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五个工作日
2013-04-29王郁昭
1982年4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变动安徽省委领导班子。决定由张劲夫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党组书记,免去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周子健代理省委第一书记,王郁昭等任省委常委。1982年7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通知:经中共中央批准,免去王郁昭的滁县地委书记职务;吴炎武任滁县地委书记,免去其滁县地区行政公署专员职务;陈庭元任滁县地区行政公署专员。从此,我正式调离滁县地委到省任职。1982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候补书记乔石、郝建秀和中央委员、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德中,中央委员、水电部第一副部长李鹏,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卢良恕,商业部副部长姜习,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陈昊苏等人,到安徽视察工作。由安徽省委代理第一书记周子健、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程光华陪同,经过砀山县、萧县、淮北市,于10月25日晚到达合肥。10月26日至29日上午共三天半的时间,耀邦同志听取了省委常委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会议的地点是在稻香楼西苑会议室。
26日上午,省委常委在会议室门口排好队,胡耀邦同志和每个人一一握手,每个人先自报自己的姓名和职务。当走到我面前,未等我自报姓名时,耀邦同志握住我的手先开了口:你就是王郁昭同志吧,你们推行联产承包制是有功的,我是来检讨的,过去省里搞责任田,我当时是持怀疑态度的。这是我第一次同胡耀邦同志见面,可能是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事先说过我是山东人,大高个子,所以他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听了总书记热情而襟怀坦荡的话,倍感亲切。
会议开始时,胡耀邦先讲了话。他说:“我1961年来过安徽一次,21年没有来过。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有五个省没有去过,就是安徽、福建、江苏、新疆、甘肃。这一次重点是安徽。在你们这里准备搞一个礼拜,在省里准备搞三天。今天你们先简单汇报省委工作情况,汇报后有的同志要同我谈什么问题都可以。听说你们对过去的工作有些不同的看法、不同意见,书记处委托我了解一下情况。”“还有,我在安徽欠一笔账,就是1961年9月,我对责任田是怀疑的,当时从安徽回去后我就向毛主席写了报告。当时认为责任田作为临时克服困难是可以的。当然许多同志赞成责任田的观点,毛主席也赞成。讲句公道话,北戴河会议就批判这个东西,否定这个东西……责任田问题就很快夭折了。我当时对这个问题是怀疑的。”“70年代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比60年代更加完整了。责任制有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万里同志是走在前头的,安徽的同志是走在前头的,这是公道的。所以在中央会议上我是充分肯定这一条的。万里同志搞责任制是哪一年?(答:1978年。)加上你们滁县王郁昭同志。万里同志、安徽一批同志走在前头,这对于打开农业局面是有贡献的。”
接着周子健代表安徽省委常委作汇报。汇报中,部分常委作了补充。当汇报到搞包产到户时,关键时刻省委内部发生了分歧意见,耀邦问什么时候?(答:1980年4月。)王光宇汇报说当时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反对搞包产到户,甚至准备采取行政手段时,耀邦同志说:我讲过,不要采取堵的办法,不要撒手不管,好像在《情况通报》上登过,要积极引导,要尊重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自己选择。
在汇报中还谈了工农业生产问题,“文革”中对案件处理意见分歧问题,有关人事安排等许多问题,耀邦同志都认真地听,并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指示。
耀邦同志最后说:“已经谈了两天了,六个问题只谈了两个半。工业方面的问题提到一点点。我上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要健全党的生活,加强党的团结。我觉得安徽省委常委班子从水平、从经验、从政治上讲,在全国29个省、市是不算弱的、低的,大家都是好同志。总的说来是经过考验的、有丰富经验的好同志,当然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于某些工作上有错误,因为几十年嘛。我就有很多错误,现在也可能有。我们大家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在思想方法上、在工作作风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也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难免的:第一,大家是好同志;第二,在认识问题和方法上有不足之处。我们要加强团结,健全党内生活,不是说你们安徽班子党内生活不正常,叫健全嘛,要找出健全的方法,加强团结的措施来。有一个前提嘛,大家都是好同志,团结有基础。我提两句话,健全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或叫增强党的团结。要吸取历史教训:第一,全省大政方针要拿到常委会议上讨论;第二,一切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采取分析的态度;第三,有些问题有争议的时候,次要的问题要互相支持。总要增强团结,总要有解决的办法。去年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了搞好团结的原则问题。”
