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椽笔陆丹林
2013-04-29汪毅
汪毅
陆丹林(1897-1972),广东三水人,字自在,号非素、枫园,别署于勤、长老、长安老人、凤侣、甘霖、杰夫、顶湖、旧侣、眇叟、恩和、逊舆、接舆翁、清桂、蹇翁,室名因英楼、自在长老读书堂、霜风瘦梅居、薇居、掩月轩、枫园、红树室。室名中,尤推“红树室”最具名响,由黎元洪等题署;其次为“枫园”,由陈三立等题署。
陆丹林在“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前,便投身革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结识国民党诸元老,有短暂从政和学西医经历。他因志趣于诗书和收藏,尤擅长文史和书画评论,遂远政界而进文坛,出入著名诗人团体“南社”,编辑报刊,以诗文扬名,与海内外文化名流多有交谊,形成庞大的交际圈。
时在上海,陆丹林与郑逸梅颇有交谊,彼此惺惺相惜。郑逸梅曾笔扬文坛,影响了一代上海人。如果说郑逸梅有“补白大王”的雅称,那么陆丹林可以当之 “文史椽笔”。因为在民国时期文化名人排行榜中,陆丹林的确堪称读书人的种子,文章锦绣,算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其在文史、书画评论领域自树一帜,可谓“戈挥就借如椽笔,不信湖边日易沉”。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陆丹林在上海滩即有“名笔”“名编”之誉,故谢无量有诗将其喻之为西晋文学家陆机:“陆机少小能文赋,况占岭南红树秋。十年冰雪战诗骨,画师写出更风流。”
就“名笔”而言,陆丹林诗文并举,誉满半壁河山,特别是在上海、香港、广东等地。其诗代表作有《岭南吟》。他集史家、思想家、评论家、收藏家于一身。他虽然主要生活在民国时期,但却坚持以白话文体写作,一生著述甚丰,出版的著作有《革命史话》《革命史谭》《当代人物志》《红树室笔记》《艺术论文集》《美术史话》《市政全书》《道路全书》《路史全书》《从兴中会组织到国共合作史料》(20余万字,惜未出版)等,总字数逾100万。
作为史家,陆丹林无疑受到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还受到地方志关于人物记述的影响。其所作人物研究和传记,或可以说具有民国断代史意义。陆丹林所著《当代人物志》,是他特别看好和看重的一本书,1947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该书入传的人物有:康有为与李提摩太、吴佩孚与杨圻、林语堂与周树人(鲁迅)、陈三立、徐世昌、马君武、徐谦、许地山、张一麟、叶恭绰、张大千、刘开渠、赵祖康、陈孝威、张竹君。这些人物在各自领域,无疑是重量级的。该书不仅书封设计精美、考究,而且堪称 “研讨近百年的史事”的集大成。在该书的自序中,谈及研究近代人物时,陆丹林认为:“近代人物的生平行谊,是史料构成的要素;因之,对于近代人物不得不特别的注意了。”鉴于古史、近代史的诸多存疑和考据的颠倒是非的叙述,陆丹林在写史时十分强调“我写史事,立着一个原则,即宁抱憾于遗珠,毋贻讥于乱玉”。鉴于陆丹林的苦痴于文史和追求民主及向往自由,张大千曾特别书法六尺巨联“无忧唯著述,有道即为勋”(集屈大均句)相赠,以写照其心路历程、人生愿景。
除《当代人物志》中所列人物外,陆丹林还笔触到林则徐、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冯玉祥、唐绍仪、陈少白、柳亚子、李瑞清、郁达夫、弘一法师(李叔同)、曼殊、冯自由、谭元博、吕碧城、赵述生、齐白石、吴昌硕、陳树人、谢玉岑等一大批各界重量级人物。在写作上,较之《史记》,陆丹林所记人物使用的均是白话语体文,而且有一部分采取“掌故”形式,可读性强,使人趣意盎然。身为史家,他写史的态度和史观,颇得好评。叶恭绰曾在《陆丹林著革命史谭序》中评价:“丹林此书,纪述详实,又宗旨无所偏倚,实为斯类佳著,因宜公之于世。”
