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好声音”
2013-05-14倪方六
倪方六
上古时期的“好声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崇尚音乐的民族,用《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的说法是,“乐之所生由来者远”,意思是音乐的产生很久远了。传说,黄帝曾命令当时名叫“伶伦”的著名乐人制作乐律。
从目前可以查到的史料来看,中国古人对音乐确实特别喜好,也颇为讲究。如在周代,连吃饭时都少不了音乐,《周礼·天官》中所谓“以乐侑食”就是这个意思。
《弹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歌曲之一。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弹歌》在黄帝时代就唱开了,歌词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歌词的大意是,把竹子砍断,把竹子接好,发出泥制弹丸,追射猎物。其要表达的意思相当简洁、明了。可以说,《弹歌》是上古时代中国劳动者的“好声音”,这种歌声不仅质朴,而且富有生命力。
被现代音乐界津津乐道的上古“好声音”,应该是一首情歌,姑且称之为《候人歌》。
据《吕氏春秋·仲夏纪·乐初》所记,这首情歌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涂山之女”创作的。其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当时大禹巡视治水,途中与涂山之女一见钟情,情定终身,但尚未来得及举行婚礼,大禹又到南方巡视灾情去了。
作为未婚妻,涂山之女对大禹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她每天叫自己的侍女站到涂山的南面,迎候未婚夫大禹的归来。带着浓烈的相思,涂山之女创作了《候人歌》。
《候人歌》留下来的歌词只有短短的4个字:“候人兮猗”,意思是,“那个等待的人啊”。4个字中,实际能表情达意的只有“候人”二字,“兮猗”是感叹词。但是,就靠这两个字,《候人歌》唱出了对爱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好声音”,成为上古音乐史上南方音乐即所谓“南音”的开山之作。
与“南音”相对应的是“北音”,即北方音乐。北音中最早创作的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史书上也未交代,姑且称之为《燕歌》。《燕歌》歌词也仅留下一句“燕燕往飞”,意思是“燕子们展翅飞翔”。
《燕歌》是传说中的有娀氏两个貌若天仙的女儿唱出来的,是北音中的“好声音”。另外,当年的“东音”、“西音”中都有相应的代表作与“好声音”。
战国时期的“好声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只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音乐也得以大发展。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书中的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首歌,都是用来唱的。
当时出现了不少大音乐家。如中国古代著名乐师师旷,就是晋国的弹奏高手。那时的“好声音”,是韩国的一位女歌唱家,名叫韩娥。
韩娥,照字面的理解,就是“韩国美女”,也许根本不是这位女歌唱家的名字,韩国美女是用来代称她的。韩娥的事迹,不见于传记,而是秦国的歌手薛谭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学唱歌期间,秦青讲出来的。当时薛谭还未学完,便向秦青请辞,在辞别老师的途中,薛谭回心转意,秦青于是给他讲了韩娥的“好声音”故事。
此事见于《列子·汤问》:从前,韩娥东去齐国,到齐国时连吃的也没了,她便像今天街头艺人一样,在齐国都城雍门卖唱。韩娥歌唱得非常好听,以至于韩娥离开后人们仍觉得歌声萦绕在房梁,整整三天时间也没有消失—这就是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由来。
韩娥的嗓子真是太好了,不要说唱,就是哭都能打动人。韩娥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欺侮她,韩娥很难过,便哭了起来。结果,老老少少听到后都跟着流泪,三天都不想吃饭。人们赶忙将韩娥追了回来,韩娥于是“曼声长歌”,为大家表演,一下子把大家唱乐了,众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跳起来,一扫之前的不高兴。最后大家赠送丰厚的财物,送韩娥上路。
如果秦青所述属实,称韩娥为中国古代“第一好声音”都不为过。
魏晋时期的“好声音”
到秦汉时期,中国的音乐又有进步。在刘彻(汉武帝)当皇帝时,曾出现了一位音乐家李延年,史称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其歌声动人。他曾为刘彻献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留下的“好声音”《佳人曲》,至今仍在传唱。
