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生命周期判断分析
2013-04-29王夫芹马成文李倩
王夫芹 马成文 李倩
〔摘要〕本文介绍了LC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的实践,介绍了基于课程的“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建设的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课程中心、学习资源、资源组织方式、学习情境建设等。
〔关键词〕学习资源中心;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课程服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3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143-04
1建设背景
11LC的发展
一般而言,IC被认为是由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所组成,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史丹佛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等高校纷纷将其图书馆原有图书典藏空间改建,增设大量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在信息中心配备了多功能计算机和上千个座位供小组讨论和个人学习之用[1];SIVA图书馆在2005年建立了500平米的IC,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都是大学图书馆构建IC的成功范例。
信息网络的进步促使近年来数字学习(E-Learning)的迅速发展,甚至更有数字学习时代即将来临之倡议。在数字学习的发展趋势下,信息共享空间不仅需要提供信息设备、讨论交流与检索服务,更应提供更多面向学习的服务,形成一种“数字学习共享空间(E-Learning Resource Center),构建整合数字内容的数字学习共享空间应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2]。近些年来学习共享空间随着理念与科技的发展也不断的进步,当前一些已经建设的学习共享空间包含了咨询服务区,小组讨论区,自主学习区,电子阅览区、培训区、休闲区等常用功能区域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部分LC还特设了新技术、新设备或者专题数据资源的体验区域: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上海图书馆的新技术体验区。还有的学习共享空间提供了移动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移动学习服务,比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从2012年8月起开通了移动服务,可以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进入到该学习共享空间访问资源,使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更为扩大。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UNC) Charlotte图书馆的Donald Beagle认为LC是图书馆IC的发展方向,Russell Bailey等人提出将IC转换成LC[3],这反映了学生教育和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新范例,学习理论发生了由传输知识到创造知识和自我学习的变换。LC在IC的基础上需要与更多的部门合作(如教务处、实训教学中心、教研室、班级等),体现了更广泛的合作性[4];LC以学生学习为主线,更重视虚拟资源的整合,LC必须不断改进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中心”平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辅助传统课堂教学,提升图书馆对教学渗透力的目的。
12现有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整合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并形成国内最大规模的课程资源库,推动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收录的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达2万余门。除教育部组织建设外,各学校也已逐步积累本校的优秀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作为努力提高对教学渗透力的图书馆来说,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提供课程服务。课程服务顾名思义是图书馆围绕课程教学与学习而提供的特色知识服务,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哈佛商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其课程服务的内容包括材料收集与整理、课程跟踪服务等。一方面在新学期要开设课程前,教师把需要的教材、教辅材料及视听材料等目录告知图书馆馆员,图书馆馆员负责收集查找,专供课程教学的材料和教辅阅读材料在课程期间暂不外借,缺失的材料要尽快购买或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获得,把课程需要的电子资源、专题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放置在课程平台,提供全文链接或信息导航。另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课程管理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个人智力融进教学课程里,和教师学者一道在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课程规划及学习资源提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信息支持和知识。并全程跟踪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知识咨询服务[5]。
13“课程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建设概况
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结合自身需要自主学习,本平台拟在IC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以我校积累的本校课程数字学习资源、我校课程相关的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及图书馆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学生学习管理为手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整合、开发、优化学习资源,构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学习平台,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自主学习环境,为提高学院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有效学习的良好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为每一个学习者能够便捷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本平台同时为本校教学资源的积累提供平台,我校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类大学,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无法和老牌艺术类大学相比。而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大,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注重教学资源的积累。该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以课程为基础,以促进学习为根本目的,整合图书馆、教务处、院系教研室、实训中心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一个庞大的学习支持系统。
