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敢结婚、不要加薪:轮候保障房的年轻人

2013-05-09吴楠

现代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轮候申请者租房

吴楠 等

春节前夕,北京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发布保障房回收数据,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由于瞒报房产、收入、资产等原因,共有5665户“轮候家庭”的保障房资格被取消,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余户已入住保障房家庭因骗租骗购,被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收回住房。

严把准入关、进行动态核查,北京市保障房系统的执法力度值得称赞。不过被取消资格的5665户中,有不少并非故意行骗,而是因个人情况变动“被骗购”。动辄数年的轮候期,让一些保障房申请人不敢换工作、不敢加薪甚至不敢结婚。

保障房从申请到住上需要多久?一年、两年还是三年?保障房制度执行至今,官方从未对轮候期给出过时间预期。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问题同样难以捉摸,申请数年次次落选者众,刚通过审核就摇到房子的也大有人在。这样来看,保障房分配与机动车分配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摇号,全凭运气。只不过保障房分配更“残酷”,因为摇号频率不定,尤其是房源紧缺的区县,一年仅有一两次。

保障房分配应制定先来后到的规则

周小天(化名,原西城区两限房申请者,2008年底提交申请,2012年底被取消资格):

我家住在西城区北二环附近的胡同里,一家三口住20多平方米,公房,前几年自己私搭乱建了一点儿,有30多平方米。我记得是2008年年中吧,两限房制度刚开始没多久,我爸妈就申请了两限房,那时候我刚工作,还没结婚。我的想法是让我爸妈申请下来,先借个二三十万,债我来还,改善一下居住的环境。

申请的时候,我妈已经退休了,我爸单位效益也很一般,家里又没房,肯定是符合条件的。但是连续几次摇号,都没有我家的事,我一个朋友跟我同时申请,运气好,2009年就摇到了房子,当时我们还觉得再有两三次怎么都能轮到,没想到申请的人越来越多,摇号的频率却越来越低。人家房子都住进去了,我家还在等摇号。

就这几年的工夫,我家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我结婚了,我和老婆没房,就搬出去租房住。2011年底姥姥去世,留下了一套郊区的小房子,当时家人没想那么多,就把房子直接过户到我妈名下了。2012年前半年多,都没有任何消息,快年底我家听说西城区保障房又摇号了,主动打电话去问,工作人员才告诉我们,因为我妈名下有房,超出了规定的标准,我们的资格已经被取消了。

资格被取消居然都没人通知,等了几年,爸妈还在住平房,竟落了个骗购的名声,这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但我们确实超出了标准,也没有办法。

一切的根源我觉得都在于轮候时间太长,4年啊,生个孩子都打酱油了。

保障房的覆盖面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联系,保障房供应速度问题,既是老百姓的需求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有些申请者,申报的时候是符合条件的,但等待的时间很有可能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保障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改革,制定先来后到的规则。

目前来看,保障房还做不到有的放矢,把房子分给真正有困难的人,这与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关。说白了,如果我们现在有100套保障房,那这100套是不是就分配给最迫切需要房子的人呢?这个现在没有做到。很多时候保障房分配下去了,却没人住,说明这个人不是最迫切需要房子的人,有些人确实特别困难,但总是摇不上号,这需要我们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保障房轮候者眼中,空窗期是最难熬的等待,就算是“黎明前的黑暗”,还嫌太暗太漫长。可在旁观者眼中,只要能捡到保障房这个最大的“馅饼”,有个空窗期凭啥埋怨?

“屁股决定脑袋”,两方都有理,两方都无奈。

根源还在于保障房制度本身,自保障房制度建立伊始,制度设计者就把保障房分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层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两个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硬生生划出这道鸿沟,自然问题多多,矛盾重重。

解决方案早有人提出,所谓“保障”,就是保障“居者有其所”,廉租房、公租房完全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至于“居者有其屋”,还是让市场先生去解决吧。

标准定在何处都会出现震荡区间

BOB(网名,原西城区两限房申请者,2010年提出申请,2012年“主动放弃资格”):

