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之教育内涵
2013-05-10胡津李锋
胡津 李锋
【摘 要】高职教育中存在不重视教育内涵的扩招,已经为大学生就业难,能力低等问题埋下了伏笔。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能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教育内涵;双师型;行业指导;导师
引言
随着多年来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提高到26.5%,而在这一过种中,专科院校的扩招更加的明显,可以这样说,专科院校的扩招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引用《南方周末》报道的一组数据:2006年—2011年这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58%提高到75%。 这种长期的、不重教育内涵的扩招,将为大学生就业难、蚁族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职业院校读书的学生,普遍心态是看不起学校,这类学校多是几个学校捆绑合并改名升级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中专摇身一变成了大专,大专摇身一变成了本科。学校很多老师只是当地最高学府的在读研究生,他们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或者在行业相关企业的兼职活动,教起学生来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些学校,讲座基本没有,课程基本没用,教材甚至盗版,老师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当然学生基本也不学习。但他们对游戏基本都很忠贞,而且忠贞的令人百思不解,更有人一天游戏开销超过伙食费。如此三年下来,收获也基本寥寥,对于这种教育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现象正从专科向本科乃至一本蔓延。这对教育者和被教育的人都是一种无情的伤害,是会形成一种负面的效果,让人对教育产生失望,而把问题甩给社会,会形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局面,试想,一个满怀全家人的幸福、满怀理想的学生,踏进“如此”的大专院校,在“如此”的院校三年,学业完成归来,连工作都找不到,自己的生存都满足不了,这不是制造不稳定的因素吗?对于此问题,我想有如下解决办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提高德育课在高职校院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要竭力避免“重技能,轻道德”的倾向,遵循“重技能,重道德”人才培养导向。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要正确认识德育课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地位与作用,加大德育课在教学中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大的德育观,把德育工作放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让其伴随学生一起成长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4】。利用德育课堂,努力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他们心理还不成熟,心理脆弱,对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感到迷茫,稍有不慎就染上不良习气,形成缺陷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在德育课堂上进行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可以引入一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辩证哲学到课堂上,对学生就进行人格的健全和道德的提升!总之,德育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双师型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其它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也更高。如何打造一支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具备工程基本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有企业的工作经历。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以下措施:
1.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进行工程实践的补课,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去相关企业工作一年或者二年。同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重点剖析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将工程实践所得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对于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除了进行新教师的师资培训以外,还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安排一年或两年的工程实践培训。新教师深入企业或者公司,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产品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明白企业或公司的产品流与资金流的流程。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积淀工程实践的基础。
3.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优秀者进入教师队伍中,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但同时也是教育战线的新手。因此,必须对这些技术人员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其提高教学能力。能可以通过导师制等方法,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规律,尽早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担当起教学的重任,使师资队伍更加的优化。
三、探索一条“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教育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和企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涵、人才供给【3】。当前,职业教育办学还不能满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学机制还不健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职业院校有必要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依靠行业资源,选择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起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实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多办“校中企,校中厂,厂中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专业的实践知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让其更好的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一次的参与实践,比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一百遍都要强。这就好比学习游泳一样,不下水是永远学不会的。
总之,“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高职院校以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满意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现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大量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当前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四、“导师制”的试行与专业课的“小班”精品化教学
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4世纪英国,当时由剑桥、牛津大学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全世界各地的高校推广。这本来是西方强调个性发展的产物,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专业能力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1】。近年来,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始实施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效。
导师制要求学生与指导老师经常见面,及时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思想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老师的机会和单独给学生解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全、专业知识的增长、形成严谨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敢于贡献的职业精神。导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例如:专业技能指导导师、德育导师 、综合导师(以系为单位由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组)、社团导师。高职院校的导师形式多种多样,每一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导师制的教育功能,以实现高职教育向更优化、更重内涵的教育。
通过最近的调查显示,过去高职教育那种大面积的大班上班效果有很大的弊端: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教师课堂管理有限、教学质量不理想。如果高职要继续发展的话,必须放弃那种粗放型的大班教学,回到精品化、集约型的小班教学。这样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只要我们不段去尝试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相信一定能把高职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孙廷埙,孙峰.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2]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给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 [J].江苏高教,2010 (2).
[3]李臣,周超.高职院校以行业为指导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12 (7).
[4]程延.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 (6).
作者简介:
胡津(1982.9—),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助教,研究方向:机电设备的智能控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李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