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2013-05-10高然
高然
【摘 要】本文选取茶类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术语英译的一个典型代表进行探讨,分析了茶类词汇英译的基本策略,并探究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中国文化的输出需要大量易于输入语接受的术语翻译,望本文的浅析对中国文化术语的翻译有些许贡献。
【关键词】茶;术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1785年为英国自由党员数人所作的The Rolliad (《鲁里之流》)中有这样一首诗:
What tongue can tell
The various kinds of tea?
Of black and green,
Of Hyson and Bohea;
With Singlo,Congou,
Pekoe and Souchong,
Cowslip the fragrant,
Gunpowder the strong.
茶叶本多色,
何舌犹能穷?
熙春与武夷,
此绿彼又红;
松萝与工夫,
白毫和小种,
花薰真芳馥,
麻珠更稠浓。
短短一首小诗,茶叶名称竟有十一个之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英国人对茶饮品的青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英语中从汉语借入的茶类词汇的数量之多。本文作者收集了大量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策略进行分类,并试图探究其翻译策略背后的复杂因素。茶类词汇只是中国文化词汇输出的一个方面,期冀本文的浅析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对中国文化术语输出的有益研究。
二、茶叶词汇英译策略爬梳
1、音译
英语中吸收的茶类词汇绝大部分都是音译词:
tea(茶), bohea(武夷茶), pekoe(白毫), congou(功夫茶), hyson(熙春茶), souchong(小种), Campoi(拣焙茶), Sunglo(松罗), Twankay(屯溪),Oolong(乌龙)
2、意译加音译
这类词中的音译部分多是tea:
green tea(绿茶), brick tea(砖茶), gunpowder tea(珠茶), jasmine tea(茉莉花茶),Yony hyson(雨前茶),Hyson skin(皮茶),compressed tea(紧压茶),uncompressed tea(散茶)
3、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指事物的命名和社会习惯往往是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形成的。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的英译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早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开始在中国福建地区大量收购茶叶。当时收购的茶叶大多是武夷茶,因武夷茶茶色为黑,所以直译为“black tea”。 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已经习惯称武夷茶为“black tea”,所以这一说法就一直沿袭下来,现用以指代红茶。
三、茶类词汇英译策略成因分析
“语言, 像文化一样, 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流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很难指出有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萨皮尔的话指出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词汇层面上,即是我们所说的借词。可见,引入借词是一种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霍凯特认为借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贷出语言的优势地位, 二是因为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崔永华)。英语从汉语中吸收词汇,其主要原因也无外乎以上两点。其中,借入语言在词汇方面出现空白是其引入借词的直接原因。纵观英语中吸收的汉语词,绝大部分都是表示食品、器具、服饰、官职等概念名词。当英语中没有这些概念而又不得不使用、表达时,借词特别是音译借词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早期的茶类词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输入英语的。中国茶叶于17世纪传入英国后非常受欢迎,先是在英国王公贵族中形成了饮茶之风,随后蔓延至整个社会,久而久之英国人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英国人对茶叶的喜爱造成了对茶类词汇的迫切需要。于是,上节中提到的那些音译借词做为一种全新的必需的概念进入了英国社会。又因为早期英国进口的茶叶多是产自中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所以这些音译词的“音”实际上多是是闽语或粤语方言(见下表)。另外,饮茶的享受使英国大众对茶类的详细划分十分熟悉,甚至有些茶品作为贷出国的中国人都未必知晓。这样的普及程度是其他类别的汉语借词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总编辑伯奇菲尔德(R.W.Burchfield)博士于1979年指出:English peop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cquired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various kinds of Chinese tea, and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is that the generic word tea becomes less familiar than the names of varieties. (18世纪的英国人深谙中国茶叶的各个品种,甚至茶叶的品种名称比一般词汇“tea”还有名。)
粤语:cha, Hyson, Campoi
闽语:tea, Bohea, Pekoe, Congou, Souchong, Oolong
吴音:Twankay
