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

2013-04-29徐宗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技能院校高职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提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四种方式:实施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针。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及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依存于地方经济,它一方面以地方经济为直接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地方经济也是高职教育中最常见、研究最多的实践对象。很显然,地方经济与高职教育有着共生共长、休戚与共的关系。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上看,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實施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大的表现形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就要考虑行业、企业的诉求(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与专家访谈等),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组织、师资建设、采用教学方式、制定评价标准等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从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使之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通过我们历年来的行业企业调研表明,目前湖北省化工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远远低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5%的要求,很多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说主要靠高职院校。

(二)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培训。不但企业中、社会上大量的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就是那些目前已经是高技能人才的劳动者也必须定期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业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一般的技术性岗位的缺口是2: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缺口是8: 1—10: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1]。这种培训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技能的,还可以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比如将理念、协作、口才等培养贯穿在知识技能培养中)。

(三)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高职教育的教学要以企业为直接的实践对象,而培养的学生要到企业就业,因此必然和企业有较多较深入的联系。由于高职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所以可以开展一些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方面问题。

(四)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背景、年龄、知识、环境等不同,所以需求也不一样,对于有些特殊群体,他们的需求还没有被社会所关注。从培养学生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和高职教育本身的责任来说,高职院校都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服务。这些社会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并可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

二、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履行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要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因为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很难有投入紧跟行业的最新变化(比如师资、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教材建设等),而且由于调研、论证、申报等环节必然处于行业变化之后,所以高职院校改革相当于行业变化而言肯定是滞后的。另一方面,单一的投入对于社会而言是无法承担的,因为同样的投入在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需要,而社会投入不可能全部满足,也没有必要全部满足。所以要实现高职院校顺应企业发展、服务社会功能,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尽可能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政策资源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同时在校内也可制定政策向社会服务项目及个人倾斜。比如可以通过申报课题、社会服务项目,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利用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开展职前培训;在高职院校内实行机制改革,鼓励教师进行社会服务。总之,要建立起一个鼓励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激励体制。

2.企业资源

企业主要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的资源其一是信息,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对行业专家的访谈,高职院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证书,市场的需求及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从而可以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二,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师资。其三,企业可以给高职院校提供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高职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生产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这里的环境更接近实际生产,为其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提供学习的平台。此外,高职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有些也可以从企业中来,比如有些是企业淘汰的设备,但还有教学价值,就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有些新型设备可以由企业购置,放在高职院校,为学生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源(相当于企业提供设备资源,高职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

3.高校资源

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同,高职院校的师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等都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校际选课、教师互聘等方式,达到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来培训教师和学生(比如高职院校开办的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班、研修班、提高班等)。

(二)多方位进行师资建设

为了增强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开发能力等,可考虑从多方面来进行师资建设。首先可以从行业企业中引进专家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引进行业专家时应突破条条框框,只要对培养高职学生有利,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其次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让教师熟悉工艺流程、设备、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还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更新,增强教师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能力。这样,教师的教学岗位联通了企业的生产岗位,而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联通了教师岗位,达到了“双向联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了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学生既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也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经验的师傅授课。学校企业双方融合融通,发挥各自特长,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再次,可以让教师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政策和发展动态,参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完成课题及项目研究,进行市场、行业、企业调研,到其他院校交流学习考察,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等,从全方位来进行师资建设。

(三)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变化,形成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充分考察当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仔细思考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资源的特色,找准特色领域,发展相应的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别是要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

(四)增强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离不开高职教师,而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意识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社会服务的效果。在实践中,有几点要注意。一是要有“多方共贏”的意识。作为为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的高职教师一定要首先考虑是不是各方面都能获得利益,这是社会服务项目能完成以及可持续的前提。二是高职教师要融入企业。比如教师在企业考察、学习、培训、调研时,随时要关注企业的实际问题,考虑能不能通过高职院校来解决。高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考虑能不能将所学所教的知识技能服务社会,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剑平,谢洋.风景这边好,成才道路宽[N].中国青年报, 2008-6-23.

(作者简介:徐宗(1974.03-),男,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系,研究方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猜你喜欢

技能院校高职
高级技能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