大家对耀邦同志耐心听取两天多的汇报,对他的平易近人和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民主作风,平心静气和大家商量的工作方法,感到十分亲切、温暖,与会者从内心感到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了46号文件《关于省级领导班子配备的几点原则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工作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展开,这是继中央一级党政机构改革第一步基本完成后,把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推向前进的一个主要步骤。省级党政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坚决按照精干的原则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配备好领导班子。”
耀邦同志说:“谈了两天,我想大的问题同同志们交换些意见,周子健、光宇同志谈了一下。如果省委常委不争取在11月份议一下,可能你们又落后了。中央46号文件,如果你们今天没有收到,明天、后天可以收到,我想在离开合肥前大体上了解一下你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态度。”(这时会议宣读了中央46号文件。)“现在工作很多,今年只有两个月零几天了,11月份你们能不能拿出方案来,要你们自己做主啊。11月份拿不出来,12月份。”接着,耀邦同志询问一些老同志的身体情况,并说:“年龄问题大体上常委是退到顾问委员会,还有纪检委啊。身体不好的就不要再安排了。今晚你们常委可以研究酝酿一下。”
29日上午,周子健汇报了28日晚上省委常委学习46号文件的情况,常委们相继作了补充汇报并表了态。周子健汇报了五点:一是坚决地无条件地拥护中央46号文件;二是超过年龄杠杠的同志随时待命退下来,退了以后,思想不退,继续帮助新同志做好工作,没有退以前站好最后一班岗;三是扩大视野选拔干部;四是力争11月份拿出初步意见;五是我省人口占全国第八位,面积也不小,(按文件要求)属哪一类?耀邦同志说:第一条,能不能达成这么个协议,外面不进人来,你们退下去也不调走。第一把手、省长外面不来人,要退下来的一个不调走,就在本省安排,可以不可以办得通?第二条,怎么安排法?你们常委讨论、酝酿成熟,然后走群众路线,中央审查决定。不是中央帮你们定,你们自己商量确定,(杨蔚屏插话:中央有一个指导组嘛。)上面派人帮助,还是你们自己定。文件第六条讲,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报中央批准。我由于刚从下面调上来,对省里的情况不甚了解,所以在会上没有发言。
10月29日下午,耀邦同志接见了安徽省党政军领导干部,并讲了话。着重讲了中央4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广泛展开讨论,指出当前老同志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完成省和地市两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和机构改革的任务,不断地增强党的团结,增强党的战斗力。
10月30日上午,在副省长程光华和我的陪同下,耀邦同志到达滁县地区。听取滁县地委的汇报。参加汇报的有滁县地委书记吴炎武、专员陈庭元和其他常委。我因离开滁县地区不久,大家还是推举我代表地委作汇报。我汇报了滁县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建设商品粮基地、解决卖粮难、建立合同制和今后设想等问题。
当开始汇报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时,耀邦同志说:“责任制你们搞得最早。1979年全国实行责任制的大体有三分之一,就是安徽、广东、甘肃和河南的一部分。1980年三分之一,1981年三分之一,今年还有些尾巴,主要是城市郊区。你们安徽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是经过反复的,你们注意宣传,争论很大,开展了大规模的讨论,由于争论激烈,名声很大。其他地方是闷着头搞的,而你们是讨论、争论,对全国有带动意义。”
当汇报到滁县地区四年向国家贡献粮食41多亿斤,出现调粮难时,耀邦同志在问了粮食往哪里调后说:前几年粮食流向搞乱了,商业部要重新审查一下。在姜习同志汇报粮食铁路运输占70%,水路运输占30%时,耀邦同志说:铁路运输那么紧张,大家都往上挤,为什么不搞水运,如调往东北的粮食可以走长江到大连,调天津也可以走水路。胡启立说铁路运输费用低时,耀邦同志说:我前几年就提这个问题,像这样小的改革,铁路运输费用低,可以把铁路运价略为提高一点,水运价格略为降低一点。
耀邦同志在问了滁县地区人均收入(330元)和粮食作物的潜力还大不大后说:田一多就不可能精耕细作,不可能像杭嘉湖一样,不可能像我的家乡一样,我家乡粮食亩产已达1500斤。
当汇报到商业部、国家农委调查组设想把滁县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时,耀邦同志说:“商品粮基地是1964年提出的,当时一是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大农业的概念,二是根据我们自己一个地方的产量提出的。现在对于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概念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新的分析,叫原粮基地还是叫食品工业基地。如果叫原粮基地,千里不运粮,不可搞这个嘛。在国家粮食困难时,建设商品粮基地是必要的,现在全国大家都在搞责任制,糊口的问题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连边远的地方都可以解决,如西藏前两年调进两亿斤粮食,今年不要了。(姜习插话:新疆不要,西藏还要调进,西藏有几万部队。)如果叫商品粮基地,价值不大,运费太高,收入太少。长期外调,一般来说,前途不大。所以,把商品粮基地建成食品工业基地,建成饲料基地,我是赞成的,收入多了,运输费用低了。去年我问向东北调100万吨粮食划算,还是调100万吨奶粉划算。他们说调奶粉划算。所以,要进一步研究什么是商品粮基地,六七十年代所设想的商品粮基地同我们现在国家所要发展的商品粮基地的含义不同了。商品粮基地的概念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有新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原粮基地,不是老套套。这些都是新问题,可以研究研究,可以不可以按食品工业、饲料工业把粮食变成奶粉、肉食等营养成分比较高的食品;按混合饲料,把饲料压缩运到别的地方去,运到北京、上海去,产值高了,运量数量少了。卖粮油难的问题,国家只能给你们负一半责任。粮食多了把它变成另外的基地,变成食品基地、奶酪基地,你们自己想办法加工嘛。”