作为思想家,他无疑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而且颇为激进,特别是在抗战之前。一方面,他以“大道之行”论党(国民党)忧国,鼓吹民族抗战和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他倡导民族气节,固守文人品格。究其底里,这与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南社及与结识若干仁人志士的革命性有关,也与他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人的价值观有关。
作为杂家和评论家,除所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外,他曾在《申报》《中央日报》《新闻报》《大光报》《大公报》《中国晚报》《国画月刊》《美术生活》《南风》《月风》《子曰》《人之初》《逸经》《大风》《永安月刊》《广东文物》《道路月刊》《大华》等报刊发表一系列文章,尤以在《逸经》《大风》《永安月刊》《道路月刊》等杂志发表居多。他的创作思维,天马行空;创作速度,有如井喷;写作类型,几乎无所不能,或人物,或考据,或艺术,或随笔,或掌故,或述评,或政论,或风土,或游记,或史话,或诗,真个是信手拈来。他的写作内容,海阔天空,几近横陈百科,凸显出一个博大的文化体系。其为文纵横捭阖,或论《新文化与基督教》,或云《耶稣会的创立与轮华文化》,或议《宗教的神迹》,或作《思想漫谈》,或发《抗日之声》,或考《人名与地名》,或讲《文章与心境》,或写《兰花》,或记《用典与对仗》,或倡《国画家亟应联合》,或释《题画的技巧》,或讲《从临摹说起》,或述《广东美术概论》,或言《百年来的国画》,或评《违背历史的画法》,或表《美术史话》,或感《读画小识——谈题画》,或说《画与诗》,或“吹”《现代画风》,或话《漫谈美展》,或倡《有组织的定期谈艺》,或侃《谈谈一些艺术家》,或忆《漫游归来之郑午昌》,或表《于右任氏的标准草书》,或感《忆念谢玉岑》,或述《怎样去读报纸》,或叙《“新世界”与“新世纪”》,或考据《清史稿的谬误》,或评述《吴佩孚、杨云史》,或叙写《交通界的耆宿叶恭绰》,或史话《大明顺天国起义始末》,或丛谈《民国前革命党人的文学》,或随评《涤除封建余毒》,或信笔《香港市区外的风光》,或小记《白沙河畔金鸡岭》,或散论《到自由之路》,或闲话《黄花岗上党人碑》,或琐议《卢沟桥》,或漫谈《石达开诗》……他的众多文章中,特别是《红树室琐记》《枫园琐谈》中的掌故和杂忆颇多特色,为人津津乐道。他的作品文字雅达,文采粲然,有“争能”的磅礴大气;尤其是随笔,名响上海滩,风行粤港,震荡岭南,大有“文坛谁不识此君”之势。故对于陆丹林敏而好思、聪慧励志、不耻下问和渊博的知识及其猎知天下的文化结构,江南刘三在《永安月刊》杂志发表“丹林我兄正”的书联评价:“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鞍。”
作为专栏作家,陆丹林具有倚马可待的本领,文章率性率笔,直抒胸臆。如在《大风》杂志上(约在1938年至1940年期间),他几乎每期都有一两篇文章发表,有时竟至3篇(见第59期,《我生平最爱好和最讨厌的事物》《感悼陈大慈》《红树室琐记》),总计逾100篇。又如在《永安月刊》杂志上(约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几乎每期都有1-3篇文章发表,有时多达5篇(见第115期,《我的人生侧影》《琐谭陈树人》《会见剡曲灌叟》《山东总督之无稽》《读三国水浒与西游》;见第117期,《郁达夫遗诗编后记》《凤凰熊希龄》《美术年鉴述评》《造像题诗》《真实的梦》),总计约100篇。至于陆丹林编著的作品,有《枫园书画录》《紅树室书画集》等。故在1948年5月,陆丹林当之无愧被推选为上海作协理事。