我是2010年申请两限房的,当时还没有结婚,我以一家三口的名义申请的。申请后才发现,当保障房轮候者不是什么幸运的事,房源很少,两年备案期间,从没有通知过我摇号。等了两年多,我的收入在涨,同时面临结婚、要孩子的问题,苦等没有消息的情况下,不得已2012年年中举债买了个小房子,也领证了。

不管是买房还是领证,这么一搞我的资格自然也就不符合标准了,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的,前一段打电话过来,意思就是让我主动放弃。

之所以通知我们,据说是因为最近有新房源了,政府在逐个审核申请者的资格,现在非常严格,这是好事。但作为当事人,我很难为这个事叫好,准入标准都5年了,收入这块儿不能一直不变,现状就是轮候者怕加薪,不敢换工作,也不敢结婚,这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很多做生意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固定收入,不缴公积金、不缴社保,收入可以随便写,很有钱也来排限价房,这对大家不公平啊。

我回过头想想,还不如当初举债买商品房呢,房价比前两年涨了也不是一星半点的,现在我一边还得还亲戚朋友的钱,一边还贷款,非常被动。

2008年,《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购买资格申请审核及配售管理办法》发布,此时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2011年,《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及配租管理办法》发布,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已达到56061元,上涨幅度超过25%。截止到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物价上涨亦超过4%,商品房上涨幅度,更要以翻番计算。在此背景之下,保障房准入标准却数年未变。

活工资与死标准,势必制造一批又一批的“被骗购”、“被骗租”人群,而这些超出保障标准的人群,实际并没有能力购房,只是变成了买房“夹心层”。

考虑到近年收入的增长,保障房门槛应该再低一点儿,也就是说收入限制可以调高一点儿。但是标准定在何处,都会出现震荡区间。比如你改到10万,那么10.1万行不行?还是会有人因为收入的调整失去资格,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出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保障房广覆盖,同时我们也要对商品房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两手都要抓”。如果让老百姓都指望保障房来满足住房需求,并不是一个良性的机制。

世界上没有不受监管的市场经济,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如“龚爱爱”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用多个身份购买41套住房,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限制,无法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公平正义,房价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我认为应从生产、流通、持有等多渠道,使用法规、税收等多种手段控制房价。

建议建立租房信息平台,减少中间费用

邹蕊(海淀区两限房申请人,已于2012年12月签订购房合同):

我2008年开始申请,2012年中旬才摇上号,年底签了合同,办了贷款,房子还要2014年才验收交房。外人可能觉得摇上号我们就安心了,其实远不是这样,现在审核制度很严,而且购房资格的审核是不通知当事人的。我们很多申请者都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再审核,所以仍然不敢涨工资,我记得办贷款的时候,还有人在现场问“我能和老婆领证了吗?”

听着挺搞笑的,其实很辛酸,前两年我也有换工作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毕竟换工作涨的那点儿工资,根本弥补不了房价的上涨,要不也不会有人辞职等保障房。

求领导不涨工资、怕单位多发奖金——不少申请了保障房的网友,在网络上吐槽自己纠结的心态,甚至有人声称辞职在家“专心等摇号”。结婚、迁户口、换工作等可能改变保障房申请条件的行为都不做,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申请保障房的共识,然而这种现实无疑背离保障房的初衷。

与此同时,“轮候期”是否应有保障也成关注焦点。2012年末,海淀区开始试点“租房补贴”制度,即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自行租房并领取补贴。“轮候期保障”,将成为未来保障房制度的新要素。

建议政府建立租房信息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发布租房信息的地方,从而减少中间费用,实际上也就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政府掌握市场房源信息后,可以更合理地调配,例如租给保障对象,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租房人也可以得到明确的预期,这个房能住多少年,不会天天都担心资格被取消。当然,市民也应从观念上进行改变,保障房未来应以公租房为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轮候申请者租房
德国2017—2018年难民庇护申请者的人口结构分析
轮候查封何时生效
轮候查封的生效问题
租房也是家 “租一代”90后的租房观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omote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sciatic nerve through Schwan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secretion
轮候查封到底何时生效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租房客
аРЕНДа жИЛЬя В пЕКИНЕ
破解租房难,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