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以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为例
2013-05-07张海营
张海营
(湖北文理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流出陕西后进入湖北西北部,在十堰与丹江汇合,注入丹江口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经襄阳、宜城、钟祥、沙洋、天门、仙桃、汉川等地,在武汉市龙王庙汇入长江.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正所谓“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北方文化刚健、凝重,多阳刚之气;南方文化浪漫、秀媚、清新,具阴柔之美. 但南北文化并非彼此隔绝、互不联系. 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主要通过汉江、淮河流域实现. 正是汉江、淮河流域这个南北与东西文化的大熔炉,才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教文化. 汉江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成为中华文化组成的第三板块. 基于此,笔者借助数字汉江——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弘扬汉江文化特色,集中展现湖北汉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整理和发布汉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现汉江文化的共享与推介.
1 汉江文化国内研究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区域文化研究日渐繁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研究名目,如长江三角洲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研究、长江河文化研究、海岛文化研究、大陆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等. 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的汉江文化研究伴随着这一研究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汉江沿岸的高等院校和地方文化机构兴起并形成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机构. 如武汉大学的历史地理研究所、社会经济研究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的近代史研究所,湖北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的汉江文化研究中心,安康师范专科学校、郧阳师范专科学校的地域文化研究所,南阳师范学院的汉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的汉江研究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 在以上众多研究机构的影响与倡导下,地处汉江流域的高等院校学报也有意识地刊发汉江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为汉江文化资源的调研与考辨提供了基本的学术平台. 截止2011年12月31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全文收录的相关论文达1 975篇,其中核心论文571篇,若加上各地学术会议集和个人出版的专著,有关汉江文化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源将突破3 000条(篇),电子版容量将突破T容量级别. 目前,有关汉江文化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源已经达到空前存储量,因此,数字汉江将成为汉江资源的重要组成,数字汉江的规划也成为汉江流域研究与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选择.
2 汉江文化共享体系研究价值
在网络与信息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下,建立数字化的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成为了网络环境下展示区域文化魅力,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拓展区域文化影响范围,推动区域文化迅速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数字化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相继建成,如“共享工程”资助下的地方戏曲、中国国画、齐鲁文化、大湘西文化、金山文化、皇城根文化、塘沽文化、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等信息共享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推动了相关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数字化文献资源和动态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构建一套体现汉江文化特色的区域性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目的是整合日益剧增的汉江文化研究文献资源,借助规范化的网络平台促进汉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汉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需求.
3 汉江文化共享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
3.1 基本思路
1)调研分析汉江文化的特点和类别,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汉江文化的分类体系;2)在分类体系的指导下,借助基于 Web的 JSP网络开发技术,完成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开发;3)组织收集汉江文化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尤其要挖掘出未公开的各类地域特色文化,形成数字化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借助 Web界面进行展示;4)建立文献浏览等级制度,依照学术著作知识产权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普通文献全文公开,部分特种文献或调查报告仅提供摘要介绍,正文在获取授权后提供浏览;5)建立汉江文化学术交流网络社区,最大限度地推动相关个性或特色文化研究的发展,进而推动汉江文化研究的提升.
3.2 研究方法
1)借助资料分析与专家访谈等方式完成汉江文化研究分类体系的构建;2)根据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借助JSP网络编程技术完成,选择MySQL数据库为系统数据库,完成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平台的开发;3)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完成汉江特色文化的挖掘、考证、整理、诠释等. 进而补充到汉江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文化共享平台服务体系.
3.3 主要内容
关于汉江文化研究的各种资料与文献资源的整理 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与固执性突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因此,整理汉水文化,在最大限度搜集各类公开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掘未公开或鲜为人知的地域文化资源,形成具体个性特色的文化资源体系.
汉江文化资源的筛选与分类 汉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和内容各异,在资源整理过程中,应从多角度分类归纳,形成不同维度的分类体系,在全面展现汉江文化丰富资源的同时,充分彰显其地域特色.
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开发的技术需求汉江文化共享体系的建设,需要程序提供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与信息存储等服务,需要数据库提供大容量数据的保存与检索请求等服务内容,同时数据安全与分级审核也是系统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图1 汉江文化信息共享体系结构
4 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参考国内外区域文化共享体系建设的经验,依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规范,根据汉江文化的整理与分析,笔者构建出汉江文化共享体系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图 1中,汉江文化信息共享体系分三层结构:第一层为浏览界面,该层完成用户浏览信息资源导航设计、平台管理入口及学科专家信息维护入口的规划设计;第二层为 WEB应用服务器构建与运行服务;第三层为平台服务模块及数据库设计. 借助以上三层结构完成系统平台的构建. 下面阐述系统各层主要内容的相关设计.
