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画笔写忠愤
2013-04-29李建友
李建友
四川内江籍爱国大画家张善子,为民族抗战厥功至伟,英年早逝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其人其事及艺术影响,受战事和历史局限,国人知之甚少。关于研究他的专著,几为空白,实为憾事。
2012年11月,被誉为研究“大风堂的推手”、张大千纪念馆原馆长汪毅的又一力作《一门虎痴:张善子、胡爽盦、安云霁》(以下称《一门虎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将这一憾事弥补。此著立意高远,史料翔实,以张善子多彩艺术,对抗战文化的贡献、国民外交、“大风堂”画派文脉传承等为主线进行梳理、整合;以大多为首度公开的450幅图片和文献资料加以诠释。其意在“复原”这位为“国民精神之振奋而付出而大声呐喊的艺术大师”,复原走过近90年历史的大风堂原貌。这使得《一门虎痴》具有了包括美术流派、抗战文化史、近现代中国美术以及内江地域文化等方面研究的权威性、唯一性和文献性。
世人认识张善子,皆因他的虎画所产生的气场太大所至。其实,他是一位用心至深、用情至深,具有全面修养的艺术大师,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绘虎大师”“中国真正的爱国大画家”等誉称。
张善子创作的抗战题材作品,除追求其画作的美感、意境外,大多凸显的是精神,是一个时代,一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至上的伟大情操。如在《忠心报国图》中,他通过黑白两匹骏马的塑造,展示出生命般的灵动活力和气吞山河的力量。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该图上题写“寓意精深”四个字以嘉勉。该图在法国募捐巡展印刷时的说明文字:“骏马,对祖国忠诚的象征”,亦是对张氏昆仲人生信条及创作思想的最好诠释。
张善子以大量虎作作为自己倾吐爱国情怀的载体,以虎作寄托精神和心迹,为国家为民族疾呼;以震慑群山之威、长啸山林之虎,喻示中国人民刚毅意志不可阻挡!其所创作的抗日内容国画,开美术界抗日宣传之先河。
作为一个文化人,国难当头,张善子虽然不能执戈于疆场,但却坚持将手中的笔变成救国救民族的“利器”,画出了异彩。其心语“发扬民族正气、发挥民族抗战力量”在扛鼎之作的《正气歌像传》及系列古代民族英杰画作中得到最大释放。其鼓动意识,犹如号手吹起发动冲锋的号角,震动了国人。当时最高领导蒋中正在该图上题“正气凛然”四字,并命其属下“将其悬挂于中央政校,鼓动诸生”,以正民族之气。该图于抗战时期巡展于全国若干城市,可谓妇幼皆知。该图被带到抗日前线战壕中,供官兵们传阅,“昂扬了民族精神,甚至对其后于1939年3月国民政府颁发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的出台,具有先导意义与不可低估的催生作用”。由此,汪毅还感慨:“对中华民族抗战,我们铭记的不仅有台儿庄大战、平型关大捷,还有张善子《正气歌像传》的磅薄力量”,“具有协调中美关系和捍卫钓鱼岛主权的现实意义”。
1938年底,张善子携画行走欧美,募捐抗战,救济难民,表现出一股中国力量,张扬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他奔走于法国国家博物馆。法国总统仰其艺术,亲自为他授勋。他走进美国的白宫,参加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宣讲、募捐、展画于各大学及社团。他赠《飞虎图》给美国援华飞行队,后被美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当年为巡展而绘制于纽约的另一幅《飞虎图》,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辗转,现已被成都建川博物馆收入抗战馆中。2012年5月28日,美国空军在华盛顿市郊的空军纪念碑前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纪念仪式,以纪念援华飞行队——“飞虎队”成员帮助中国人民抗战作出的贡献。《飞虎图》及“飞虎队”铭刻的是中美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友谊。当年欧美之行,张善子共募得20万元,如数汇给祖国,救时济民。时国民政府和行政院分别为张善子颁令褒扬。在民国史上,获如此顶级的奖励,在画家中堪称第一。张善子被誉为“第四战场——国民外交斗士。”
汪毅《一门虎痴》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分别由四川省社科院和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正在编纂的《四川抗战文化》和《重庆抗战美术史》这两部记述抗战文化的大型文献丛书的负责人,与汪毅先生达成共识,拟定将张善子作为“中华抗战美术领军人物”录入丛书。之前,重庆市还派专人到内江,寻觅张善子的抗战文化史料。《重庆抗战美术史》丛书执行主编凌承纬以《一门虎痴》为线索,与上海有关抗战文化研究专家讨论张善子的抗战文化贡献及影响,取得令人满意结果。为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读书周报》《四川日报》等以及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近百家媒体或发布书讯,或刊评论介绍《一门虎痴》,借以彰显张善子的艺术贡献。
1938年6月,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张善子任主席和首席常务理事。此度由《一门虎痴》推动的关于张善子史料的深度挖掘,无疑会增加其故里正在打造的“张大千文化产业园”“十贤居”以及准备创建并申报内江市市中区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等文化项目的含金量。作为张善子家乡的读者,读《一门虎痴》,总感觉有与一般读者不同的荣誉感、自豪感。笔者进而建议:将张善子践行的“勇猛精进”精神,作为今日内江城市精神来定位,来传承;将他书写的抗战文化及典型事例写进内江中小学乡土教材。
观张善子一生,其人文精神、文化意义和影响,完全可以与张大千相提并论。当然,昆仲志向和追求艺术所表达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名人纪念馆是历史的立体符号。“文化内江”急切需要包括张善子纪念馆在内的重量级文化名人馆作支撑。时不我待,论证、筹备、申报张善子纪念馆前期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我赞同汪毅先生的思考:就文化抗战而言,张善子纪念馆的创建,还可作为北京中国抗战纪念馆的补充。笔者建言:可考虑先行在张大千纪念馆中增添有关张善子的陈列史料,寓教于后学;同时,广征史料于张善子及门生足迹所及地,征集包括张善子遗存物、文稿、作品、各地有关纪念张善子的文字及图片等,以丰富馆藏。下一步再将张善子纪念馆的新建,放在整个“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即张大千纪念馆的扩容,张大千博物馆、大千巴蜀书画苑等的规划来统一筹划;或择地建设,独立成馆,形成“双星(张善子与张大千)拱园”,增加园区吸附磁场。张善子文化抗战行为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以建馆为契机,将其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亦是家乡人民期盼之事。这是张善子留给家乡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并利用好这一资源, 以巩固内江深厚的文化根基。建造张善子纪念馆,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和肯定。
值得欣喜的是,就汪毅先生的建议,内江市政协主席陈宗淑已在张大千纪念馆内设张善子纪念馆一事作出批示,愿意“积极促成此事”。
1956年,张大千与畢加索会晤,已成为东西方艺术史上的一座永恒的心灵“纪念碑”。若能将它以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记录下来,其凝固的是包括内江人在内的中国人的宽阔胸襟以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良好期盼。
《一门虎痴》所载张善子之高足胡爽盦先生亦以画虎名世。大千先生曾题赠其画:“满纸生风,虎有生气”。胡氏堂号曰“啸风堂”。1988年10月,胡氏于逝世之前,又亲自将爱徒安云霁(他也以画虎名世)的堂号定为“续风堂”。
《一门虎痴》收有“大风堂”三代佳作多幅。山君之威,震慑四海,国画艺术,世代留香。此“大风堂”之所以不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