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2013-04-29尤春芳

课外语文·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重视诵读语文教学

尤春芳

【摘要】诵读是中国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它更新、更多的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的基点出发,重新审视诵读教学,让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朗读能力太差。在一个班里,能把一篇课文流畅地读完的同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却忽略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琅琅的诵读声。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诵读。

一、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12-14岁的初中生恰逢生理、心理剧烈动荡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形成都到了关键时期。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直接支持。他们的认识、注意、理解、记忆、想象、情感等发展还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借助诵读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因为:

(一)诵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诵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它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另外,诵读还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二)诵读能培养学生美丽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诵读能让学生更直接享受审美乐趣。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好的诗文亦是如此。学生通过恰当的朗读,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精美之处,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妙。

二、诵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现状

每个初中语文老师几乎都懂诵读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诵读却遭受许多老师的冷遇,教师不愿开口读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当前语文学习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有三个原因:

(一)师生均不能正确地对待诵读。受传统诵读影响,学生错误地将诵读与死记、死学等同起来,以诵读为耻,而忽略其可取之处。

(二)许多教师因年龄、性格、爱好等原因,他们诵读能力欠佳,其中极少数教师连普通话也说不好。不会朗读,不愿朗读,于是干脆就不读,在课堂需要的情况下,诵读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品”、“花样”,并未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补学诵读这一课。坚持训练,掌握这一技巧也不是什么難事。

(三)考试不考就不读不背。这是一个很实际很现实的问题,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教师教学功利性的直接表现,能背诵、默写、运用几句古诗词是背诵朗读的直接作用,它应该有更广、更深的作用。

三、新课标下努力建构诵读教学体系

(一)明确诵读的地位和作用,激发诵读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自己先应该喜欢诵读,然后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诵读。一般来说,我教学新课时,都先给学生泛读一篇课文,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文章的情调与情思初步传递给学生,学生很快就对文章产生了好感。有了情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在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来是相距遥远的,教师琅琅上口地诵读,在无形中把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两者的沟通,诵读无疑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正确把握诵读层次,提高诵读能力。朗读训练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朗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读准字词、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理解。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几个层次的水平是逐层提高的。

1. 读准字词。这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告诉学生这一环节在预习工作时就要做得充分,在朗读时发现有哪些生字,就应该利用工具书,标上拼音,扫清障碍:千万不要遇到生字就一跳而过,这样就终止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 读准节奏。朗读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读出各种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刚开始朗读时,发现学生很喜欢唱读,或者不注点停顿,恨不得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完。所以,先让学生朗读具有表现力的诗歌开始,学着读出诗歌的韵味。因为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听起来也就觉得舒服,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在朗读课文时,就会注意节奏了。

3. 读出情感;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朗读时就要读出其中的人生百味。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读出其中的缠绵。能正确读出文字间的感情,离理解课文的主题就不远了。

(三)灵活运用诵读的方法

诵读的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分,它的种类就不同,每一种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也各有特色,每一种类的教学目的也不同。从对文章的把握上分,有机械地读、理解地读、审美地读。机械读,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读得通顺,能领会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它的目的在于练口齿,因其目的的局限性,中学生应少用它。理解地读,指停顿、重音、语气,读得流畅,速度得当,读的过程中能明白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和特殊含义,抓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它适用于预习。教师讲解前让学生理解地读,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讲课时便可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诵读停留在这两个层次上。审美地读,指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铿锵悦耳,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能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它适用于讲解时分析,讲解后的巩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鉴赏。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老师分析得口干舌燥,学生忙于记笔记,哪里还来得及思考,体会,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如此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引入歧途。换一种方法读一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铿锵悦耳,再稍加点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印象自然深刻,也少了“笔记大战”的困扰。目前处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这一层次发展。

诵读是中国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它更新、更多的内涵。让我们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的基点出发,重新审视诵读教学,让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重视诵读语文教学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公路工程的养护管理分析
试谈大理白族自治州对“教育”思想灌输的重视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