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人精魂:乱以尚武平天下

2013-05-14/

中国西部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尚武巴人蚩尤

文 / 杨 然

沏上一碗盖碗茶,说起开国十大元勋,其中四位就来自于四川。哎呀,只说那大帅们炮打雷轰之气势,骁勇善战皆来自于巴人之地。“巴人之地”形成于何时何处?“巴人尚武”,又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生得如此多将相英雄?

三两下挽起袖子,啪!啪!拍案道来。

巴人之地,孕育尚武精魂

武陵山脉位于川东,湘西,鄂西交集之处,据考证乃是巴人生息繁衍的母地。传,被尊为“武神”的上古蚩尤葬于此山,此地民众仍然保留尚武的祭祀礼节。一方精魂一方人,可见,“巴人尚武”的传统可点拨追溯至此。

呵,先来说说这位蚩尤大神。 据《龙鱼图》记载,炎帝孙子蚩尤,率领旗下八十一兄弟,与黄帝大战七十多个回合。这八十一个兄弟,个个志怪,皆是能说人话之野兽,铜头铁额,以石头铁块为食。蚩尤取庐山之铜制造刀戟利器,气势汹汹,横行刚猛。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极具传奇色彩。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败多胜少,后得天赐神符,将蚩尤杀死,不料天下复又大乱,何如怎办?“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黄帝于是又画下蚩尤的样子来威慑天下,天下人诚惶诚恐。

咦!天下人竟皆咳叹战栗,臣服于蚩尤威武!区区画像都能使得众乱平息。噫,称蚩尤为骁勇刚烈之“武神”“战神”,其声名足已!武陵,即“武神之陵”,这位上古武蛮子便被葬于此山之中。而从现在武陵山一带的遗存民俗之中,亦能窥见尚武精魂。湘西等地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

上古志异传奇怪诞,而巴人尚武传统,却大可考据史说。巴人原有五支部落,一日,五族集结,欲推选出一位统领各族的大首领。部族崇尚力道技能,谁要在掷剑和划船两大比赛中拔得头筹,谁才有称王的资格!巴相务,巴氏部落年轻后生,力道健美之势,展现出雄姿英发的领袖风采,被众人奉为廪君。廪君时代开启,遂率巴人逐盐而居。

尚武,一部分的精神链接来自于巴人之地的上古遗风。而巴人之地的地形特色也赋予了其不同于其他种族的斗战优势。为了适应山势险峻连绵,山崖高耸陡峭的生存环境,巴人要学会在各种险要环境下攀爬穿行。顺应这一需要,巴人多身材矮小,这便利于其身体重心快速改变,这不仅没有使他们落于被践踏劣势,在搏斗之中,反而令其反应敏捷,出击迅驰。故巴人善于近身肉搏。敏捷特色也表现在其斗战习惯之中,自廪君率部落在峡幽谷深,土壤贫瘠的三峡地区逐盐而居时,凭借丰富盐泉资源,巴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积蓄起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适逢其扩张之时,中原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征巴人作前锋部队。于是,身手敏捷,长年生活在幽深山谷中的巴人军队犹如天外异族,戴着奇异面具,跳着巴氏战舞冲锋陷阵。《华阳国志》巧妙一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城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由此也见,巴人在战事之中是很懂得心理作用的,勇中施智,智勇兼备。巴师勇锐,即以獠牙乱舞,敏锐之动静,造势凌敌。所以曾说巴人脾性,火气一来,必定是拳头如雨点,劈啪啪不由分说地落下来。

巴人之地,还有一样物什,使得其尚武魂魄更见传奇——巴国战剑,巴蛮之人的精良装备。时地所产,青铜甚多,巴人取其锻造为利器。据说,商代晚期或更早,巴人便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剑。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柳叶剑”,其剑身多呈柳叶形,长度多在30—45厘米左右,柳叶剑剑身比较窄细,不装剑格,便于携带、掷击。配合巴人敏捷的近身搏击技能,巴国战剑力量实在惊艳于古兵器之中。牧野之战,巴人高举白虎战旗,身披虎皮,戴着虎式面具,先歌而舞。习惯于中原车站的殷军,猛然之间看到一支犹如天降而来的虎狼之师,虎啸长歌,列阵而来,一手持盾,一手持剑,愕然之下,竟受到威慑,溃败而退。一面是手握长达数米长戈的殷士,一面是歌舞喧天,威猛前行,却手持短剑的巴人。喧嚣之间,巴人迅疾将短剑掷出,挫败了从没有见识过如此阵仗的中原军士。精巧短剑,配上精巧的搏击技能,成就了巴人精巧的尚武怪谈。