4.1 数字汉江共享体系浏览界面设计
如图 1所示,数字汉江共享体系采用通用的 B/S(Browser/Server) 结构设计和实现. 在这种结构下,访问用户的各种服务请求主要借助Browser完成,但主要事务逻辑处理和数据访问控制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最终形成典型的三层 3-tier结构. 基于这种构架,浏览用户依据用户级别的高低,实现系统资源的分级访问;管理用户根据文献资源的公开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同时根据用户身份,设置访问资源等级;专家用户则是以特许的身份,完成固定栏目内容的审校,避免系统文献资源出现谬误而影响用户. 总之,通过用户等级界定,完成系统数据和各类文献信息的分级访问,在知识产权允许范围内,实现了汉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同时,学科专家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审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
4.2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数字汉江共享体系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学术交流模块等 4部分内容.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整体参数设置、系统用户管理、系统访问控制、系统备份等主要功能. 其中系统整体参数设置功能完成了系统运行和访问的整体控制,用户管理实现了用户的审核与分级分类,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资源访问权限,进而实现分级访问的整体目标.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根据系统设计目标,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数据库、系统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学术交流数据库. 其中系统文献数据库的设计主要依托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而实现. 根据汉江文化的区域分布,系统将汉江文化分为多个二级板块,各个板块的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汉江文化分类体系
总之,汉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类型丰富多彩,而本文研究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借助以上分类体系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从文献资源库的角度梳理古今中外关于汉江文化的各种研究理论,希望系统地揭示汉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借助网络数据库和良好的WEB服务界面全面地描绘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内容,彰显汉江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4.4 系统设计平台和主要技术
根据系统设计的目标要求,完成和实现系统,选择JDK(Java Development Kit)技术和Eclipse 信息发布程序,采用MySQL数据库. JDK是Sun Microsystems针对Java开发的产品. JDK是整个Java的核心,包括了Java运行环境(Java Runtime Environment),一堆Java工具和Java基础类库(rt.jar). 最主流的JDK由Sun公司发布,此外,有很多公司和组织均开发有自己的 JDK,如 IBM 公司开发的 JDK,BEA公司的Jrocket,GNU组织开发的JDK等. Eclips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基于 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就其自身而言,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用于通过插件和组件构建开发环境;Eclipse框架还可用来作为与软件开发无关的其他应用程序类型的基础,如内容管理系统,本系统正是借助Eclipse框架完成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5 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措施和策略
加强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渐进式的解决方案 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没有网络化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 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交流、共享资源的必备条件.标准系列应包括:信息加工标准、记录标准、检索标准、传递标准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 在职能机构确定的共建共享网络核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建设核心网络,通过核心网络吸引汉江流域各地区乃至外地相关研究机构和人才参与,以此完成大量分散资料的汇集整理和集中发布,然后通过核心网络的互联实现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调机构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在区域跨系统共建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学术共享和学术交流. 因此,数字汉江——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首先应组建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小组,由政府职能机构来履行管理规划和调控指导职能,对本地区各信息机构进行协调处理.
树立合作理念 尊重知识产权 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平衡机制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必须更新观念,强化合作. 各参与机构和个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如著作权法赋予的“合理使用”权利,无偿地利用“公有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 采用市场化和产业化运行机制来建立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这种机制的核心是互利互惠,实行文献资源共享有偿化,让产出多的机构可获得补偿与回报,而受益多的机构以较少的资金可获得较多的文献资源. 另外,对文献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如数字水印、数字加密与签名、访问权限设置和认证技术.
合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于它的配置是否合理,最终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 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应从整体出发配置资源,各类信息机构应协调合作,在有限条件下利用群体优势逐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互相补充、配置合理又各具特色的文献信息结构. 同时在建立区域特色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从根本上转变单纯追求整体数量、面面俱到的文献资源建设观念,进一步明确和加强重点文献资源建设,彰显汉江文化区域特色,进而发挥区域文化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汉水作为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形成了独特汉江文化体系,是湖北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 在文化强省战略和区域文化研究日渐繁荣的今天,本文以互联网为依托,完成数字汉江——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其目的是完成日益剧增的汉江文化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借助规范化的网络平台促进汉江文化的推广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汉江文化内涵与外延资料的需求. 实践证明,在网络与信息社会下,建立数字化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提升地区社会影响,提升区域文化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进而促进区域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2)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和数字化传播模式可以更好的展示区域文化魅力,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拓展区域文化影响范围,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3)目前,国内关于汉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研究组织内,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出版居多,而数字化汉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将借助网络和数字化手段实现汉江文化的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拓展汉江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其文化品质和影响;4)在国家文化“共享工程”倡导下,我国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得以长足地发展,涌现出许多地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但是较为成熟的典型案例廖廖无几,笔者希望借此实践方案,探讨一套科学通用的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模板,进而突破区域文化信息网络建设进程的技术瓶颈.
[1] 潘世东. 汉水文化论纲[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 席成孝. “核心—边缘”模式理论视阈下的早期汉水文化[J]. 学理论, 2009(20): 141-145.
[3] 梁中效. 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4): 1-6.
[4] 王晓飞. 救救我们的主流——评潘世东教授《汉水文化论纲》[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4, 145.
[5] 黄南珊. 汉水文化研究的新开拓——评潘世东教授新著《汉水文化论纲》[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135-137.
[6] 胡遂生, 付 鹏, 阮湛钧.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索引[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4-33.
[7] 胡遂生, 付 鹏. 1994年—2008年汉水文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与研究[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25-28.
[8] 华赋桂. 汉水流域堵河文化源流考[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24-27.
[9] 潘世东. 论汉水文化精神[J].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8(2): 213-217.
[10] 杨洪林, 张 翎. 论楚风汉韵——汉水文化与楚汉文化之关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2): 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