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2013-04-29王晓云
王晓云
【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新课程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幼小心灵,因材施教,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智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体差异;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理念像屡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新课程理念像春风化雨,滋润了老师的心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等新课程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张扬个性,创造出了有鲜明个性色彩、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出了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对此,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深有体会。
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最终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认真研读文本,针对学生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农村孩子由于受家庭教育、方言习惯等的影响,在学习课文时总是难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以至于不能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说读课文,学生便摇头晃脑开始唱读,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其实,这和老师没能深入文本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县张焕梅老师的教学讲座——“语文应该充满诗意和情趣”,让我受益颇深。她说,自己到农村小学听过许多课,好多教师对孩子们的“唱读”不以为然,天长日久,孩子们总也改不了“唱读”的习惯。面对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教师为什么不能引领孩子与作者产生共鸣呢?这和自己不能深入文本,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有很大关系。农村孩子家庭情况各异,性格各不相同,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很好地进行阅读指导。张老师介绍自己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十分激动。她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告诉孩子自己十三岁就没了母亲,与孩子们一起读到文中的“我”怎样探望生病的母亲,想起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心情怎样愧疚……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说,当年的母亲也一样的瘦骨嶙峋,一样的疲惫劳累!小小年纪就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残酷地离去……
此情此景,不用老师多作强调,孩子们也早已感动万分!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发誓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所以,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学生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至关重要!文章读生动了,读感人了,学生也就自然被课文熏陶和感染了,哪还有教不好语文的道理?也就不会出现“唱读”、“齐读”的现象了。
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发展为宗旨,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才能学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地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秋游景山》一课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此时,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结合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阅读内容。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最后还是跑不過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阅读过程中给这一教学情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如果我们教师对教材缺少个性化的解读,找不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哈姆雷特”呢?所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地读教材、读学生”,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让教师的个性与魅力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放手让学生对“中部凿井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的学生认为詹天佑应该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可是,有个学生兴奋地说:“多打几口竖井就好了,这样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好多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总之,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幼小心灵,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智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