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制研究
2013-05-11应思思
应思思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杭州 31112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要时期,这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产品附加值、需求结构调整、创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和提升。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是经济系统中经济学家最为了解的经济单位之一,也是政府所能直接作用的经济单位。文化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系统中发挥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加上它同时拥有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多重属性,已经获得了各国政府、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和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系统整体的发展紧密联系。因而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也同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合理展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化产业内部,也已经有诸多文献跳出文化产业并将其放入国家经济系统的发展实践中,深入考察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与经济整体发展的关系,探讨它与其他相关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联系。然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两层面进行统筹考察的分析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刚刚构建的包含整合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大层级的经济系统模型ES中,考察产业发展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联系,运用系统思想更加全面地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以期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
关于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产业经济学框架下展开。产业经济学本身就包含两大主要的分支,一是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产业组织理论。其中前者是自然地将各个产业及其关联纳入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整体中进行考察的;而后者则更多关注产业内部具体企业的策略选择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这一方面的理论主要关注相关产品市场的结构、企业的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因而多数情况下是局限于产业内部的。
产业结构理论讨论了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关于产业结构演化,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优势地位更迭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
聚焦于产业结构研究的大量文献证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因此产业结构的规律性转换也被视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根据若干国家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同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描述的现象相同,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将不断减小,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增加。后人将这一规律称作“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兹对这一规律做了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收集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据此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用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劳动力相对比重变化的程度差异来解释。此后,相继有经济学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特定产业在特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发挥突出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赫希曼1958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于制造业作用的强调和对于罗斯托在起飞理论中对于主导产业的讨论。赫希曼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他提出当时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首先发展制造业。罗斯托的理论更具有一般性,他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而这些阶段出现依此更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3]。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呈现出主要产业不断更替的趋势,美国经济从农业、轻纺业为支柱转变为以化工产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为支柱,再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柱;英国支柱产业从棉纺业转向机械制造业、钢铁业、煤炭工业和运输业,又转向金融业和创意产业;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性包含特定产业或产业综合体经济地位演进[2]。
对这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不难得出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优势产业的产品附加值由低向高转变。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并将这样的发展过程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从前文所述的产业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实践可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必然伴随着分工的继续深化、产业间合作与协调的不断加强和产业关联水平的总体提高。这一发展趋势和后文将提到的产业结构跟随需求结构变化而调整的趋势一并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演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些因素主要有需求、供给、对外贸易、创新和制度等等。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和需求结构的变动。而这两者都是首先对相关产业生产活动和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之后才由产业发展状态的改变最终作用于产业结构的。