当汇报到油菜籽增产,建议搞几个精炼油厂加工出口的问题时,耀邦同志说:“你们农民集体投资搞行吗?(答:可以,技术上要帮助。)全国油菜籽成灾,第一是四川,第二是安徽,第三是贵州,还有青海,产量100多亿斤,每人平均10斤。还有豆油、麻油、花生油等,都要国家投资不可能。国际市场并不大,同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我们竞争人家不赢的,我们自己可以搞深加工、精加工。”
当汇报到滁县地区有40%的山地,草坡很多,有15万亩农牧场时,耀邦同志说:“假使你们粮食多了,我赞成你们发展奶牛,包括水牛的奶牛、摩拉牛,发展奶山羊。我们的牛奶、羊奶、奶制品今后20年还是非常紧张的。日本1.1亿人口,有200多万头奶牛,我们只有73万头奶牛,260多万头奶山羊,假使利用草原丰富这个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帮助地方发展工业,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地、县委总想搞机械工业,搞自行车、缝纫机,本身不行,成本高,质量低,要靠自己采矿、加工农产品来扶持地方工业。”
当汇报到农业生产合同制问题时,耀邦同志看了滁县地区的几个合同制手册后说:“合同制我赞成,这种形式好,农民放心,但不能搞得太繁琐,样数不要这样多,搞得太繁琐容易形成形式主义。”
午饭后,耀邦同志同地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滁县县委书记、县长合影留念。接着耀邦同志来到琅琊公社上庄生产队进行了视察。当汽车停在上庄队稻场时,村民们纷纷涌向村头,欢迎胡总书记一行。口喊:“胡主席!胡主席!”(他们仍按原来的习惯称“总书记”为主席)。耀邦同志同群众一一握手后,走到女社员高金兰门前,走进了她的家。高家有五间房屋,正房三间,厢房两间,都是新盖的红砖瓦顶,室内干干净净,在上庄队属中上等水平。耀邦同志坐下后,问道:你家几口人,承包多少地,今年收多少粮食?搞不搞什么副业?土地承包前后有什么不同?等等。高金兰一一作了回答。她说:家中除丈夫在公社企业当购销员每年能收入几千元,家中还养了一些鸡、鸭、鹅和三头肥猪。卖给国家两头,自己过年杀一头自家吃。耀邦同志说:“你的生活很好嘛!”高金兰说:“是党的政策好,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接着耀邦同志问生产队长陈其信:“你们队有多少户,多少人口和劳动力,有多少亩土地,今年粮食产量有多少?”队长回答后,耀邦同志又问:“你们每年征购任务是多少,负担重不重?粮食价格怎么样,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陈其信回答说:“我们队户户平均向国家售粮一万多斤,征购任务不重,但征购任务的价格不如江苏省。”“那你们为什么不拉到江苏去卖?”当时县里的同志说:“拉到江苏去卖,有个运费问题,同时上级也不同意这么做。如果加上运费,价格差不多。”
离开上庄队后,耀邦同志一行来到琅琊山。根据耀邦同志的意见,事前对琅琊山没有清山,对游人没有任何限制。当游人突然发现耀邦同志来了,有的欢呼起来,情不自禁站在路的两旁,热烈鼓掌。特别是琅琊寺门前有一段路比较窄,群众自发站到路旁的山坡上,人群中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耀邦同志向群众挥手致意。琅琊山管理处处长张华盛向耀邦同志介绍醉翁亭的情况,开始有点紧张,这时耀邦同志说:“你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很好。你是研究《醉翁亭记》的专家,我有几个问题也要考考你。”“苏东坡中进士是哪一年?”“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祐二年。”“苏东坡当时多大岁数?”“21岁。”“苏东坡考试的题目是什么?”“刑赏忠厚之治论。”“你读过吗?”“读过,我还能背出来。”耀邦同志又问《醉翁亭记》共有多少字、有多少个‘也字?”“21个‘也字。”但对有多少字,他一时被哽住了,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耀邦同志就把一共有406个字说出来了,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接着耀邦同志谈笑风生地对欧阳修当时如何改革弊制、《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等进行了一番评论。张华盛是学历史的,是研究欧阳修的专家,写过《欧阳修》一书,编过欧阳修的电视剧本,他和总书记谈得很投缘。
10月30日下午3时20分,胡耀邦一行离开滁州,乘汽车路过巢湖地区,接见了巢湖地委领导班子后,当晚到达芜湖,晚8—10时,听取芜湖市常委汇报。接着经过宣城、徽州等地深入工厂、农村同广大工人、农民接触,进行调研,然后离开安徽进入江西省。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胡耀邦同志,通过几天的汇报会和接触,深深感到,耀邦同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襟怀坦荡,待人热情,作风民主,以诚相见。他虽身居高位,从不以指示或命令的口吻讲话,总是以商量的口气谈话。他才思敏捷,知识渊博,分析问题透彻深刻,切中要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自王郁昭:《往事回眸与思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9月版,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