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MB标准的LDPC译码仿真
2013-05-11刘帅何晶
刘帅,何晶
(中国传媒大学电路与系统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24)
1 引言
LDPC信道编码技术是编码界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由美国的Gallager教授在1962年提出,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缺乏可行的译码算法,此后的35年间基本上被人们忽略,一直没有收到编码界的重视,英国的Mackay教授等人在1996年“再发现”LDPC码后才轰动世界,成为信息论提出以来最重大的研究进展之一。理论研究表明:1/2码率的LDPC 码在BPSK调制下的性能距信息论中的香农极限仅差0.0045dB,是目前距香农极限最近的纠错码。[1]LDPC码与高效调制相结合,能满足下一代移动通信高速数据大容量传输的迫切要求。LDPC码迭代译码的思想也为实现迭代信道估计、迭代均衡以及信号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CMMB(China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基于泰美公司STiMi(Satellite and Interactive Multiservice Infrastructure)技术研发的新一代多媒体广播技术,于2006年10月被批准为广电系统的标准。
2 和积算法(SPA)
和积算法(SPA)是基于Tanner图的LDPC码的软判决译码,其每一次迭代包括两个步骤:校验节点信息更新和变量节点信息更新。在均值为0,功率谱密度为σ2的加性高斯白噪音(AWGN)信道中采用BPSK调制方式时,和积算法的译码步骤如下:
(1)初始化,根据接收数据yi初始化变量节点ci后验概率信息:
(1)
(2)校验节点更新,利用变量节点的最新信息qij来更新校验节点的相关后验概率信息rji:
(2)
(3)变量节点更新,利用校验节点的最新信息来更新变量节点的相关后验概率信息qir:
(3)
归一化,有
(4)
(4)译码判决
对所有i计算:
(5)
其中常数Ki的选择应使Qi(0)+Qi(1)=1。
对所有变量节点判决:
(6)
(5)译码停止
将判决得到的码字列向量代入校验方程,若满足校验,或者迭代次数达到预先设定的最大迭代次数,则终止译码,所得即作为最终译码码字;否则迭代次数增1,并返回步骤(2)继续进行迭代更新。
3 对数域和积算法(LLR-SPA)
上述和积译码(SPA)在概率运算上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算法中包括指数运算和很多乘法,给硬件实现和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当码长很长时,概率乘法在数字计算上会不稳定,影响收敛性。为了简化算法中乘法运算量,可用对数域和积算法来代替和积算法。
为了方便讨论,首先定义对数似然比(LLR):
(7)
(8)
(9)
(10)
又知:
(11)
令λ=ln(P0/P1),则
(12)
根据上述定义,算法如下:
(1)初始化
L(qij)=L(ci)=2yi/σ2
(13)
(2)校验节点更新
(14)
上式中仍然存在乘积运算,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Gallager的定义,将L(qij)表示为L(qij)=αijβij,其中αij=sign(L(qij)),βij=|L(qij)|
则有
(15)
并根据性质f-1=f,有
(16)
可以根据函数f(x)性质,用查表法实现校验节点更新。
(3)变量节点更新
(17)
(4)译码判决
(18)
对所有的变量节点有
(19)
(5)译码停止
4 基于CMMB标准下的LDPC码LLR-SPA算法的仿真
本文采用0.5码率。LDPC码译码算法性能仿真模型在MATLAB平台下搭建,仿真所采用的信道模型是AWGN信道,调制方式为BPSK。
LDPC编码配置表[4]:
LDPC编码配置表
SPA算法由于其运算量大,硬件实现复杂度高,一般多应用于码长比较短且对BER要求较高的场合,故本文不予采用。对数域和积算法(LLR-SPA)是SPA算法在对数域的等效简化算法,它将大量的乘法运算变为加法运算,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量和硬件实现复杂度。图1为LLR-SPA算法的误码率仿真图。
图1
5 总结
本文对二元LDPC码的译码算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和积算法和对数域和积算法的原理,并且在CMMB标准下对码率为1/2的LDPC码惊醒LLR-SPA算法仿真得出误码率曲线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SNR的增加,误码率(BER)曲线下降速度很快。硬件实现复杂度方面,LLR-SPA算法比SPA算法硬件实现复杂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性能稍微低于SPA算法。
[1]Shannon C 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623-656.
[2]李松林,于忠臣.基于CMMB系统的LDPC译码器的设计与实现[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19-20.
[3]文红,符初生,周亮.LDPC码原理与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