首先,创新通过改变产业相对收益水平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学对于创新的研究十分丰富,最有影响力的是熊彼特对于创新的讨论。熊彼特在他的研究中将创新定义为不连续的生产函数变动,不连续即表示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动不能分解为无限细微的步骤[4]。熊彼特在经济长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长波理论。以熊彼特为突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将创新视作影响经济发展周期的重要因素,并指出经济发展周期中的长波与创新,尤其是新通用目的技术的出现和扩散有着直接关联[4]。熊彼特提出,他所指的“创新所包含的一些过程,比起其他过程来,必定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作用”,随后他以国家的铁路化或电气化作为这类创新的例子。后人将这类创新称作“通用目的技术”,这类技术的使用和扩散常常伴随着全新产业的出现,并常带来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新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函数对于生产收益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认为,当生产基础创新发生后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时,这些使得该部门能够获得高于一般产业部门平均水平的收益,会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该部门。这种情况通常在新产品开发或原有产品获得改善时发生。然而当创新发生在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时,由于产品价格对成本的反应、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不再敏感,产量的大幅提高反而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降低,最终导致这一生产活动收益下降,生产要素则会外流。这类情况往往在创新仅仅提高了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却没有改变其需求弹性的时候发生。任何一种方式,创新都将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改变产业结构。不仅如此,创新还通过改变和增加中间产品的需求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
其次,需求结构变动经由相关产业内部供需法则和产业关联影响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3]。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品需求同用于生产的产品需求对于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通常将它们加以区分,分别称为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存在一定层次。该理论将需求分为几类,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尽管其中的具体分类和机理未必完全同现实相符,但其对于理解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帮助。相关的经济研究显示,消费者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其中主要消费品的变化趋势大致与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相符。著名的“恩格尔定律”在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在食物消费方面支出的比重趋于减少的规律。当经济系统中的最终需求结构改变时,产业结构将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趋向于同总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者需求是厂商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而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961年就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提出供需法则来描述竞争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5]。中间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略。随着产业间关联的日益强化,生产迂回性的不断提升,生产活动中的中间产品种类和需求量持续增加。在中间产品市场上,中间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样将通过供需法则影响产业结构。
2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机制分析
2.1 构建经济系统模型ES
为系统分析和梳理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构造一个包含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两大层级的经济系统模型ES。后文将尝试着在经济系统模型ES中对产业结构理论中整合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学说和产业组织理论当中关于产业发展的学说,并将其运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
经济系统模型采用昝廷全提出的经济系统定义,即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定义为由经济单位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1]。根据这一定义,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经济关系})。
根据经济系统的上述定义,按照以下步骤构建经济系统模型ES:
首先确定经济系统的范围和基本单位。用ES(economic system)代表经济系统整体。用ei(i=1,2,…,n)代表该系统当中最小的经济单位,如法人企业、自由职业者等,这里为表述方便统称为厂商。厂商之间存在各种经济联系,两个厂商之间的关系用fij表示,这里fij∈{(ei,ej)|i,j=1,2,…,n },fij代表的是厂商ei与ej之间的关系。则厂商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前述形式化定义来表示,即
经济系统=({厂商},{厂商之间的经济关系})。
用相应符号替换,得到经济系统的平凡表示
ES=({ei},{fij})。
这个式子的经济含义是:模型中的经济系统可以看作由区域中所有的厂商和所有厂商间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其中经济系统模型的范围是区域中的所有厂商,模型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厂商ei。
图1 区域经济模型的范围
