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认知及态度调查分析
2013-04-29段林艳宋阳
段林艳 宋阳
摘要: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及态度研究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武汉市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及态度,主要结论: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有一定了解,其中被采访者的政治面貌、所在学校和年级对其了解文化强国战略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基本持支持的态度;校园文化建设有待于加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宣传与监督,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素质教育。
关键词:文化强国;大学生;认知程度;态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37-03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对文化的研究主要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和文化评估体系、文化一体化着手,而我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但国内外对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证其作用,而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展示公众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和态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关于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研究还十分稀少,这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武汉市作为中部最大城市,拥有多所高校,大学生群体庞大,知识层面丰富,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市大学生对文化强国的认知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于文化强国政策的态度,最终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意见及建议,以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1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
(1)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概念认知。通过被调查者回答“你对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所了解吗”的问题来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程度,结果见表1。
表1武汉高校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这个概念的了解程度分别为:非常了解的占10.9%;有一定了解的占51.2%;仅听说过但不太清楚的占30.5%;而不知道的占73%。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是非常清楚。
(2)大学生的性别、学校、专业、年级以及政治面貌与其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的关系。本调查根据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与其对问题“你对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所了解吗”的回答用SPSS做数据分析的双变量交互分类分析来实现。
表2样本特征对大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的交互分析
(注:本调查在数据分析中以大等于95%的置信度为测量标准,即当sig<0.05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成立,两者的相关系数越大,其相关性越强。)
我们根据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及所属学校结合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表2。从表中看出,Sig值小于0.05说明两者有影响,相关系数越大则影响程度越大,所以由表可知性别和专业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没有影响;而年级、政治面貌以及学校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的影响成立,影响从强到弱分别是政治面貌、学校、年级。其中政治面貌和学校的影响最大,为进一步分析出这俩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先建立政治面貌与认知程度、学校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再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对俩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方法是:选择“非常了解”和“有一定的了解”标注为1;“听过,但不清楚”和“不知道”标注为2,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政治面貌和学校对文化强国认知程度的影响
首先进行政治面貌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被采访者中中共党员选择1(即有所了解)的占68.0%,选择2(即没什么了解)的占32.0%;中共预备党员选择1的有73.0%,选择2的有23.0%;共青团员中选择1的有57.1%,选择2的有42.9%;而群众和其他的样本较小没有置信度,可忽略不计。从以上数据可以初步推断出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的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越高,而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大学生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进行学校与认知程度的交叉分析,被采访者中211学校及部署学校的大学生选择1的占60.0%,选择2的占40.0%;普通一本的大学生选择1的有46.9%,选择2的有53.1%;二本学校大学生选择1的有74.7%,选择2的有25.3%;三本学校的大学生选择1的有51.9%,选择2的有48.1%;高职高专大学生选择1的有72.5%,选择2的有2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学校类别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并没有出现正相关或者反相关。
2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态度
2.1大学生认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你认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作出调查,见表4。
表4文化强国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从样表4中可以看出,77.9%的大学生认为“公民教育程度与公民素质偏低”是突出存在的问题。认为“宣传方式和渠道的单一”、“政府不够重视”、“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的人分别是49.5%、41.1%和26.8%。
2.2政府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应采取的做法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采访过程中,针对政府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也同时进行了调查,分为“政府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进行研究分析,分别见表5。
表5政府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从表5看出,59.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应适度放松,允许不同声音。29.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网络、媒体和出版等实施强制监督。7.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完全放松,任文化各界随意发展。2.5%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2.3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问题将由回答“你认为大学生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来实现,见表6。
表6大学生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
从表6中分析出,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15%的大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或者不重要。那么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和学校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结果有什么内在联系,见表7。
表7样本特征对重要性看法的影响分析
从表7看出,性别、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对重要性的影响不成立,而学校的sig值是0.000。相关系数是0.120,影响成立。下面将对学校类别与重要性看法做一个交互分析。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标注为“是”,将“不重要”标注为“否”。见表8。
表8不同学校对重要性的影响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211学校及部署学校的大学生认为重要性为“是”的占90.0%,认为“否”的占10.0%;普通一本学校的大学生认为“是”的占88.5%,认为“否”的占11.5%;二本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有77.1%,认为“否”的是22.9%;三本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有83.8,认为“否”的有16.2%;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认为“是”的占78.6%,认为“否”的占21.4%。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大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211学校及部署学校、普通一本、二本、高职高专。由于三本学校的样本较少所以得出的数据信度不高,不纳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认为自身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越强,也就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越强。
2.4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未来发展道路的总体评价
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个长期性政策,大学生群体对该政策未来的发展道路有怎样的态度,将从“你对文化强国战略未来发展道路的看法”回答,具体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87.7%的大学生支持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只有不超过3.8%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因此,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将会得到大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大学生也对文化强国的最终效果持乐观支持态度。
3结论及建议
3.1通过分析武汉高校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及其态度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
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有一定的认知,但认知程度不高。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基本没什么影响,而年级、政治面貌以及学校对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影响。其中由于大学生政治面貌的不同,即是否为党员、团员,以及学生所处不同水平的学校都对大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认知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党员和团员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识程度较高;“211”等重点高校的学生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知程度较高。
大学生对自身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学校层次越高的大学生认同感越强。211学校和部署学校、普通一本学校的学生认同感最强,而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学校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落后。这可能与政府从资金、师资等多方面支持重点高校的原因有关,使得重点高校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很强,历史使命感强烈。
大学生对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基本持支持的态度。尤其肯定了高校教育以及大学生群体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普遍认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认为公民的教育程度与素质偏低,其次认为宣传的方式和渠道单一,并且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3.2根据以上的结论,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加强高校的文化及道德教育,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制度入手,将意识形态的东西更加具体化且可实施、可测量。国家、政府及学校都要充分重视高校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地位,重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软、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各个学校都能有所加强,使得大学生对自身价值有更高的认识,同时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为将来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方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宣传文化强国战略,可以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校园媒体加以宣传。同时,各大学可开展文化强国战略学习活动,增设选修课程,组织征文、辩论比赛,或文艺演出等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普及了文化强国的知识,加强了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关注及重视程度。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政府对学校及社会公众既起着引导作用,又起着监督作用。首先政府要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并大力宣传文化强国战略,重视加强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另外,政府也要发挥好强有力的监督作用,监督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局限于国内,也要重视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解决物质生产水平与文化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只有创新才能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要输出本国文化,如举办“中国年”,建立孔子学院等等,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EN SHANG-YING.Constructing Cultural Indicator System of Kaohsiun City,Taiwan[M].Taiwa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2004.
[2] MICHALOS,ALEX C.“Political culture”and well-being:Beyond government services.Draft[R].Canada: Centre of Expertise on Culture and Communities,2006.
[3]CHENJE,PINTER,SWANSON.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resource Book[M].U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2007.
[4]程丽丽.国家文化软实力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
[5]尹小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6]赖招仁.论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视角[J].集美大学学报,2011,(1).
[7]郭建宁.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思路与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1).
[8]王志强.浅析先进的大学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2009,(1).
[9]张帆.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