魏晋时期的“好声音”与秦汉及先秦又有不同,中国古典乐曲“清商乐”,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
清商乐,又叫清商曲,是在汉代“相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的主要内容是两汉至魏晋时期北方的民间音乐,所以清商乐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南北多地风格的民歌,兼有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的味道。
吴语本身就很软,就像今天的苏州话,外地人听苏州人骂人都像唱歌一样。可以想见,当年的清商音是十分好听的。清商音中的“好声音”有不少,其中有一位叫子夜的晋代民间女歌手,以一首《子夜歌》而出名。
《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之。”从《旧唐书》所记来看,子夜能唱还能写,多才多艺,创作出了《子夜歌》。
子夜是一名下层女子,由于地位卑贱,不能与心上人相爱结合,不得不借《子夜歌》抒发情感。因为歌声太过哀愁痛苦,当时大白天似有鬼在唱此歌: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子夜歌》收录在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类似子夜这样的“好声音”,在南朝有不少,生于刘宋时期的“华山女”便是个十分出色的女歌手。
华山女是个十八九岁的美女,住在今江苏镇江至丹阳之间的华山附近。有一个才子经过此地时,在客舍里见到她,一下子上了心、动了情,却苦于没办法结识她,竟相思成疾郁郁而终。
据公元568年成书的《古今乐录》所记,该才子临终前给母亲留下遗言:“葬时车载,从华山度。”华山女听说此事后,既伤心又感动,在才子的葬车经过时,毅然为他殉情……当地至今尚存“神女冢”。
华山女在殉情前,唱了一首《华山畿》,打动了无数古人: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独主为谁施?
欢若见炼时,棺木为侬开!
子夜和华山女都是民间歌手,而南北朝时深受上层贵族欢迎的“好声音”,当是女歌手王金珠。
王金珠是南朝梁时的宫人,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歌也唱得好,“歌喉绝妙”。最厉害的是,她还善于创作新歌。南朝乐府《吴声歌曲》中的《上声》《欢闻》《欢闻变》《阿子》《丁督护》和《团扇郎》6首曲子,便是她创作的。
唐代的“好声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热情奔放的时期,娱乐业发达,“好声音”丰富多彩,涌现出了一批载入史册的歌手和音乐人。唐代最出名的“好声音”是名叫永新的女歌手唱出来的。永新的好声音能好到什么程度呢?时人称其“喉啭一声,响传九陌”,说她是“韩娥第二”。
永新,原名许和子,是吉州(今江西吉安)永新县“乐家女”。开元末年,凭借高超的歌唱技艺被征调入内廷教坊,安置在只有高级艺人才能入住的“宜春院”,成为一名“内人”,即宫伎—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歌唱演员。其名“永新”,就是入宫之后依其籍贯改的。
永新能名声大振,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皇帝、“音乐发烧友”李隆基的赏识。
李隆基曾让著名的乐工李漠用笛子为她伴奏。在笛歌对赛中,李漠将笛管吹裂了,还没有压住永新委婉激越、高昂嘹亮的歌声。此即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所谓“明皇尝独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
还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楼举办大型宴会。当时有数万观众,现场乱糟糟的,喧哗絮语,难以安静。李隆基相当生气,欲罢席退出。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出了个主意,称“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
李隆基半信半疑,同意了。果不其然,永新一出来,“撩鬓举袂,直奏曼声”,嗓子一亮,现场立即鸦雀无声,“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所谓“曼声”,是一种高难度唱法,声音“自脐出至喉”,穿透力极强,委婉激越、高昂嘹亮。据《淮南子·氾论训》所记,在先秦时代,只有上文提到的韩娥、秦青、薛谭等屈指可数的几位歌唱家能唱“曼声”。
李隆基对永新的“好声音”评价甚高。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歌直千金”条,记的就是李隆基对永新的评价,称“此女歌值千金”。一首歌能值千金,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永新活在今天,其出场费在百万以上是不成问题的。很可惜,永新有如此“好声音”,在“安史之乱”后却流落风尘。
此后,宋、元、明、清也都曾涌现出不少“好声音”,但似乎都不能与永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