左图/巴渝舞右图/武陵山区地形图(制图/王静)巴渝舞,素有“剑驽齐飞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地”美誉。

巴人忠勇胆魄,浩浩然入武陵南北

廪君逐盐而居,在巴人之国创建繁盛景象之后,为盐而战不断扩张。丰盈盐利引起了秦巴垂涎。战国中期的巴、蜀、秦、楚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三百多年的合纵连横,彼此结盟、背弃、争战的历史。有人说,一部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巴国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巴人的战争史,巴人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用战争书写历史的民族。然而,面对逐步吞并周边小邦并逐步控制瞿塘峡以东的三峡地区而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巴国步步后退,盐泉资源纷纷落入楚人手中。经济基础的溃崩,使得巴国再也无力与楚抗衡。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败于鄾(今襄阳城东北)”。自此,巴国为避楚国锋芒,纷纷西迁。

秦军连弩阵,是一种类似三角锥的锐器。青铜打制,机械发烧,射程可达300米,万弩连发,威力十足,步兵毫无抵抗之力。这样一种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冷兵器的出现,使得秦军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队。秦逐楚,秦灭巴,部分早已楚化的巴人随楚迁徙入鄂西,部分南下至湘西,还有一部分即是史载中出现最多的一支巴人,他们沿嘉陵江沿线回溯西迁。

如果这单纯是为了盐泉而争产生的征伐史诗,也未必有种将历史一刀剖开的敷衍。历史是部辩证诗,征伐和融合,此消与彼长都往往可能出现在同一时期。在盐泉之争的长久年代里,巴人和楚人的界限必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消融。某一时刻,血脉的锁链扣接在一起,族群个性也会随之交融在血脉之中。楚势力增长之时,其实已经吸纳了众多巴人血脉,今时今日,可见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巴人墓葬。

人们都称湖北人作“九头鸟”,湖北人擅长于审时度势,除此之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服输。“不服周”是湖北人的一个俗语表达,“周”表示朝廷,据史说,周昭王后,周封申、邓、息三国专事抗楚。后周朝东迁,国势衰败,楚国并吞申邓息三国,公然将战火烧到郑国边境,并自称为王,公然的不服周,欲取而代之,做中原诸国的领袖。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更是在秦逐楚国之后,楚人虽屈败,却怀恨在心,绝不言败,后有楚怀王号令诸侯反抗暴秦、楚霸王项羽和刘邦的中原逐鹿,楚国人从来是不肯服输的,就是不服周。楚人和巴人的血脉早已在历史里交融,这样倔强、勇达的气魄即留痕于此。

再说武陵山以南的湘西,湖湘文化在衍化过程中更显豪迈。且看活跃在近代的一位奇特政治人物——杨度,呼号出“若道中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样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连其师王闿运也曾说他“憨直”,不圆通。有人曾将他与蔡锷比较,认为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只道是虽有过激之嫌,但豪迈向前的气势,实在像极了文化秘史之中巴人勇猛无畏的遗风。

战秦不果,节节退败。巴人一支遂沿嘉陵江西迁。巴人的退却之路却在时空聚散间铺开了开国元勋的兴起之路。

巴人之地,拱将帅之乡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曾数迁其都,最终迁到离原来都城夷城(今巫山)以上700多公里的涪陵一带,重建都城“枳”。后来还在酆都(今丰都)、江州(今重庆)建过都。前三都均位于长江边,巴先王陵所在地枳(今涪陵)也在长江边,而最后一个都城却在川东北的阆中,是秦灭巴时巴国都城所在。

在这条迁徙之道上,尚武精魂也养育出了一条新中国革命壮丽的红色血脉。围绕华蓥山,英雄人物辈出。南充顺庆仪陇,资阳乐至,广安,都位于华蓥山以西,这里分别走出了朱德、罗瑞卿、陈毅、邓小平;华蓥山东北的重庆开县,走出了刘伯承,以南的江津,走出了聂荣臻。他们是拉朽摧枯之势,战火烟云残卷之时,涌现出的一心报国、投奔武门的戎马英雄;谈笑间运筹帷幄,风范傲然的儒将奇士;求强求勇求前进的前瞻英杰。

朱德元帅,适时20出头,逢时局动荡,社会黑暗,“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立志报国的他徒步跋涉三个月,直奔昆明讲武堂。讲武堂,何地耶?黄埔军校尽人皆知,要是追问“黄埔军校的摇篮”,还就是云南的这所讲武堂!时由帅才蔡锷主持,将其易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盛名远播。讲武!讲武!朱德在那个纷繁混战,理不清救国求存之途的年代,兴冲冲追寻的就是以武平乱的理想。毕业后,朱德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铮铮铁骨好英武,行伍人家,戎马一生,就这样,朱德先后经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尚武豪情呖呖然然,被外媒称作“红军之父”的朱德元帅即以“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平生是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的豪情励己,真真武威昭日月,尚武精魂不灭!

