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祖父蔡以忱: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

2013-04-29蔡亚生/口述,裴高才/整理

百年潮 2013年5期
关键词:湖南省委革命军安源

蔡亚生/口述,裴高才/整理

编者按:蔡以忱是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又与董必武、包惠僧、邓演达、瞿秋白、刘少奇、胡秋原等国共人士合作共事。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中主要人物的原型。董必武称他为“农运领袖”。

我的祖父蔡以忱烈士,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白家嘴。由于他早在1928年10月25日就在湖南澧县壮烈牺牲,大部分史料散佚,我是从祖母、伯祖父与父辈的回忆中,才知道祖父的一些零散故事。尤其是经知名传记文学作家裴高才带领我们前往海峡两岸六省市区及俄罗斯搜寻与查证,才弄清了祖父原来是秋收起义中的风云人物。

罗章龙点将去湖南

早年听父辈讲,我祖父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五年间,不仅夺得了十个第一,还作为学运领袖参加了武汉五四运动。毕业后,一边在“一师”附小(武昌南楼蒙正小学)与中华大学任教,一边从事革命工作。

1923年春夏之交,我祖父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创办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执行委员,接下来历任中共“五大”代表,当选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北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农民部长,国民党“二大”代表并青年运动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局势非常严峻。此时正在湖北武昌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汉口市委书记罗章龙商量,决定物色几位懂军事的同志一道去长沙筹备武装起义。罗章龙即向刚刚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轮流值日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汇报,选择了蔡以忱。罗章龙在《回忆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中说:

有一天,我和毛泽东从中央开会出来,一路步行到毛泽东住处,他邀我到湖南去工作,组织对敌进攻。我们两人请示了中央,中央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于是我以五届中委的身份,巡视和指导湖南省委的工作。毛泽东先离开武汉赴长沙,临行前,他对我说,你找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军事干部一道来湖南。我说:这里很难找到既熟悉湖南情况又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军事干部。毛泽东说:只要你认为可以就行。以后,经过物色,与中央商量的结果,加派了一个蔡以忱。

老实讲,前往刚刚发生马日事变、笼罩着白色恐怖阴云的湖南工作,比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北工作危险十倍。但蔡以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中共中央领导人与他谈话时,他明确表态:按照组织原则,我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就私交而言,我与毛泽东等湖南同志具有合作共事的良好基础。为了表达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蔡以忱与革命伴侣丰俊英一同前往湖南省委工作。罗章龙回忆说:

蔡以忱是湖北省农民运动自卫军的负责人,懂得一些军事,所以要他去。他去湖南是有决心的,所以家眷都带去了。他的妻子姓丰,是党员,也同我熟悉。

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正式在武汉宣布“分共”后,蔡以忱与丰俊英奉命前往黑云压城的长沙。他们到湖南省委报到后方知,稍前的中共湖南省委,由于遭受马日事变的严重打击,已接近瘫痪。为了尽快恢复加强湖南党的工作,扭转局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于6月24日作出决定:对湖南省委进行改组,毛泽东担任湖南省委书记。7月4日,毛泽东赴武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湖南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武装应当如何对付敌人的搜捕和屠杀。由易礼容代理省委书记。

早在国民党二大期间,蔡以忱就与易礼容分在同一组,共同审议农民运动议案。此次长沙重逢,双方倍感亲切。易礼容首先向蔡以忱介绍了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的工作。他说,自从毛泽东赶回长沙主持省委工作以来,继打通了长沙附近各县及衡阳、常德等地同省委的联系之后,又到衡阳召集会议,再三强调:马日事变是上海事件的继续,随之而来的将有无数个马日事变在全国发生。因此,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不要再徘徊观望。

接着,易礼容代表省委与蔡以忱商量,将当时的中共安源特区改组为安源市委,筹组行动委员会,为秋收起义做准备。

1927年7月下旬,由蔡以忱任书记,前特区委书记宁迪卿、前地委宣传部长杨骏等为委员的中共安源市委正式开展工作。市委直辖17个支部,另设3个区委,分别指挥紫家冲分矿各支部和上栗市等处农村各支部。丰俊英也随蔡以忱一同前往安源工作。罗章龙回忆说:

我同蔡以忱等在六七月间先后到了湖南。我留在长沙,蔡以忱带着家眷到安源,担任党的安源市委书记。

安源迎接毛泽东

蔡以忱抵达安源后,经过深入调查,觉得这个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的安源,策动武装起义的时机业已成熟。在与各方面的革命武装协商后,他于8月3日以中共安源市委的名义,正式向湖南省委报告,他们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自卫军,准备在以安源煤矿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发动秋收暴动。

蔡以忱组织工农革命军的安源煤矿

蔡以忱与市委主要成员研究对策后,对刘先胜交代一番之后,让刘不动声色地迅速返回矿警队。刘先胜走后,王兴亚毛遂自荐,请求市委把逮捕叛徒的任务交给他。蔡以忱说:“为了不打草惊蛇,我与你只协同研究行动方案,让矿警队第五连连长、共产党员杨士杰具体组织行动。因杨身在矿警队,不会被敌人怀疑。他还与朱少连是连襟,此次毛泽民就住在他家,绝对可靠。”王兴亚表示同意。

刘先胜奉命找到陈鹏的住处,在稳住陈鹏的同时,又密派队员向蔡以忱报告敌情。

杨士杰得到蔡以忱的指令后,奉命作了周密部署,士兵一律不准外出,由非湘乡籍士兵负责警戒。原准备让矿井队班长易汉钦处决陈鹏,因考虑到易是新兵,便由杨亲自带兵执行。

当日深夜,萍矿总工会代理委员长程昌仁与杨士杰等共产党员按照市委决定,手持驳壳枪,埋伏在陈鹏住宅的窗下。

按照事先的约定,“狙击手在午夜十二时偷袭,从窗口对准陈鹏连打三枪,结果了这个叛徒。狙击手们又转到山上的三大队,惩处王雁。另一批狙击手也在同一时间里,在二大队击毙了其他叛徒们”。

到了9月5日凌晨三时,行动小组已经将八个叛徒就地枪决。随后,以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的名义张贴布告,以正视听。布告云:“本团查明陈鹏等人,原系反动军官,久欲叛变,近日该反动军官等进行公开活动,聚众上山为匪。本团奉上级命令,为重申军法,就地处决,以申军纪,并除民害,望各界安居乐业,勿信谣言为要。”

安源矿警队在平叛中立了大功,得到了安源市委书记蔡以忱和前委书记毛泽东的首肯。当天即宣布将驻安源的各路工农革命军和矿警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由原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兴亚任团长,中共安源市委书记蔡以忱任党代表(杨骏说系“政委”;邓乾元称,系由蔡、王组成三团“前敌军委”),竖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控制整个矿山。刘先胜在肃反中立功受奖,由排长晋升为连长。

至此,安源的起义部队成为湘赣边界乃至全国最早使用“工农革命军”这一名称的革命队伍,也是首先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的一支军队。

秋收起义中首次攻占县城

几天后,得知驻修水、铜鼓的部队已合编为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及其下辖第一、第三两团的情况,前委遂决定将安源部队由第三团改称为第二团。

蔡以忱担任党代表的第二团,由安源工人纠察队和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的矿警队等2100余人组成,拥有千余支步枪和三挺机关枪。该团实行三三建制,共3个营、9个连、27个排。当时安源工人总共7000多人中,就有千名安源工人参加了秋收起义,占第二团总人数的60%,成为第二团的主力。

部队整编后,团营连和团直属队均授予红色军旗,旗上缀有镰刀、铁锤和五星图案,已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某营某连字样。全团官兵均系红色脖带,胸前佩戴部队番号和本人姓名的布章。

全团上下,一边紧张训练,一边日夜打造长矛大刀,并用矿井炸药制造土手榴弹,迎接即将到来的暴动。

湖南省委下达攻打长沙的命令后,第一团出发的同时,9月9日,王兴亚和党代表蔡以忱、副代表张明三召开了二团营、连长会议。王兴亚宣读了湖南省委攻打长沙的命令,当即作了行动部署:1.命令连长刘先胜带领突击排和100多名有爆破经验的矿工将安源至株洲的铁路及铁路桥梁炸毁。2.命令爆破队长杨明率爆破队潜入萍乡城内,炸开城墙,助协团主力攻占萍乡。

为了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二团决定趁中秋节之夜即9月10日连夜攻城。

蔡以忱、王兴亚率第二团按计划出动,将萍乡团团包围。守军一个营闭城固守不出。因杨明率领的爆破队过早地暴露了目标,致使爆破失败,爆破队被敌人密集的枪弹杀伤了一半,被迫撤出城外。

