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一代”的心愁
2013-05-14曹纪胤
曹纪胤
你是个离家在外的世界公民,还是个亲朋环绕的土著?当今社会给我们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漂还是不漂?已经成了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
当你在为这两个选项犹豫时,不妨先看看“漂”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变化?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Shigehiro Oishi对迁移心理的研究,或许可以有所借鉴。
从朋友圈看,漂一族和自己的朋友相似度更高。人们都喜欢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但是一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选择权,就因人因境遇而异了。比如A和B都是个文学疯狂爱好者,而C虽然热爱文学,但是只停留在喜欢听人们聊文学,却很少抽出时间来阅读。显然A和B的相似度要远远高于A和C,但是如果A的环境中没有B这么个人,A就会认为自己和C是物以类聚。也只有在遇到B这样的人之后,A才会意识到自己和C并非真的相投。漂一族因为经常认识新人,所以有更多机会找到B这样的人,因此他们和朋友志同道合的几率就更高。
因相似性而聚的漂一族,朋友圈也更细分。比如,这些朋友是聊生活的,那些是聊工作的,另外一拨是聊兴趣爱好的,他们每周的聚会对象都不同,而且小圈子间未必互有交集。虽然给人交游广阔的印象,但漂一族却很少和别人特别亲密。经常变化的生活圈子,使得他们不会在某一段关系中投入太多。
相对而言,土著一族的朋友圈更稳固,重叠度更高,他们和同一拨人聊生活、聊工作、聊兴趣爱好,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几乎知道你所有的事儿。
如果你让人们定义、形容自己,漂一族通常会用勤奋、乐观、爱冒险等个人特质来定义自己;而土著一族的自我定义,通常是和他们所在的群体、社会角色相关联,比如我是一个杭州人,我爸是某某,我工作在某某公司等等。这或许由于漂一族所在的工作单位、城市、国家并不固定,他们心中的集体概念也随之变化,所以才会更个人主义。
正因为漂一族更个人主义,因此他们对于所在的小集体的责任感相对较弱、奉献精神较小。心理学家在美国做过一个研究,漂一族对于本城市篮球队的支持往往由此篮球队的战绩而定;而土著一族不论本城市篮球队的战绩好坏,都会一如既往的支持。
漂,还会使人变得更加重视公平。在漂一族的成长经历中,身边没有太多可以依赖的熟人网络,一个公平的系统更有助于成功。而土著一族,拼爹拼发小都可以轻松搞定很多事,也就更重视维护小圈子利益。
当今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归根到底都绕不开一个问题,是追求公平,还是要对自己的小圈子保持忠诚?类似问题在招标、招聘、升迁等场合中是屡见不鲜。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照顾,现在往往带来更多冲突。这种对公平日益增长的追求,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社会中“漂一族”的暴增。
当然,漂的人生,也有它独特的挑战。数千样本的研究发现,未成年阶段的漂一族总体幸福感较低,寿命较短。原因是漂虽然提供给了人们更多结识新人的机会,但是每更换一个地方就要和自己已经熟悉的朋友说再见,重新认识新朋友,这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挑战,人就会觉得孤单,幸福感就会下降,而寿命也会伴随心理健康度的下降而缩短。
漂是柄双刃剑,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尤其重要,如果您恰好在考虑是否让孩子转学、出国留学,那么孩子的性格因素,就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由漂而产生的孤独感,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这些由迁移所导致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的改变,通过这几千万个漂的人叠加起来,正在对这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面对的,甚至已经不再是“漂还是不漂”,而是一个由大多数“漂”着的人组成的社会。
这样的一个社会有着它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模式。在漂一族聚集的大都市,人们更重视朋友间的契合,更少像父母辈那样靠时间磨合感情;公平竞争在社会上会得到更多认同,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式微;在商机方面,连锁品牌大行其道,因为那些千店一面的品牌是漂一族获取安全感的一个来源。
当然,这只是由漂带来的社会变化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影响尚且不知,我们也无法向上一代取经,毕竟,他们也没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