第二步,构建产业,并用厂商进行刻画。我们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定义,将模型中符合定义的一组厂商放入同一个集合,以这个集合为基础,构建模型中的一个特定产业,用Ek表示。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定义,将“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2]划为同一产业Ek。将产业Ek根据其下表k进行重新编号,用eki表示产业Ek内的商场。所有属于同一产业Ek的企业eki和ekj之间的关系fij∈{(eki,ekj)}自然应当属于产业Ek的内部联系。那么产业Ek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产业Ek=({属于产业Ek的厂商},{产业Ek内厂商间的关系})。
用符号替换,得到产业Ek的模型表达式:
Ek=({eki},{fij})。
其中,由产业Ek内所有厂商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fij}就是产业经济理论所指的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分析都是在选定某一个产业后展开的,其本质就是对所有厂商进行上述步骤的挑选。以文化产业组织分析为例,在讨论文化市场上某些文化厂商的行为之前,首先要把所有生产文化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厂商e1,e2,…,en归为一类,并将所有这些厂商的集合称为文化产业,接着才能根据文化产品生产的具体规律讨论不同厂商所面对的市场结构,进而分析厂商的行为,并据此评价市场绩效。
图2 区域经济模型中的一个特定产业Ek
第三步,完成产业划分。将经济系统划分为m个产业Ek(k=1,2,…,m),这些产业之间所有关系的总和就是产业结构。对经济系统ES中包含的所有厂商都进行产业划分,最后得到m个产业Ek。其中每一个产业都可以用第二步中的形式表达式来描述,构成模型的第一个层级——产业。而这个层级上每个特定产业内部的所有经济关系,都称为各自产业的产业组织。
图3 经济系统的产业划分
第四步,刻画产业结构,并得出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表达式。
将产业之间的某一经济关系表示为Fij,其中i和j分别代表发生关系的两个产业的编号,即Fij∈{(Ei,Ej)|i,j=1,2,…,m }。那么所有这些产业之间的关系{Fij}就是产业结构。模型的这一部分可以用来方便地描述特定的产业结构指标。
以三次产业比重这一经济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指标为例。三次产比重基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相当于把经济系统中的所有厂商根据三次产业的具体定义划分为三个产业大类,即ES=({E1,E2,E3},{Fij}),其中Fij∈{(Ei,Ej)|i,j=1,2,3 }。这里的E1表示第一次产业,E2表示第二次产业,依此类推。那么三次产业比重可以通过对三次产业之间两两产业产值的比例进行简单运算得到。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况,用F12表示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产值的比例,设F12=1:2,用F23表示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设F23=1:3,那么三次产业比重F就可以由它们计算得到,即F=1:2:6。
将经济系统ES中的所有厂商都进行产业划分后,经济系统就能以产业为元素进行形式化表示,即
经济系统=({产业},{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用符号代入,得到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表达式:
这一表达式刻画的就是本文经济系统的第二个层级,即由产业和产业结构组成的经济系统。
至此,经济系统模型的构建全部完成。这个包含两个层级的经济模型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所有表达式的组合来表示,即:
ES=({Ek},{Fij});
Ek=({eki},{fij});
Fij∈{(Ei,Ej)|i,j=1,2,…,m };
fij∈{(eki,ekj)| i,j=1,2,…,n};
其中eki表示产业Ek中的第i个厂商,n是产业Ek中厂商eki的个数,m是经济系统ES中产业Ek的个数,fij代表Ek中厂商eki和厂商ekj之间的经济关系,{fij}代表Ek中的产业组织,Fij指产业Ei和产业Ej之间的经济关系,{Fij}则表示经济系统ES中的产业结构。
在这个经济系统模型ES中,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讨论均可以被方便地引入和刻画。
2.2 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ES模型
将ES模型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分析,首先确定模型中的产业分类方法。根据文化产业的定义,我们将所有生产文化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厂商ei划入文化产业厂商集合,并用下标c对这些厂商重新标号,得到厂商集合{eci}。则文化产业Ec可以表示为Ec=({eci},{fij}),其中fij∈{(eki,ekj)| i,j=1,2,…,n},n是文化产业厂商的数量。接着根据相应的产业定义将ES划分为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用Ea、Em和Es来表示。最后将经济系统ES用这几个产业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即ES=({Ek|k=c,a,m,s},{Fij|i,j=c,a,m,s })。那么包含文化产业的经济系统ES可以表示为下面这些表达式的组合:
ES=({Ek|k=c,a,m,s},{Fijλ|i,j=c,a,m,s ;λ∈ΛF});
Ek=({eki|k=c,a,m,s },{fijw|ij=1,2,…,k} ;w∈Wf);
Fijλ∈{(Ei,Ej,λ)| i,j=c,a,m,s ;λ∈ΛF};
fijw∈{(eki,ekj,w)| i,j=1,2,…,k;w∈Wf}。
其中eki表示产业Ek中的第i个厂商,k是产业Ek中厂商eki的数量*这里为了符号使用的简洁,将c,a,m,s均看做是数字,且分别等于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所有厂商的数量。。fij代表Ek中厂商eki和厂商ekj之间的特定经济关系;w是fijw的权重,用来表示f的关系类型;Wf是企业关系f的权重集,是f的所有类型w的集合;{fijw}代表产业Ek的产业组织。Fijλ指产业Ei和产业Ej之间的特定经济关系,λ是Fijλ的权重,用来表示F的关系类型;ΛF是企业关系F的权重集,是F的所有类型w的集合;{ Fijλ}则表示经济系统ES中的产业结构。
2.3 基于ES模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互动机制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对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的讨论,下面在ES模型中分别考察创新发生和需求结构变动时,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互动机制。
