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言改文风
2013-05-14赵杰
赵杰
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是他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二次携夫人亮相国际舞台。
习近平上任伊始首访俄罗斯及非洲以来,“习式风格”“第一夫人”“公共外交”等,成为热议话题,媒体报道焦点愈加多元化,而不仅仅囿于以往外交领域的就事论事。就此次关于博鳌论坛的报道而言,除了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设置专题关注政经、外交重要话题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还开设栏目对“第一夫人”话题专门探讨。而英国《金融时报》在重点解析习近平关于“中国大门不会关上”观点的同时,还在网站首页再度抛出去年年中的一篇报道《到中国去!》。
“近期以来,对中国外交理念的关注度可谓空前。”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这反映出在当前中国周边局势复杂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期待。“大家都在观望,新领导人是延续以往,还是会有所变化?”
改换文风
习近平博鳌演讲既出,中国外交部外交笔会的老外交官们一见面,不约而同聊起一个共同话题:演讲辞的文风。
“大家都感受到,习近平这几次演讲中文风的变化。”一位前驻外大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用“接地气”来概括新领导人的新文风,具体表现为官话、套话少,语言平实亲切,观点明晰。
去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强调要提高会议实效,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习近平近日的演讲,即反映了这种革新的思路。
就在博鳌论坛开幕前一晚,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应约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时强调,中方不允许任何一方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此语在张蕴岭看来,同样观点鲜明、立场明确。
专家们的评述主要基于习近平上月出访俄罗斯以来的几次主要演讲。其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阐述世界局势以及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权利等理念,段落简短、语言精练。同样的风格体现在稍后的金砖峰会和此番博鳌论坛致辞中。伴随其间的,是“穿鞋论”“亚洲观”“世界策”“和平论”“拆台论”等提法和观点。
在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韩锋看来,习近平几次演讲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在于其综合了中国外交的各种元素,并以具有个人特点的语言加以表述;另一方面在于其表达观点直接。“作为大国,以往的外交辞令往往讲究含蓄,如今则显得明朗又有弹性。”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是评价。
香港《星岛日报》此间报道注意到,习近平在博鳌的演讲引经据典,还有各种古语俗语;十四次提到“和平”,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外交自信
习近平远赴俄罗斯和非洲的首访之旅期间,张蕴岭观察到这位新任中国主席“满面笑容,充满自信”。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之时,他就已经注意到这种自信。当时,李成作为美国“百人会”成员参加了外交宴会,他看到美国副总统拜登作出一些不友好的批评,而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既坚持原则,又不失风范和礼节,赢得了诸多在场美国人的好感。
习近平所阐述的“中国梦”,也让李成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外交词汇”,一方面彰显致力于和平的价值观,同时也表达中国将摒弃西方过度个人主义的发展理念。
在莫斯科,习近平呼吁平等,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也即,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外界将之总结为“穿鞋论”。
博鳌演讲中,习近平倡导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舆论又称为“和平论”和“拆台论”。
英国《金融时报》4月8日发表文章,题为《习近平警告:不准任何人搞乱亚洲》,将本次博鳌论坛视为反映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一个体现。次日该报又发表题为《习近平:中国开放大门不会关上》的文章,认为这位新任中国主席的言论“似乎意在安抚外国投资者,展现新一届政府对商界友好的形象”。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安排有习近平与中外企业家对话的环节,这在博鳌论坛十多年历史上是第一次。
在对话中,习近平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并承诺中国将维持对外开放政策,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让它们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他表示,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继续高速发展,但在未来不会一味追求超高速的增长。同时强调,中国发展将惠及世界。
更务实,更主动
在张蕴岭看来,习近平在各个外交场合阐明中国外交价值观时,还体现出一大特点,就是主动性。
他认为,习近平的言论表明,中国会更加务实。中国将运用自身力量,积极务实地加强国际合作,这相较以往显得更主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贾尔斯·钱斯,于4月9日为英国《金融时报》所撰文章或更具代表性。在这篇题为《中国向世界性角色转型》的文章中,钱斯指出,习近平的讲话说明,中国政府意识到它需要扮演一种世界性角色,而不只是关心与自己直接有关的问题。
不过他也坦言,也许大多数中国人仍觉得,中国尚未做好准备成为与美国并肩的全球协调者,把自身卷入像叙利亚这样的遥远国家的事务。“他们的理由是,像甘肃、青海等贫困省份依然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无数农民,以及仍然不平衡、不健全的经济。”
而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认为,在讨论中国的世界角色时,许多中国人仍感到困惑。“对于中国在世界上变得这么重要,他们还不适应。但中国仍在快速增长,因此该问题会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必须参与到亚洲事务当中去。”韩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该区域尚缺乏统一性的制度,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大家都需要和平,这也是习近平所着重强调的。而这就意味着,中国会积极参与区域建设,同时呼吁相关各方不能只顾个人利益。
张蕴岭认为,今后几年,中国会由较为被动的外交模式转为主动,而尽最大可能维护和平发展环境仍将是中国外交坚持的主导趋势。与此同时,中国新一届政府将展示外交灵活性,拓展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