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矿分区回采采场顶柱的实践

2013-05-05徐裕芳毛树怀

采矿技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凝灰岩采场采区

徐裕芳,毛树怀

(1.浙江省常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浙江 常山县 324200;2.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3.浙江省安全工程与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12)

在充填采矿法中,矿房顶底柱的回采较困难,因为顶柱的整个回采过程都在较差的安全环境中进行。某矿井现生产采场已陆续回采至顶柱,为此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比选方案,对某采场顶柱进行回采是为今后采场顶底柱回采积累经验,从而达到高效、安全回收资源的目的。

1 某采场顶柱现状

1.1 采场地质条件

采场矿体岩性为红棕色,浅灰色第三流纹岩;浅灰绿色第三凝灰岩,产状为73°~79°/NW∠25°±;构造较发育,小裂隙密度一般为2~3条/m;在东部靠近某矿体处有两条较大交叉压扭性断层F4、F6,两条断层倾角为75°~80°,断层处有少许淋水,受该构造影响,整个采场顶板较破碎;蚀变为碳酸盐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矿岩均为流纹岩和熔结凝灰岩,矿体上盘大部分与熔结凝灰岩直接接触,下盘为流纹岩。流纹岩f=8~12,致密、坚硬,整体性很好。熔结凝灰岩f=6~10,硬度较低,结构松散、性软,不透水。矿石体重2.47t/m3,松散系数1.74,自然安息角38°~42°。

1.2 采场现状

该采场在该中段原为两个采场,后随着采场上采至10m标高位置,由于矿体变化,采场面积减小,单个采场不能满足无轨机械化采矿的需要,合并为一个采场。接顶时采场底板标高27.0m,顶板29.5m,空顶高度2.5m,该采场东部上部中段有一采空区,空顶高度平均为5.5m,最高处约6.0m,采空区面积为86m2。东部与上部中段采空区重叠50m2左右,重叠部分矿厚6.0m。

1.3 顶柱回采方案

1.3.1 采掘工程布置

原采准联络巷是从采区主斜坡道向采场开凿的一条通道,现已无法满足顶柱回采的需要。为此设计了一条采区分段联络巷,在采区联络巷东部端头新设计一条采准联络巷为本次顶柱回采服务。同时考虑安全需要在采场中部施筑一混凝土柱(规格2 m×4m),柱的长边垂直矿体走向。沿用原采区脉外溜矿井,通风上山根据顶柱的厚度布置在含矿相对厚的东部,充填井则利用分段联络巷西部的采区充填井。

图1 采掘工程布置

1.3.2 具体回采方案

待回采的顶柱位于在东部重叠区,面积约50 m2,回采采用分区分期进行,由于最大矿柱厚度只有6.0m,决定分两期进行。考虑到无轨采矿的现状分两个区,以混凝土柱纵向为分界线,东部为Ⅰ区,西部为Ⅱ区,采区之间不严格分开,只作作业分区。

第一期:整个采场再上采2.5~3.0m。上采采用分区作业。先上采Ⅰ区,落完顶后,加快出矿及充填速度,尽快完成充填,空顶高度控制在2.0m左右;Ⅰ区充填后,再上采Ⅱ区,Ⅱ区根据地质资料可知顶板还有2.0m厚左右的矿,为此决定一次回采到位,并要求充填尽量做到密实接顶,为第二期作业创造好的安全作业环境。

第二期:第一期工作完成后,进行第二期工作,此时Ⅱ区的工作是充填,充填结束后再实施Ⅰ区与上部采空区重叠区的采矿,该部分顶板尚剩3.0~3.5m的矿,为确保安全,决定一次回采到位,作业方法为:以回风上山为中心布置上采炮孔(如图2所示),孔网度为0.8m×0.7m,孔深视顶板矿厚度而定,集中凿眼,集中放炮,集中出矿,集中充填,实现一次回采。

图2 顶柱回采

2 接顶回采效果分析

从最后回采结束采场验收的资料看,基本达到设计前所要求的效果。整个回采过程中没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采矿贫化率15%;采矿损失率1.54%;采矿直接工效7.5t/工班。

(1)在接顶回采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这是因为设计的方案成熟可靠,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挥得当。同时在回采过程中始终贯彻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贫化率指标偏高,按正常应控制在10%左右。后来经分析,原来在回采过程中发现采场顶板有一条宽1.5m左右的凝灰岩带,凝灰岩和矿石粘结在一起分采难度大,凝灰岩与矿石一起落下后遇水易泥化,分运同样困难。

(3)损失率指标比正常回采采场还要低,原因有两个:一是回采部位面积不大,原空场法采场空顶高度不大且没有施筑假底;二是物探监测人员跟班及时,采矿技术人员责任心强,指挥到位。另外采场面积逐步减小,也为作业人员创造了好的作业环境。

(4)采矿直接工效高,主要是因为加大了管理力度,为提高资源回收率,缩短采场顶板的暴露时间,采用了强采强出的方法。

3 结束语

采场顶柱回采是一项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好的设计方案和得当的现场组织管理。通过该采场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在顶柱回采过程中,尽量使未充填的空间减小,空场暴露时间缩短;

(2)合理安排采掘回采顺序;

(3)加强地压管理和顶板维护,在安全薄弱点预留废(矿)柱或施筑混凝土柱。

[1] 林 森.尾砂充填新方案介绍[J].中国矿山工程,1983(1):23-24.

[2] 王志方.充填法矿山的矿柱回收[J].中国矿山工程,1989(4):16-17.

[3] 白复锌,姜顺鹏,林承恩,等.复杂顶柱高效回采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采矿技术,2011,11(3):34-37.

[4] 阎学增,宋育仁.缓倾斜薄矿脉削壁充填法的新发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2(S1):70-71.

[5] 李永明,周发明.琅琊山铜矿顶柱回采实践[J].采矿技术,2010,10(1):11-12,56.

猜你喜欢

凝灰岩采场采区
杜达铅锌矿薄至中厚矿体回采采场参数优化研究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基于FLAC3D的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①
凝灰岩中微量元素的指标检测
云贵高原水敏凝灰岩在盐溶液中的稳定性
贵州贞丰县皂凡山矿凝灰岩分解机理研究
凝灰岩在某高速公路水稳基层中性能试验研究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磁海铁矿露天采场边坡防治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