首先考察创新发生时的情况。文化产品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有其特殊性,即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过程本质上是创意内容以信息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过程。因此文化企业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对于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创新高度敏感。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带来文化企业的生产函数的不连续变革。尤芬和胡惠林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周期与相关技术长波联系在一起,根据熊彼特和冯·丹因的长波理论对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6]。他们将据此得出的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波形图与冯·丹因的经济长波进行对应比较,提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文化产业发展受到技术创新影响的现实案例比比皆是。电影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电影由无声默片升级到有声电影、到彩色有声电影、到数字电影、再到刚刚兴起的3D电影,可以说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是电影产业在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历史中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出版业、电视业、音像业等其他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与此类似。
这些技术创新不断地孕育着音像制品、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多媒体文件、网站、手机短信等等新的文化产品形式和留声机、录音机、walkman、CD机、电影放映机、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的媒体终端设备,并且特定文化产品形式同包含相应终端设备在内的专用传输平台互为互补品,各式各样的媒体行业陆续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技术创新对于文化产业Ec的直接影响就是文化产业的划分{eci}/θc中元素越来越多*表达式{eci }/θc中,θc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的分类方法,是{eci }上的所有等价关系的集合,设{eci }中仅有四个元素,θc的形式如{(ec1,ec3)(ec2,ec2)(ec4,ec4}。{eci }/θc这个表达式的经济含义就是用分类方法θc对文化产业所有厂商的集合进行划分,得到的是一个厂商子集合组,形式如({ec1,ec3},{ec2},{ec4})。其中每个集合表示文化产业的一个行业,这个集合组中元素的数量就是文化产业中行业的数量。,并且各自分立,各自趋向纵向一体化。在ES模型中表示,即产业组织当中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关系fijw(i,j满足(eci,ecj)∈θc)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高;同时分属不同行业的厂商之间关系fijw(i,j满足(eci,ecj)θc)较行业内厂商间关系而言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低很多。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维持着文化产业的高收益水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要素资源流入,最终文化产业通过自身产业的扩张部分地改变产业结构。这一影响的不断作用将持续增强文化产业这一高附加值、知识密集产业的经济地位,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由于大部分媒体行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对应媒体终端设备之间存在互补性,如电视节目如果离开电视节目制播设备和电视机等视频播放设备就无法被生产或接收。这类基于媒体终端设备的文化行业将需要大量制造业零部件用于终端设备制造,将在一定时期内改变中间产品需求结构,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文化产品本身存在间接正外部性。具有间接正外部性的行业中存在一定的消费者规模经济,即消费特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越多,厂商就越有动机去改善产品质量。再加上媒介类文化厂商吸引的消费者注意力越多,就能够在广告时段市场上进行的二次售卖中获得更高收益,因而行业还存在着较大的规模经济。两种类型的规模经济往往重叠导致行业内最终出现强的厂商越强、弱厂商越弱的正反馈现象,将行业带入自然垄断的格局。若政府部门未能建立合适的规制体系,以鼓励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保护媒体内容制作尤其是新闻采编过程的独立性,消费者将用脚投票,转而消费其他媒介行业的产品或者少消费媒介产品。很快正反馈作用会将不良的态势迅速放大,这一态势一旦出现,政治局势也将受到影响,消费者文化需求难以满足,最终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一般的信息技术革新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在这次革命中,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当中引发了产业的信息化进程。过去分立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行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产业边界的模糊,三大行业逐步走向产业融合[7]。这一过程直到今天仍在进行当中。这次技术创新产生的数字化技术把音频、视频和纸质文本这些原本完全不同的信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比特”格式,同时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同走向互联网通讯,使得数字化信息的传送更为广泛和普及[7]。因此信息化进程带来的技术革命本质上是原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信息传输技术在技术创新之后走向融合,这使得新技术普及后,原本用以划分三大行业(分属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产品边界、市场边界甚至政策边界也随之模糊。
产业融合导致的产业边界模糊在ES模型中表现为行业分类方法θc由等价关系集合转化成相容关系集合。由等价关系进行的划分是等价分类,分类所得的集合两两不相交,在模型中表现为任何一个厂商,一旦被划入一个行业,就不可能又被划入另一个行业。而用相容关系对文化产业进行的划分是相容分类,允许出现一个厂商同时属于多个行业的情况,而同时属于多个行业的这个厂商可以看作是处在多个行业相交的模糊边界上。产业融合后形成的横向市场结构形成的新的价值链,重新塑造了交叉竞争、竞争合作格局,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有稀少薄弱的行业关联的深化和广化,使得分属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fijw(i,j满足(eci,ecj)θc)大大增加和强化。进而产业融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形态,并最终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这一过程中,要将信息化带来的产业融合态势持续推向深入,全新的产业规制体系的建立是关键。国内产业融合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边界模糊后原有产业规制体系无法适应实践。