王兴亚见爆破失败即令部队实行强攻,一营营长张友林带领战士拼命登城攻击,第二团人多枪少,多是些土炸弹、土抬枪,没有攻城武器,战士伤亡很大,张友林也被城上射来的子弹打瞎了左眼。

这时,天已大亮,城上增援的敌人又来了一个营的兵力,蔡以忱、张明三仔细观察了攻城的战斗情况,觉得强攻不行,眼看11日湖南各县暴动的日期已到,建议王兴亚停止攻城。

蔡以忱会同王兴亚、张明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萍乡,改攻醴陵,得手后向长沙进攻。于是,他们绕过萍乡县城,乘火车向“吴楚咽喉”醴陵进发。

9月12日,第二团在八里坳下车,和当地暴动的农民一道进入醴陵城郊阳山石一带,与醴陵县委书记邓乾元取得联系。

原来邓乾元在安源张家湾参加了前委会议后就回到了醴陵,根据前委指示在醴陵发动群众参加暴动,于中秋节这天在全县发动了“一夜光”暴动,两天内杀死恶霸、土豪劣绅94个。原醴陵善后委员会主任贺勋臣无恶不作,双手沾满了共产党的鲜血。邓带领农民自卫军在中秋节这天将贺勋臣抓获后枪决示众,并收缴了枪支。醴陵县自卫军扩大到400多人枪,他们正盼望二团过来攻打醴陵。

蔡以忱、王兴亚率领二团与早已在此等候的、由易足三率领的醴陵农民自卫军会合。易足三首先介绍了醴陵的敌情:醴陵城东、西、北三面紧靠渌江,背面只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在江上,同江北面的县城相连,盘踞在城内的敌人,一面派重兵守卫桥头,一面在东门的营盘山制高点架设机枪封锁江面,沿江有巡逻队巡逻。

蔡以忱、王兴亚看过地形后,制订了三路攻城战斗计划,左边派一营从大西滩过河,夺取城西的凤凰山制高点,防堵敌人西逃,中路二营主攻渌江大桥,醴陵自卫军随中路部队行动,夺取城中心,右边三营从东门袭击渡口,抢占营盘山制高点,截断敌人东逃之路。

王兴亚首先指挥二营佯攻渌江大桥,把东西两翼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桥头佯攻部队和醴陵农民自卫军高喊“打倒蒋介石、打倒许克祥”的口号,守桥敌军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东路三营在连长刘先胜带领下,找到三条木船,战士隐藏在船后边,推船前进,当接近敌人时,战士们齐向敌人投手榴弹。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四处逃散。刘先胜带领三营突击队占领东门渡口,又抢占了营盘山,左路一营战士涉水泅渡,游向对岸,经过激烈的战斗,夺取了凤凰山制高点。

中路守桥敌军腹背受敌,顿时指挥失灵,兵丁纷纷回退,这时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冲锋号吹响,总攻开始了,二营战士和醴陵自卫军战士攻下渌江大桥,潮水般地涌进了城中心。

当天下午,第二团完全占领醴陵县城,缴获枪支80余支,这是秋收暴动中攻占的第一座县城。可谓成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

醴陵县城攻克,二团战士砸开大牢,救出了100多名被捕的革命同志和200多名无辜群众,醴陵城一片欢呼声,贫苦农民扬眉吐气。次日,醴陵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贴出了第一张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布告。人民政府打开土豪的谷仓、盐仓,将果实分给贫苦的农民,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以安源工人为主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在秋收起义中连攻萍乡、醴陵和浏阳三县城,先后打了六仗,战斗最激烈,战绩最大。关于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的历史功绩,正如中共中央1927年12月15日给湖南省委的信中所指出的:

秋收暴动的事实告诉我们:攻打萍乡、醴陵、浏阳,血战几百里的领导者和先锋,就是素有训练的安源工人……可以说,秋收暴动颇具声色,还是安源工人的作用。(编辑 黄艳)

(作者裴高才是湖北省武汉市中共黄陂区委统战部干部)

猜你喜欢

湖南省委革命军安源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张文雄立案侦查
黄关春 出任湖南省委常委 曾被记大过
毛泽东1961年春指导湖南省委走群众路线及其启示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