陆丹林堪称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收藏家。他心仪孙中山,崇尚其倡导的“三民主义”,呼应其“博爱”理念。他不仅面谒过孙中山,而且与之有书信往来。他格外珍视孙中山为其所书的“博爱”条幅和所遗留的《中华革命党誓言》(该誓词右下方,陆丹林特别钤有藏印“红树室藏”),并奉这些遗墨为拱璧。至于其他藏品,则兼收并蓄,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革命文物,即辛亥革命元老和同仁的遗物和遗存文献资料,表达他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眷恋和对仁人志士的敬重及故友的怀念;一类是清代遗老的书画作品,体现其广交朋友和对前贤的尊重;一类是同时代友人的书画作品(含印刻),几乎囊括了当时上海书画名流的作品,甚至某一个书画名家的作品可以达数张(如吴湖帆的)、数10张(如黄宾虹的),甚至逾100张(如张大千的),故他的这一类收藏品数量大而具有特色和影响,堪称至富至精,诚如巢章甫评价:“展君所藏,洋洋乎美不胜收,真巨观也。”
陆丹林不仅文思泉涌,笔走风雷,而且文章的署名也颇有特点和一定的规律。除署陆丹林本名外,他的笔名颇多,屈指数来有:丹林(即其名)、自在(即其字)、陆自在(即其姓与字)、自在长老、自在老人、自在簃、非素(即其号)、枫园(即其号与室名)、于勤、凤侣、霜枫、紫枫、楼空老人、杰夫、高伯雨、赤子、逊伯、甘霖、都寒、隽君、兰父、余碧生、湄君、阿丹、亚丹、于听、隽君、肄江、居长安、霞菲、松南吊梦客,等等。从这林林总总的笔名中,足见陆丹林视界之阔,想象之丰,思维之特,情感之富。所谓文人情怀之“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即如此翁也。
据文献资料显示和分析,陆丹林的文章除注重署本名陆丹林外,笔名中多用和常用名为“丹林”和字“自在”。仅1931年,他以“自在”笔名在《申报》发表的文章就多达14篇(在《大风》《永安月刊》等杂志上,亦多用“自在”笔名)。以“自在长老”“陆自在”“自在簃”“紫枫”“湄君”“亚丹”“余碧生”“隽君”的笔名虽不多见,但亦有例可举。据陆丹林在《逸经》《大风》《永安月刊》等杂志发表文章的署名分析,其用笔名,特别是所用的一些少见笔名,多与在同一期刊物发表多篇文章有关。
至于署本名“陆丹林”的文章,多属于政论性内容和严肃题材及记朋友之友谊的。笔名除一直以“丹林”“自在”“非素”之外,诸如“自在簃”多用于早年,“于勤”“凤侣”“枫园”“霜枫”“紫枫”等多用于20世纪30年代,即生活在上海和香港时期;“余碧生”“湄君”“阿丹”“亚丹”等多用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即从重庆回到上海时期;“杰夫”多用于《道路月刊》早期;“高伯雨”用于《大华》杂志。
作为“名编”,陆丹林执编报刊多种,尤其是在编辑文史、书画、交通类的报刊方面,颇有建树和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陆丹林所编辑的报刊有:《大光报》(他甚至将儿子取名“陆大光”)、《中国晚报》《蜜蜂画报》《蜜蜂画刊》《国画月刊》《国画》《逸经》《广东文物》《文化界两周刊》《大风》《美术生活》(特约编辑)、《中国美术年鉴(1947)》(编委,并作序、题论文卷首、发表通论《美是什么》)、《道路月刊》(主编)、《人之初》(主编)、《新希望》(美术专栏主编)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是文史半月刊《逸经》和旬刊《大风》(后改半月刊)的首席编辑,后任《宇宙风西风逸经联合刊》主编,计出刊7期。《逸经》《道路月刊》与《大风》分别在上海与粤港有广泛影响。鉴于他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贡献和影响,1949年获邀参加上海人民艺术教育会第一次筹备会。
(此文部分资料由陆大光先生提供,谨致谢意)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编委(成都)副巡视员,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一级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