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化的确有着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力唯有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匹配时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和高文化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使得信息技术革命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得以逐步显现。然而这一影响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得到几个关键环节的传导。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消费者最终需求结构逐渐转向以文化产品为主要消费品时,文化产业通过不加改动和创造地增加文化产品产量难获更高收益。这是由文化内容产品边际效益迅速大幅递减的特性所决定的。这与产业融合出现后,技术获得突破而内容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一样。毕竟内容和创意才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将文化内容产品的最终需求增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化,必须注意文化产业内容产品行业同相应的终端设备行业协同发展。中间文化产品需求的转化也同样需要关注。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其他产业将各自迎来发展瓶颈。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经济优势地位总是由产品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占据。当前国内各产业要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过程中知识要素投入的比重,除了苦苦等待新技术成熟之外,唯有引入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将文化创意元素嵌入产品生产过程。这些产业遭遇产品附加值提升无门的发展瓶颈之后,对于面向其他产品形态的创意设计中间产品的需求已经潜在地生成。文化产业若要利用这批中间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需要有人才、市场体制和规制体系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3 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从创新和需求两大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作用的最大化。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协同进行,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新兴文化产品文化附加值。信息技术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文化企业在运用新科技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传统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显得不足,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原创能力欠缺,能够影响国内甚至是世界的文化产品稀缺;另一方面是新兴业态传输平台利用高科技发展迅猛,但其中文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导致文化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来说,利用新兴文化产业传输技术和平台开发传统内容产品的新形态,有利于产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保持原有的文化附加值;而对于新兴文化产业来说,无论是引入传统内容产品的高科技形态,还是利用传统文化产业成熟的创作与传输平台对自身产品进行再加工,都可提升自身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鼓励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利于加速改变文化产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共享高科技信息生产、传输平台和高文化附加值的内容资源,在短期内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整体提升。
其次,研究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规律,探索潜在中间需求的显化和转化机制,针对需求结构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较2009年上升0.2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距离5%的支柱产业最低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本文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可知,文化需求结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对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结构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对潜在中间需求的显化和转化机制进行探索,并针对现有需求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及时把握产业发展时机,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避免文化生产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这样才有可能在抓住现有消费需求的同时把握未来中间需求释放的时机,进而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消化需求空间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要重视对潜在中间需求的显化和转化机制的探索。由于潜在中间需求较为隐蔽,他产业生产对创意设计和艺术设计产品的需求往往被大多数文化企业忽视。这使得国内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远不如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那么紧密,关键中介环节缺失,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困难。对于中间需求显化和转化机制的探索,关键在于搭建产业链延伸缺失的关键环节,以畅通中间需求通过影响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的机制链条,实现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倒逼中的持续发展。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对象、内容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6(10):18- 22.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7-19.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0-281.
[4]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经济发展理论——对于
[5]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90-291,296.
[5]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盖尔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四卷)[Μ].584.
[6]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66-73.
[7]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J].产业经济研究,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