同样是行伍人家出身的刘伯承元帅,被邓小平赞为大军事家!朱德亦盛赞其“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抗战时期,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说:“游击战争的‘游’就是机动,‘击’就是歼灭敌人;‘游’以掩护自己的弱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击’以发扬自己的特长,撇开敌人的特长”。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等等。啊呀呀,勇武之士气,善战之实力,在峥嵘岁月里,锵锵锵,成就了一番吞吐风云的将帅传奇!

英武善战,概是尚武巴人的作战美名,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高明风范也不仅仅只是三国江东豪情。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任政委,重视军队纪律,曾说:“部队纪律坏,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政治危机必然带来军事危机。” 1947年10月某日,部队行至黄冈附近宿营地,一名副连长强取商贩的粉条和布匹,邓政委当即下令枪毙该副连长。下午,被抢商铺老板出面求情, “早知道大军的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跑上山。如果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件事呀!请刀下留情!”一位老妈妈也嗫嗫说, “拿了几把粉条和几丈花布算不了什么,你们千万莫枪毙了他啦!”邓小平当即定定说道:“老妈妈的话,我们是理解的。事情虽小,影响极坏,军纪如山嘛!没有纪律的军队,打不了胜仗。我军铁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拿商民的一针一线也不行!保护工商业者的政策,我们要坚决执行!”红军长征,前有围追,后有堵截,靠那般?正是邓小平这般严肃军纪的高瞻远瞩,才争取到了沿途民众的拥护。

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可谓近代浴血之歌。屠火沉浮,持久的抗争,捍卫坚毅的精神意志,绝是养护军魂的关键!罗瑞卿,巴人之地走出的大将,在担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等职,主持抗大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毛泽东制定的办学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不仅在毛泽东指导下写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深入影响全军。更在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他学校的数千名教学员工越过日伪军封锁线,行程1500公里,进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军纪如山,军政亦重。罗瑞卿的笔端之下,抗战精神威武之势如枪炮。

图一/以“平生是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自励的朱德元帅,出身行伍,骁勇善战。

图二/被称为大军事家的刘伯承元帅,足智多谋,精心于战术研习。

图三/提出“两弹为主,导弹第一”,专注军事装备的聂荣臻元帅。

图四/高瞻远瞩,讲究军队作风,严肃军纪的邓政委。

图五/罗瑞卿的笔端之下,抗战精神威武之势如枪炮。

图六/慷慨无畏,壮志凌云的陈毅元帅。

乐至,有座“将军桥”,在陈毅元帅故居附近,后陈毅定名又作“劳动桥”。陈毅尚小便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励宏志,亦是征战浴血,豪情万丈。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正如此慷慨诗篇,陈毅所作“十年”诗篇乃为新四军军歌铿锵雄壮之润稿。

一如吸取了秦灭巴时,弓箭对峙短剑,决对制胜的教训,巴人尚武精神的后续之中,也大概绵延有对新型兵器的崇尚。而从巴人之地走来的一位元帅即对于国防力量,武器的更新有着格外的关切,他便是聂荣臻。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一心专注到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主持工作当中,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光荣的北伐行列中,

曾记着我们的威名。

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

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

飘扬海外,散播农村。

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

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这声。

风雪饥寒,穷山野营,

磨练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年隔绝,四围孤立,

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

长年累月的埋伏与周旋,

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

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

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今朝抗日,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向敌后进军,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

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

鼓舞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

—— 陈 毅 《十年》

不论是动荡乱世,揭竿而起,英勇杀敌的悍将;还是严整军纪,鼓舞士气的儒将;还是求强制胜,与时俱进的明帅。尚武精魂本为“止戈”。那年岁,亦有大批文人,虔信于修佛避世,而这些巴人之地孕育出的忠勇奋起之士,甘愿以己之血性,求天下太平安定。巴人尚武情怀之荡气回肠,壮哉:“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

猜你喜欢

尚武巴人蚩尤
王羲之:兰亭集序
纳米比亚辛巴人的地摊(摄影作品)
大战蚩尤
英勇善战的巴人
蚩尤之歌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黄帝战蚩尤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