(2)自主性:LC强调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
(3)个性化: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建立个人学习中心,为我校每一个学生提供专业的、针对个性需求的课外辅导学习中心。
(4)相关性:LC突破单纯强调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多部门合作(如教务处、实训教学中心、教研室、班级等)、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增加对教学的匹配性。
2课程学习资源中心模型设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习资源中心以数字图书馆资源、自建资源和购买的商业数字资源为基础,以课程视频资源为核心,以课程教学需要为主线,以元数据整合技术为手段,通过学习中心门户网站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在线、离线、移动等多种方式的信息资源检索与交互学习环境。在该平台设计上包括课程、资源、整合、学习空间四大要素。为此,学习中心的功能通过以下4个模块实现,其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图1学习资源中心平台结构模型
21课程中心
“课程学习资源中心”中的课程选择是整个平台建设尤为重要的一环,需遵循以下原则,(1)该课程适合大部分同学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具有通用性及复用性;(2)其相关资源易于组织;(3)有较明确的目标性,该平台拟选取以下几类课程:
(1)艺术基础课程,配合基础教育学院,提供艺术类基础课程的视频资源。目前在试用的版本,可以提供中国美术史、设计表现基础、中国戏曲史、艺术素养课、现当代艺术概论、外国戏剧史等艺术基础类课程。
(2)语言学习类课程:为提升学生英文能力,配合全校共同必修的英文课程及四六级考试,提供英文在线学习与英文检测考试练习资源。
(3)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为数字时代每个人必备之基本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课程,一方面鉴于图书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为学生搜集数据、撰写作业及研究报告所必要,提供各种重要电子化图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指导课程。另一方面我校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专门的软件,通过此平台提供基本计算机操作与各种计算机软件随选课程。
(4)人文素养课程:依托我校人文素养讲座,及国际国内各类公开课,提供各专题类提升人文素养的教程。
22学习资源
221资源类型
(1)视频资源:将引进的学术视频资源(包括提供该课程的全国名校名师教学课程视频、国内外著名大学公开课程视频和名家学术讲座视频等数字化课程资源)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有教学视频资源有机结合,构建海量的学术视频资源数据库,为学习者提供全国乃至世界的名校名师资源的现代化网络视频学习资源。
(2)教材及教参: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由课程教师或图书馆专业学科馆员从嵌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习中心的资源整合与一站式检索平台检索出该课程相关的电子图书信息,分别遴选出指定教材、教师指定必读书(教学参考书)和密切相关的学习参考书统一整合在一个栏目集中提供给学生阅读,将大大加深和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3)试题:在同一课程资源体系中,嵌入与知识学习单元有关的本校试题库、购买题库和各种专题试题库,为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进度和要求自我进行练习,评价学习成效创造条件。
(4)课程参考资源:通过整合技术将与该课程学习有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文档等学术资源嵌入课程资源系统,为教师、学生随时了解和自我该领域最新学术进展提供一站式资源保障。
222资源获取方式
一方面,以购买、自建、共建等方式,通过学习中心门户,为所有注册学习者免费提供中外文图书、期刊、教参、课件、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互联网学习资源等多类别、多格式的数字资源和馆藏纸质资源。另一方面本平台建设将应用先进的云图书馆建设实现文献传递系统与各外部成员馆所OPAC系统、电子书系统、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外文数据库系统等的集成,读者直接通过网上提交文献传递申请,可以实时查询申请处理情况,并通过平台无缝获取成员馆丰富的文献馆藏及电子资源[6]。
23资源整合方式
231基于课程学习的资源组配
以课程为核心整合异构的信息资源,将适合本课程的引进的学术视频资源与我校自有教学视频资源结合;将多格式的数字资源和馆藏纸质资源相结合;将传统文献类型与课件、学术论文、专利、标准等特种文献相结合;将本校资源与其它高校和互联网上与学习有关的所有资源进行集成整合,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能为我校学生提供专业且有针对每个学生需求的课程辅导学习资源中心。针对我校设置的课程,有些课程根据需要及实现可能性设置相应的考核。与学生的选课挂钩,学生应选课的教师的要求必须,或自愿进行在本学习资源中心的课辅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过系统考核的学生可给予05或1个的选修学分。
232基于云服务的资源共享
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百链和读秀知识服务平台快速形成全国范围的联合目录体系,实现多馆资源的联合导航与文献传递、资源调度服务,对资源和服务的整体性揭示更全面和深入,使信息的查找和定位更细化和快捷。为用户实现在线课程学习提供资源获取的云服务。
233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统一检索搜索平台
SIVA课程学习中心资源的统一检索服务系统旨在通过与资源调度系统及馆际互借系统集成,针对各种异构数字资源进行应用检索整合。全文搜索引擎要实现文章题名、主题、作者等进行分析型检索,特别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全文检索,使用户能够快捷地获得深入、合适的检索结果,并且通过先进的知识组织体系和语义检索获取信息,该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和统一的检索语言,使用户能对本地和异地各种资源系统、多种异构资源、各种资源元数据联合仓库的跨库检索。检索任何一种资源时,同时显示其他相关资源信息;检索一个面时同时获得其他各方面对信息的揭示内容。并整合检索结果,支持对检索结果的统一格式显示,支持排序、合并和去重。可分别查看中间及最终检索状态、各库检索结果或者合并检索结果。并且能够对合并检索结果进行聚类和分组。
24学习情境建设
241课程学习资源中心门户建设
242移动平台建设
结合移动网络技术,建立移动学习资源中心,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实现学习中心各类资源和服务功能的移动阅读与利用。
243实体中心建设
一方面建立精品网络学习课程的实体演示,另一方面将建立课程学习体验中心,通过无线技术及各类移动学习载体的应用,使课程资源中心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在学习情境建设所采用的技术上,平台不应是设局限的,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跟进发展的,图书馆有责任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不断将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荐给学生,引导和启迪学生在信息获取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手段,以激励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