,任何人均可查看该县33名新任科级干部填写的《灌云县科级干部财产收入情况申报表》。
在33位被公示的科级干部中,拥有房产数量均没有超过两处,其中有8个人拥有两套房产,24个人拥有1套房产,还有1人没有房产;有私家车的共10人,其中有分期付款或父母资助购买的,有两到三人购买的是二手车,这些人员的个人家庭年收入从5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其中最高的年收入为13.2万元。33人中,其中17人有债务在身,所欠的基本是房贷和车贷。
这些信息很快引发公众的兴趣。经连云港当地媒体报道之后,此公告的点击量升至1000多次,此后点击量升到几千次。而在过去,张洪海说,“纪委工作和公众没有直接联系,除非来信来访,网站点击量并不大,一般一个页面的点击量一两百次。”
和所有的改革一样,灌云财产公示不仅得到正面支持,也引来各种质疑,质疑声既包括不相信官员“负债”,也包括对“公开财产准确性”的担忧,由于所公示财产均为官员自行申报,对申报不实如何处理,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各方意见褒贬不一,3月中旬,灌云县纪委撤下此公告进一步引起猜测:灌云官员财产或以因为压力太大致改革难产。
此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灌云县纪委办公室主任施明生称,此次公示开始于2013年1月18日,到3月18日为止正好两个月。按照规定,科级干部公示期限是一周。因为是首次网上公示,加上中间过年休假,所以我们把期限设置得长一些,希望更有效果。公示是正常结束,并非因为网友关注压力太大而取消。
张洪海也告诉记者,“对各方反应早有预料,一项改革推出,总会有不同意见,毕竟每个人的诉求并不一样,出现质疑的观点也很正常,但并未影响到财产公示工作的开展,也不会因此形成阻力。”
“新人新办法”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知,灌云县财产公示改革酝酿于一年之前。2012年年初,借推进廉政档案工作之机,灌云县纪委领导开始提出是否可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
“当时大家对搞财产公示有共识,新疆阿勒泰、江苏淮安等地的经验我们也参考了。但作为基层纪委,我们做不到淮安那样的高度,所以采用的是新人新办法。” 张洪海说。
2012年5月,改革的方案被制定出来。灌云县纪委、监察局联合该县县委组织部出台了《灌云县新任科级干部财产申报办法(试行)的通知》,具体做法是,“对拟提拔干部实行‘一档双卡,档是指廉政档案;卡包括重大事项申报卡和干部财产收入申报卡。”
个人重大事项申报过去一直在推进,其中包括官员本人婚姻变化情况,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的情况,因私出国(境)的情况;子女从业情况,包括在国(境)外上学、从业情况和职务情况;配偶、子女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情况等内容。
新增加的“财产收入情况申报表”则包含了针对干部本人、配偶及共同生活子女的住房、购买和建造营业房情况,购买私车情况(注明金额、购车时间),年度收入情况、房屋出租出售收入,经办创办企业产业服务等劳务所得,持有股票(包括股权激励)、证券、基金等交易收入及资金来源,继承、赠予、偶然所得等形式获得的财产,债权债务情况等九部分。
张洪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知》下发后,灌云全县650名科级干部均按要求填报后报送纪委。而对新提拔任命的科级干部的信息则在网上公示。
这与此前其他地方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多采用内部公示或者局部公示的方式不同,灌云此次推行的官员个人财产公示则是完全公开,利用互联网对外发布,更大限度拓展公开范围。
张洪海认为,将官员财产在网络上公开,首先得益于灌云县委领导班子的支持,否则不可能推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部分被公示财产的官员对改革也持欢迎态度。比如,新任侍庄乡乡长高杭举认为,财产公开以后,可以让公众自己去比较。
从纪委的角度,“这种做法对官员来说既是压力更是保护。公务人员也有一入职家里就留有房产、车子的。上任前先公示,也方便日后对比、监督。”张洪海说。
监督待完善
公示方式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申报不实怎么办?
张洪海介绍,根据该项改革的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不愿或不实申报的,灌云县纪委将向组织部门建议取消其任职资格。
可以肯定的是,财产公示没有停止,在公示机制逐步成熟后,将会进一步扩大公示人员的范围,而不仅仅限于科级干部,甚至可能扩展到一些核心部门的非领导岗位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如前所示,公众对于纪委如何核实自行申报的财产信息仍存有疑虑。张洪海表示,“灌云纪委对这些意见也在持续关注,网友意见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公示内容的真实性和细化程度有期待;二是对官员隐私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公开‘度的问题。对于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下一步会展开核实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知,改革推行之初灌云县纪委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确定县纪委在核实官员上报内容时,对新任科级干部的抽查比例将不少于30%。
张洪海也坦承,“对三分之一的信息进行核查,工作量非常大,基层纪委人手有限,而核查信息也受到法律上的制约,一些信息的查询面临着隐私保护的考虑。”
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以方便公众监督也被纳入到财产公示的改革中来,张洪海说,“我们扩大公开,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公众更好的监督。”
不过,在此次长达两个月的财产公示中,并未接到针对公示内容的举报。这也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此前采访江苏淮安财产公示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官员的财产情况。
但公示的价值并不因此打折扣,无论是在淮安还是灌云,改革者均认为,“对官员的压力主要来自身边的人,彼此熟悉,在提拔过程中还会有竞争关系,监督的功能就会显示出来。”
这种监督还包括,申报对象如被检举申报不实、收入来源不明、消费水平与其合法财产收入严重不符的,纪检监察机关将按照程序进行调查,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对于此前质疑声音,施明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还在探索阶段。
探索的内容之一便是“对申报不实的情况如何核查”,但《中国新闻周刊》获知,这一点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方案,正在研讨之中。
“可以肯定的是,财产公示没有停止,在公示机制逐步成熟后,将会进一步扩大公示人员的范围,而不仅仅限于科级干部,甚至可能扩展到一些核心部门的非领导岗位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张洪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下一步,干部财产公示制度将作为一种常态化在灌云推进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