普通话:Sunglo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语言的接触势必带来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就是外来词的引进。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对等的。于是就出现了强势语言文化和弱势语言文化之分。交流的方向就是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大量输入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也是霍凯特所说的“贷出语言”具有优势地位所以才会有借词进入贷入语言。纵观历史,茶类词汇进入英语的时间多集中在17-18世纪。钱钟书先生通过对17、18 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的详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对的, 那么英国对中国的仰慕在17 世纪就达到了顶点。17-18世纪正是“中国风”席卷欧洲的时候,中国对于欧洲是“一个尺度,一方视野,一种价值观”。(姜智芹)在“中国风”的吹拂下,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给正处于变革时期的英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具有中国特色的饮茶文化自然也当仁不让的刮进了英国文化。而处于不同地位的语言文化引入借词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强势语言文化多是先“归化引入”再“异化更新”,而弱势语言文化恰恰相反,即倾向先主动接纳“异化”借词,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才慢慢进行“归化”修正。对于17-18世纪处于弱势地位的英语文化就呈现出了茶类词汇以“异化”形式首先进入英语的场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洗涤,有些纯音译词逐渐消亡,继而被其他形式的词汇所取代。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ongou”,它是“功夫茶”的音译词。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西方广为流行,李小龙首次将Kungfu写入了英语词典。受此影响,“功夫茶”的译名也变成了“Kungfu tea”。与纯音译的“congou”相比,“Kungfu tea”显然是向“归化”靠近了。
四、对于当前茶类文化词汇翻译的启示
与中国庞大的茶类名称以及相关的茶文化术语相比,在英语中扎根的茶类词汇只是九牛一毛。要想中国茶文化扬名海外,一整套规范的茶类术语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纵观进入英语的茶类词汇以及目前已广为接受的茶类术语的英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英语语言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文化,汉语在当今的中英语言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风”在英语国家遭遇了逆风时期,希望英语文化仍旧像17-18世纪那样大量吸收具有异质色彩的音译词已经不太现实。而且,异质语言文字的译入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借词超过了必要的程度就会使语言遭到污染。对于当今的茶类词汇的英译,其上上选是充分利用英语中已经吸收的茶类词汇来构成新词,能利用已有词就不再创造新词。比如,pekoe和souchong是两个较早进入英语中的茶类词汇。 所以英语对Peoke oolong(白毫乌龙茶)的接收度要远远好于Bai Hau oolong。目前以这两个词为基本词构成的其他的茶类词汇也已为英语文化所接受。比如:broken pekoe(碎白毫),orange pekoe(橙白毫),flowery orange pekoe(花橙白毫),broken orange peoke(碎橙白毫),broken orance pekoe fannings(碎橙白毫片茶);pure souchong(正小种),broken pure souchong(碎正小种)。这些茶类名称作为茶类术语的一种,也符合术语本质的属性要求,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语言正确性、简明性、理据性、稳定性和能产性。”由此可见,pekoe和souchong已经可以作为正式的茶类术语而推广使用了,如果舍弃这现成的译词非要寻求其他的译法,可谓费力不讨好了。同理,与乌龙茶相关的茶类词汇也可以在“乌龙”的基础上构成复合词。Oolong是淘汰了“black tea congou”,“black dragon”等译名最终确立了“乌龙茶”的正统译词地位的,历经时间的涤荡而流传下来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以“oolong”为基础,我们可以翻译得到,Anxi oolong(安溪乌龙茶),Flowery oolong(花乌龙茶),Minnan oolong(闽南乌龙茶),Phoenix oolong(凤凰乌龙茶),Dongding oolong(冻顶乌龙茶)等等。这些茶类词汇的推广既可以巩固oolong的地位使其成为专业术语,又能使茶类词汇的英译系统化,规范化。
但是,英语中已有的茶类词汇毕竟还是少数,靠这些词构成的新词数量还是有限。另外的途径还是要创造新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随心所遇的创造,而是要遵循术语的属性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性,即具有构成相关术语词汇的能力。从术语的这一要求来看,Puer tea(普洱茶)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音译词。它形式简单,比较符合英语词形,又容易构成一系列衍生词汇如raw Puer(生普洱),cooked Puer(熟普洱),aged Puer(陈年普洱),large-leaf Puer(大叶普洱)等。相比之下“铁观音”的音译词(Tie Kwan Yin)和意义词(iron goddess of mercy oolong)都不太具有生成系列词汇的能力,建议参考gunpowder tea的翻译方法,汉语“珠茶”是以茶的形状入名,而英语“gunpowder tea”是以茶的形和色(像火药)译名。“铁观音茶”的翻译或许可以放弃其茶树与观音有关的传说,转而寻找其他方面的内涵。
注解:
①关于这些音译借词的“音”所来自的方言,参考了梁慧敏《英语词典中的汉语音译借词》一文。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408.htm
参考文献:
[1]龚益.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 商务印书馆,2009.
[2]姜智芹. 中国:英国的典范——17-18世纪英国文人眼中的中国[J]. 国外文学, 2008(3).
[3]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M]. 商务印书馆, 1985: 173.
[4]崔永华. 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57- 173.
[5]Qian Zhongshu,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Adrian Hsia ed., The Vision of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 1998, 61.
[6]魏向清. 学术摹因的跨语际复制——试论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及研究意义[J].中国外语,2008(6).
[7]严筠. 英语中关于茶的词汇[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